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随访近、远期效果.结果 术前死亡4例,未手术1例,施行TEVAR 129例,手术操作均成功,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7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2例(9.3%);Ⅰ型内漏13例(10.1%),夹层逆剥为Stanford A型1例,低氧血症23例(17.8%),肾功能衰竭需血液滤过9例(7.1%),术后精神症状37例(28.7%),脑梗死3例.随访2个月~5年,随访110例,随访率85.7%,1例术后1年和1.5年出现支架远端夹层,两次手术植入覆膜支架,部分封闭了腹腔干动脉,1例术后2个月时因肠梗阻在外院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4年时支架远端发生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3个月突然死亡.Ⅰ型内漏消失11例,持续存在2例.结论 急诊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良好,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可进一步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单分支主动脉支架在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57.1±13.5)岁,体质量(78.6±5.1)kg,包括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6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手术时间(2.6±0.4)h,成功率100%,无内漏,无围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及上肢缺血并发症。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主动脉及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支架近端无明显内漏,假腔均出现血栓化,无神经系统及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对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应用单分支主动脉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安全有效,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效果良好,中长期效果需要继续评估。  相似文献   

3.
王凯  孔祥荣 《山东医药》2011,51(8):109-110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已有50余a的历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某些心脏中心开胸置换主动脉的手术病死率已降至3%,但是对于一些老年重症患者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最近的报道显示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患者5 a的动脉瘤相关存活率为96%,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治疗的资料。结果 其中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2例保守治疗,其中1例死亡,另1例2周后复查CTA血肿较前加重,行手术治疗,3例明确诊断后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好。23例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5例保守治疗,1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结论 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佳。单纯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可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期间发现血肿较前增大、血压控制不平稳、持续胸痛不缓解的患者应及时选择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伴有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Stanford B型壁内血肿(IMH)患者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的IMH患者共579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有372例IMH患者入选。根据是否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n = 81)和对照组(n = 29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确诊时的首次影像学特征。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事件组患者年龄显著小于对照组[(59 ± 11)岁VS(65 ± 10)岁,P<0.0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首次确诊的主动脉增强CT(CTA)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 = 0.943, 95%CI:0.913-0.974;P<0.01),CTA中测量的降主动脉最大直径(OR = 1.325, 95%CI:1.231-1.425;P<0.01),壁内血肿并发溃疡样突起(OR = 3.975, 95%CI:1.744-9.060;P<0.01)是预测IMH患者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单中心资料表明,对于Stanford B型IMH患者,首次确诊时年龄小,首次CTA中的降主动脉最大直径增大、并发溃疡样凸起可以预测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体外开窗与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 2012 年 9 月至 2017 年 10 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 117 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锁骨下动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直接选择性隔绝LSA腔内修复组(endovascular exclusion,EE)和体外开窗LSA腔内修复组(invitro fenestration,IF),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3年随访结果。结果 围术期结果上,EE组手术时间( 62.0 ± 5.4 )min短于IF组,脑梗塞、左上肢缺血发生率分别为7.14%(4/56)、10.71 % ( 6 / 56 )高于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05 );EE组的内漏、脊髓缺血、术后 30 天病死、支架覆盖T10发生率分别为 5.36 % ( 3 / 56 )、 5.36 %( 3 / 56 )、 1.79 % ( 1 / 56 )、 12.50 % ( 7 / 56 )与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 0.05 )。随访结果方面,生存出院患者 116 例,失访 12 例,持续随访 104 例,随访率 89.7 %( 104 / 116 )。随访时间 36~60 个月,平均( 38.1 ± 3.2 )月。3 年随访结果显示EE组未增加主动脉源性死亡,但脑梗塞和上肢缺血发生率高于IF组。EE组、IF组随访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82.23 % 和 85.19 % 。两组间 3 年生存曲线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5, P=0.814 )。 结论 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延长锚定区,降低内漏发生,但增加脑梗塞、脊髓缺血、左上肢缺血发生风险,体外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并发症低,两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食管瘘(AEF)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因其发病隐匿、死亡率高,给临床诊断和救治带来较大的挑战。AEF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表现为发热、呕血、胸背痛、吞咽困难等。本文报道了主动脉夹层支架术后感染继发食管瘘1例,其诊疗过程极为复杂,最终联合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后完成救治。现将诊疗过程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AEF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DeBakev Ⅲ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选择DeBakey Ⅲ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例,先行保守治疗4周,然后行TEVAR.治疗过程中采用全主动脉64排CTA观察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假腔内血栓、降主动脉夹层的变化.结果 术后9例患者均恢复较好,痊愈出院;随访6~30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DeBakey Ⅲ A主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行TEVAR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65岁以上老年IM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腹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以明确诊断.其中24例患者仅接受单纯药物治疗(保守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B)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156例AAD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发病至TEVAR时间≤7 d组(G1组)、发病至TEVAR时间为7~14 d组(G2组)和发病至TEVAR时间>14 d组(G3组),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主动脉修复情况、院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前三组患者最小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的比值分别为(0.47±0.33)、(0.42±0.18)及(0.47±0.27)(P>0.05),术后3个月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分别为(1.76±0.51)、(1.42±0.30)及(1.34±0.34),组间两两比较G1组显著大于G2组和G3组(P<0.05),G2组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例达到主动脉完全修复(G1组8例和G2组4例);院内死亡患者8例,其中5例因脏器缺血致死,2例因近段夹层形成在术中死亡,1例为不明原因猝死;G1组和G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G3组(P<0.05),与G3组相比,G1组及G2组的住院费用减少了20000元/人。结论 AADB早期进行TEVAR术有利于术后主动脉修复,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且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2.
<正>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6岁,主因持续性胸背部剧痛2 d,于2003年5月28日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背部疼痛,为持续性剧烈闷痛,伴出汗。无头痛、恶心、呕吐,不伴晕厥、抽搐及肢体活动障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等治疗后疼痛无明显缓解,为进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中心 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06月行腔内修复术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腔内修复术的病种、围术期特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及近、远期疗效和严重并发症。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185例,女41例;年龄16~83(48.12&amp;amp;#177;11.73)岁。病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17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2 例,主动脉B型壁间血肿 18例,创伤性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 6例。术后随访3~60(12.64&amp;amp;#177;10.32)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226例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2&amp;amp;#177;1.03)h,术中失血量(150&amp;amp;#177;30.13)ml,术后住院时间(11&amp;amp;#177;3.52)d;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 232枚, 其中6例采用两段式技术置入双支架。平均近端支架直径(37.6&amp;amp;#177;3.1)mm,平均支架长度(149.7&amp;amp;#177;25.6)cm。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 13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6例,采取烟囱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4例。急诊腋动脉-腋动脉转流2例。支架释放后少许残余内漏17例。术后6—9个月复查内漏消失;合并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于腔内修复术后5-7天 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5例。住院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高血压脑出血,1例死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院期间无截瘫、脑卒中等并发症。中位随访48月,平均随访率84.3%。随访期间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因再发夹层或支架远端破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2例。支架近端逆斯至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因经济情况保守治疗2例,1例死亡。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失血量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随访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烟囱”支架技术在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观察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7例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烟囱”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释放后即时血管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烟囱”支架血流正常.随访3-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术后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患者出现左足乏力1例、头晕1例、胸闷痛2例、Ⅰ型内漏2例.无严重神经系统及脏器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未见移位、明显内漏及“烟囱支架”闭塞等异常.结论 对于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使用“烟囱支架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常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护理经验,在此基础上采取全面干预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选取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49例.2010年10月以前为常规护理组210例,其后为强化护理组239例.强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绝对卧床休息、镇静止痛、控制血压心率、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病情监护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以患者离院时及在以后的随访对两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强化护理组围术期病死率较低,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4% vs.1.90%,P=0.325).强化护理组随访期间病死率低于常规护理组(2.6%vs.11.3%,P=0.001).强化护理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组(98.7% vs.80.0%,P<0.001).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死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比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Fang、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所有TEVAR对比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6月20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TEVAR对比外科手术可降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30 d死亡率(OR=0.25,95%CI:0.08~0.75,P=0.01);在中远期死亡率和生存率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差异(1年死亡率:OR=0.65,95%CI:0.31~1.40;3年死亡率:OR=0.43,95%CI:0.12~1.46;5年死亡率:OR=1.40,95%CI:0.78~2.51;1年生存率:OR=1.49,95%CI:0.66~3.32;3年生存率:OR=2.34,95%CI:0.69~8.02;5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1年12月~2009年6月,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88(男237,女51)例,年龄21~79(平均51.2)岁。局部或全身麻醉,在 X线透视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应用多排CT等技术进行38个月(6~102月)的随访,观察假腔血栓形成情况、有无内漏、血流动力学变化、移植物位置及形态、内脏动脉供血等情况,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全组患者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围术期死亡6例,分别为:腹腔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升主动脉逆行夹层1例、夹层破裂1例、心肌梗死1例及死亡原因不明1例。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25.3%,包括术后即刻内漏、发热、肾功能不全、切口感染、肺炎、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截肢等。随访中共有7例死亡(2.4%),4例患者行二次TEVAR术后治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5年累积生存率达96%。结论: TEVAR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方法,中期疗效满意,患者远期生存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兴起的腔内隔绝术,在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初步研究表明腔内隔绝术具有微创、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支型覆膜支架完全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与直管型覆膜支架部分覆盖LSA治疗近LSA破口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2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LSA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LSA完全重建组(n=25)和LSA部分覆盖组(n=10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术后1年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 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相较于LSA部分覆盖组, LSA完全重建组近端破口距LSA距离较短[(8.69±2.32)mm 比(13.77±1.71)mm]、住院费用较高[17.54(16.60~18.99)万元比 14.37(13.81~15.18)万元]、平均支架长度[200.00 mm 比 150.00(150.00~150.00)mm]及手术时间较长[155.00(140.00~170.00)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