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小口径限制性支架(restrictive stent,RS)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流体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纳入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1例单纯接受TEVAR治疗(患者1),1例接受TEVAR联合小口径覆膜RS治疗(患者2).应用计算机流体动力学方法分析和比较2...  相似文献   

2.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腔内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随访43例,随访时间1~30个月。结果:51例手术即刻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后并发症Ⅰ型内漏8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期内共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与夹层本身有关。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并发症不容忽视。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待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13年3~6月采用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41~76(58.3±10.2)岁,分析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治愈18例,自动出院1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满3个月者16例,随访率88.9%。全部随访患者支架范同内真腔管径有所恢复,假腔或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瘤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特别是为高龄和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优势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57.0±6.7)岁(范围:31~71岁)。术后再发A型夹层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使用一体化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10例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 c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使用一体化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上海微创Castor TM)行单纯腔内修复手术,对比支架置入前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以及术后2个月和12个月主动脉全程CT成像结果,以手术即时成功率、术后相关存活率、分支通畅率、是否截瘫、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及破损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0例患者术中支架均成功释放,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100~140 min、中位数118 min,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遵医嘱复查,无一例死亡,无截瘫发生,无明显内漏发生,支架主体形态及位置良好,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假腔直径缩小9.0~12.5 mm、中位数10.2 mm(肺动脉分叉平面)。结论 对于部分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  相似文献   

7.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临床经验与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12年3月,7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施行了孙氏手术,其中男6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6(26 ~79)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30例;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术)加孙氏手术10例,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12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孙氏手术21例(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1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9例,术后通过CTA评价胸腹主动脉塑形及假腔愈合情况.结果 体外循环平均(248.1±69.8)min,选择性脑灌注(38.2±10.5)min.手术死亡5例(6.85%,5/73例).术后60例随访2个月~7.6年,术后3个月CTA复查显示,91.7%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在膈肌水平形成血栓,患者术后1、5和7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7%、87%和81%.结论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腔内治疗的58例TAA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54.3(41~79)岁。35例单纯接受腔内治疗,23例接受杂交手术: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15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2例。结果总技术成功率为98.3%(57/58)。并发症包括内漏14例,脑卒中5例,支架源性新破口1例,血管旁路术后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术后30天内死亡7例。随访(35.5±5.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 TAAD腔内治疗后并发症较累及降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术更为常见,脑卒中是重要的致死性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价值。方法 对20例(A组)及21例(B组)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患者分别植入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行EVAR治疗,观察2组术中支架释放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血管造影(CTA),之后每3个月规律复查主动脉CTA,至AD假腔逐渐减少、真腔逐渐恢复至正常;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对41例均手术成功,A组全部20例(20/20,100%)、B组20例(20/21,95.24%)术中支架成功释放,B组1例(1/21,4.76%)支架轻度向近心端移位,部分遮挡左颈总动脉(LCCA)开口,经植入1枚Wallstent支架后造影LCCA显影良好。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2.5±3.60)个月,A组未见并发症;B组1例发生Ⅰa型内漏,内漏量较小,患者无不适,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Castor支架或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TEVAR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8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β)、γ-干扰素(IEF-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再次介入手术率以及生活质量QLQC-30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IL-1β、IEF-γ以及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L-1β、IEF-γ、VEG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再次介入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再次介入手术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干预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初次行TEVAR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3例,对再干预组和无需再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患者TEVAR术后再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 22例患者(23...  相似文献   

12.
<正>覆膜支架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始于1994年,美国Dake等[1]首先报道应用直筒覆膜支架覆盖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裂口,使真腔恢复正常血流,假腔血栓化,从而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随着应用的推广和随访的延长,传统覆膜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问题逐步显现,如近端逆行撕裂(逆撕)、内漏,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覆盖而导致脑梗死、截瘫,支架移位,支架远端新发破口等[2]。为此,由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和相关公司共同研发的Castor单分支支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 ~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的主动脉重塑过程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诊断为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且行TEVAR手术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利用CTA图像测量原发破口水平、气管分叉水平、腹腔干动脉水平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假腔直径,并计算术后真、假腔直径变化率.结果 近端破口水平,术后真腔扩大及假腔缩小在术后1个月和1年最为明显(P〈0.05),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较为稳定,真、假腔均无明显变化(P〉0.05).气管分叉水平,真腔持续扩大而假腔持续缩小.在腹腔干动脉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直径呈缓慢增大趋势,而假腔直径变化不明显.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重塑较佳,真腔得到明显恢复,假腔明显减小,假腔血栓形成并吸收率高,而对于支架血管未能覆盖的降主动脉远端重塑作用则较差.  相似文献   

15.
Chang GQ  Li XX  Chen W  Li JP  Hu ZJ  Yao C  Lin YJ  Wang S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08-1611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建立各种解剖外旁路来重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以延长锚定区,然后一期或分期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采取颈动脉入路或股动脉入路来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全组34例中升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弓部夹层26例,除1例术中死亡外,其余33例均成功接受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0d病死率为8.8%(3/34),内漏发生率为11.8%(4/34),脑梗死发生率为5.9%(2/34)。随访6—70个月,平均24.5个月,2例失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6例,部分血栓形成13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的特点,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8月134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3例,女41例。年龄32~82岁,(56.4±8.3)岁。全麻,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结合术前影像学、术后门诊影像学随访资料,观察夹层病变演化过程,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34例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均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释放支架165枚。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9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3个月,(25.6±8.4)月,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12例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3-63个月),随访率71.43%(135/189),失访率28.57%(54/189)。术后中、远期随访,19例(19/135,14.0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8例(8/135,5.93%),截瘫2例(2/135,1.48%),StanfordB型夹层转为逆行性StanfordA型夹层2例(2/t35,1.48%),严重内瘘7例(7/135,5.19%)。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与外科手术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但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单纯药物治疗非复杂性急性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3例非复杂性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5例;年龄(60.3±10.2)岁。根据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诊疗及腔内修复治疗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24例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2例患者未实施TEVAR前死亡,围术期死亡率8.3%(2/24).患者手术实施率9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