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不同年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配至早期介入组(24 h内接受冠脉造影)和延迟介入组(36 h后接受冠脉造影).主要研究终点为180 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MI)、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 共有815例患者入选,其中≥75岁患者198例,<75岁患者617例.≥75岁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75岁患者(18.7%比9.2%,P=0.00).<75岁患者早期介入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介入组(6.5%比12.5%,P=0.01).≥75岁患者早期介入组和延迟介入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比21.3%,P=0.39).结论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75岁患者病死率和新发MI发生率高于<75岁患者;<75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减少MI的发生率,≥75岁患者早期和延迟介入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early intervention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therapy on elderly patients and younger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coronary angiography taken within 24 hours after grouping)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 coronary angiography taken after 36 hours after grouping).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 composite endpoint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during 180 days follow-up. Results A total of 815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cluding 198 elderly patients aged 75 years and above, and 617 younger patients aged below 75 years. The elderly patients had a greater incidence of the primary endpoint than that of younger patients ( P = 0. 00). The primary endpoi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of younger patients ( P = 0. 01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imary endpoint incide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P =0. 39). Conclusions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ho underwent intervention had greater incidence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reduced the ra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the younger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imary endpoint incidence between early intervention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among elderly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中高危患者,早期介入和强化抗栓药物治疗是最佳选择,对于低危患者,早期介入或选择介入都可行。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认为NSTEACS症状反复发作,并有高危因素,Grace风险评分>109分,推荐于发病72h内行介入治疗;Grace风险评分>140分,建议24h内行介入治疗;对并发难治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发病2h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75岁以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323例行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75岁患者79例为高龄组,<75岁患者2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支架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内,两组心绞痛复发、硝酸酯类药物停用、再入院、心功能改善、再次血运重建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高龄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5.7%vs.28.7%,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年轻患者少.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发病后不同时间段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的近期疗效以确定早期介入治疗的时间窗。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4年 6月间进行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15 0例 ,根据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发病后 <2 4h ,2 4~ 72h和 >72h组 ,比较各组的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 ,术后胸痛缓解率 ,术后血流TIMI分级改善率 ,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住院天数的长短。结果 各组间PCI成功率、术后胸痛缓解率、术后血流TIMI分级改善率均无明显差异。术中并发症 <2 4h组较其他组明显高 (2 3 3%比 8 3% ,P <0 0 5 )。结论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时间介入治疗在院期间的近期疗效是相当的 ,但 <2 4h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 ,从安全性及效价比的角度考虑 ,2 4~ 72h为非ST段抬高的ACS早期介入治疗较为合适的时间选择。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2 4 9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 3~ 7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血管重建术。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次要终点 )。结果  16 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2 4 9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在平均 (11 0± 5 7)个月的随访中 ,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3 2 %比 9 2 % ,P =0 0 1) ;心绞痛复发率(2 0 %比 5 3% ,P =0 0 0 1)、再入院率 (16 %比 4 7% ,P =0 0 0 1)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15 %比 4 2 % ,P =0 0 0 1)也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结论 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2 2 4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了随访研究 ,随访时间 10~ 10 8个月 ,平均 ( 32 4± 19 5 )个月。根据临床资料分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n =12 6 )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n =98)。将全部病例的随访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的胸痛 ( 0 71± 0 79和 0 36± 0 5 7,P >0 0 5 ) ,气急、气短 ( 0 2 4± 0 4 8和 0 13± 0 34,P >0 0 5 )和心悸症状 ( 0 89± 1 0 3和 0 36± 0 5 7,P >0 0 5 )的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超声心动图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 ( 6 5 %和 5 9% ,P >0 0 5 )和次极量负荷实验阳性率 ( 19%和 13% ,P>0 0 5 )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和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 ( 6 2 %和 91% ,P >0 0 5 ;5 %和 1% ,P >0 0 5 )。两组患者的主观满意率分别是 84 %和 94 % (P >0 0 5 )。结论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并与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9.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 ST levationacute oronary syndrome,NSTE-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两者临床表现相似,病理生理基础均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但两者严重程度和预后存在差别。笔者旨在分析不同类型NSTE—ACS冠脉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不均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VR ST段抬高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因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的患者213例,根据aVR ST段分为抬高组和不抬高组,分析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以Gensini积分表示)的关系.结果 抬高组Gensini积分(58.16±43.85)高于不抬高组(23.53±2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段抬高的3个亚组(抬高<0.10mV、0.10~0.15mV、>0.15mV)Gensini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VR ST段抬高0.5mV以上对左主干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59.5%、34.0%、90.9%;对三支病变分别为82.1%、67.1%、53.4%、89.1%;对左主干合并三支病变分别为88.5%、57.2%、22.3%、97.3%.结论 aVR ST段抬高者病变较重,但抬高幅度并不能预测狭窄程度.aVR ST段抬高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较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roponinI,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b)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因急性胸痛拟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而连续收入院的120例病人,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检查体格,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时测定静脉血TnI、Mb。以血TnI1.0μg/L将病人分成TnI阳性组和TnI阴性组;Mb70μg/L分为Mb阳性组和阴性组。随访各组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TnI阳性组及Mb阳性组的随访期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管事件显著增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I阳性较Mb阳性及ST段压低因素对病人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TnI及Mb水平对非ST段抬高ACS病人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白细胞计数 (WBC)与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ST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34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选 ,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治疗方法。根据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按照四分位法将患者分成四组。结果 各组的白细胞计数分别是 <6 .8× 10 9/ L,6 .8~ 8.0× 10 9/ L,8.0~ 10 .0× 10 9/ L 和 >10 .0× 10 9/ L。第四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P=0 .0 0 3和 P<0 .0 0 1。结论 白细胞计数是一项经济和方便的预后指标 ,可用于判断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紧急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早期应用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385例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根据药物治疗后病情变化,分别在入院1~2 d内(233例,紧急介入组)或3~14 d(152例,延迟介入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支架、直接置入支架等。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PCI后30 d及6个月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紧急介入组手术成功率与延迟介入组相似,分别为98.1%和95.5%(P>0.05),但入院至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2.9±1.1)d和(6.0±3.6)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9.7±4.3)d和(14.2±6.6)d(P<0.05);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30 d随访期间紧急介入组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延迟介入组明显减少,二者分别为2.9%和14.1%(P<0.01)。结论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早期紧急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大多数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7年11月入院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共181例临床资料,分成单纯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随访患者发病30d和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早期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早期介入治疗能够降低30d和6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P<0.05)。经随访,中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d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1%和9.5%,6个月随访时分别为11.7%和1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30 d时的发生率分别为14.6%和43.4%,6个月时发生率分别为25.8%和8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心脏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高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诊断工具的进步和危险分层标准的更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三联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强大的临床益处。ICTUS试验结果的公布及药物洗脱球囊的开发使我们对介入时机的选择及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等都有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诊断工具的进步和危险分层标准的更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三联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强大的临床益处。ICTUS试验结果的公布及药物洗脱球囊的开发使我们对介入时机的选择及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等都有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个疾病谱的统称,通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破损或出血、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近年来的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念、病理生理机制到治疗策略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回落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STE-ACS aVR导联抬高的患者45例;根据入院6h后aVR导联ST段是否回落分为ST段回落组(n=20)与非ST段回落组(n=25);分析入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VR导联ST段无回落组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率、30d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急诊PCI及冠脉旁路移植术比例均高于ST段回落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R导联ST段无回落是入院后30d内不良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及行血运重建术)独立预测因子(OR=18.54,95%CI:3.57~96.1,P〈0.001)。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无回落的NSTE-ACS患者其预后差于ST段抬高回落者,aVR导联ST段无回落是NSTE-ACS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