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已严重困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生活,但现阶段西医对于AD暂无特效治疗方案。大部分AD是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进展而来的,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大量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提高MCI患者的认知,延缓其病程进展,但目前关于针刺治疗MCI的中枢效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影像技术快速发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可动态且清晰地展示MCI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变化,因而rs-fMRI已被广泛应用于MCI诊断及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现对MCI的脑功能变化及针刺治疗MCI的脑功能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临床疗效显著,但机制研究尚未明确.本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对AD的针刺效应神经机制及成果予以综述,发现针刺可通过调节AD患者认知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及局部自发活动,改善临床症状,rs-fMRI可作为AD早期预测和诊疗评价的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太溪穴针刺态脑神经元活动的改变,探讨针刺对认知相关脑区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选择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6例,采用16 min任务态实验设计.使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首先采集8 min基线静息态数据,再采集8 min针刺太溪穴的针刺态数据.数据经后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静息态BOLD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功能改变差异,早期干预MCI 和AD 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影像学依据.方法 2012 年9 月-2014 年3月,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临床确诊为MCI、AD 患者、正常健康体检者30 例,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进行头颅常规MRI 扫描及静息态BOLD-fMRI 扫描,对图像分析,观察正常组和MCI 组及AD 组脑功能改变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与后扣带回(PCC)有连通性的默认网络,其脑区分布较为对称,连通性较为完整;MCI 组与PCC 有连通性的默认网络,其包含的激活脑区范围(体素)较正常组减少;AD 组中此默认网络所包含脑区的部位及各脑区激活范围(体素)较前两组显著减少,且双侧海马未激活.结论 静息态BOLD 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可以早期诊断轻度认知障碍MCI,并为早期干预其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7.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正常老年化和老年期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据统计,10%~15%MCI患者会转变为AD,转化率是正常老龄化的10倍。针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过国内大量临床验证,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多层面的作用特点,安全、有效,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MCI。笔者对针刺治疗MCI的机制和临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发现针刺可以抑制Aβ沉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针药结合治疗MCI的疗效更好,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文献进行述评,为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对近10年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fMRI研究进行回顾,依据病种选择、样本量计算、试验设计、研究结果四方面内容进行述评,分析并总结当前研究现状。结果偏头痛、膝骨关节炎和下腰痛是目前研究中涉及频次最高的3个病种。受试者的疾病亚型、年龄段、利手习惯及fMRI禁忌症在研究中基本都保证了一致性和规范性。但多数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计算方式不明确的问题。对照组设置主要包括标准对照、无效对照和安慰对照。针刺效应因素在各研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中结局指标包括疾病特异性量表、疼痛评分及心理、精神状态的评估。fMRI设计以静息态和单一任务态设计为主,多任务fMRI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证实针刺可调节疼痛处理网络的功能连接,有效建立心理物理疼痛稳态。结论运用fMRI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丰硕,未来可通过扩大病种的选择,完善质量控制,关注针刺效应影响因素,丰富数据处理手段,借鉴多学科任务设计方式等方式,促进针刺疗慢性疼痛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对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6例SCD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8例.针刺治疗组在相关腧穴进行针刺操作,每周2次,共12周.空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总体认知功能,采用静息态...  相似文献   

10.
针刺内关穴对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fMRI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付平  贾建平  朱江  黄建军 《中国针灸》2005,25(11):784-786
目的:观察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针刺同一穴位时fMRI脑功能成像的变化,探讨内关穴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老年健康人(正常组)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进行电针刺激内关穴,同时运用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两组被试者脑部的fMRI功能像数据,通过SPM99进行统计分析,获取正常组和AD组脑内不同区域的功能活动图像.结果:正常组两侧额叶及颞叶均被不同程度激活,AD组表现在额叶、颞叶和扣带回、小脑等部位不同程度的激活,其他脑区无明显激活.结论:针刺内关穴对正常组和AD组的脑功能活动激活区域表现不同,说明针刺内关穴对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fMRI脑功能成像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间的过渡状态.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MCI患者转化为AD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群.因此,预防和延缓AD的发生,关键在于控制MCI.笔者2005-06~2007-05用复方海蛇胶囊治疗MCI8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损伤性的脑功能检测技术,在数据扫描时参与者不需要执行任何复杂的认知任务,只需保持全身放松、头脑清醒的状态,已被广泛应用到人脑器官水平的针刺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在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但是针灸治疗脑梗死起效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梗病人静息态下脑活动的异常模式,以及针灸治疗对患者静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并伴有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AD病程长,治疗费用高,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针刺是治疗AD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愈多研究表明针刺通过改善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治疗AD。因此,本文对近年来针刺调控AD氧化应激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和风府穴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针刺百会穴和风府穴疗法与口服西药尼莫同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MMSE)量表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组和药物组对于改善中风后改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的症状均有较好疗效,但是长期用西药副作用大,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结论:针刺百会穴和风府穴对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后背侧运动前区(PMd)、腹侧运动前区(PMv)与初级运动区(M1)之间脑功能连接度(FC)的变化,探究中风偏瘫后针刺脑效应机制和位点,为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分为轻中度组(50~99分)18例、重度组(0~49分)8例,进行临床量表评价及fMRI扫描。选取双侧PMd、PMv、M1为种子点,比较这15对种子点对间FC的变化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全组在针刺态下健侧PMd-病灶侧M1、双侧PMv、PMd间FC高于静息态(P<0.05)。2组内,针刺态下轻中度组健侧PMd-病灶侧M1、病灶侧PMd-M1、双侧M1间FC高于静息态(P<0.05);针刺态下重度组病灶侧PMv-M1间FC低于静息态(P<0.05)。在静息态,重度组病灶侧PMv-健侧M1、病灶侧PMv-M1间FC高于轻中度组(P<0.05)。在重度组中,静息态时FMA与健侧P...  相似文献   

16.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辨证研究——附1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状态。据国外流行病学统计,MCI患者进展为AD的年发生率为10%~15%,有2/3的阿尔滋海默病(M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是由MCI转变而来。由此可见,MCI是AD的高危人群。因此,正确认识MCI对预防和早期治疗AD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运用中医药对MCI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有关MCI的中医辨证问题尚未统一,本文通过对142例MCI的中医脏腑归属、虚实辨证作一初步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CI病理状态下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效应中枢机制。方法:纳入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12名,针刺右侧太溪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2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前,静息状态、MC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左侧额上回BA6、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38血氧代谢降低;针刺太溪穴捻针状态,激活脑区集中于左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40、左侧岛叶BA13、右侧额内侧回BA6、右侧颞上回BA22、左小脑前叶蚓部。结论: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于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应用fMRI技术探讨针刺治疗Alzheimer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薇  周颖  毕海  付于 《天津中医药》2013,30(8):476-478
Alzheimer病(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针刺治疗AD已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尚未明确.fMRI作为日趋成熟的脑功能成像手段,为研究针刺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并能够将针刺治疗的机制及疗效客观化,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增加了个人及社会的负担。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从阴阳经选穴方案切入,以期通过分析近10年针刺治疗脑卒中过程中阳经穴位、阴经穴位和阴阳经穴位共选在静息态fMRI(resting-state fMRI,rsfMRI)和任务态fMRI(task-based fMRI,tbfMRI)中所影响脑区的异同,进而优化临床针刺治疗脑卒中选穴方案,并对未来针刺治疗脑卒中fMRI研究范式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