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物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疗法,最早出现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隔物灸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大量专著中都有记载,并将隔物灸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到现代隔物灸应用范围扩展到防病、保健,并重视其实验研究。对葛洪、孙思邈、《外台秘要》、宋金元医家、明清医家、现代医家有关隔物灸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
近视眼是我们大家并不陌生的一种疾病,可以针灸治疗,按摩治疗、放血治疗、艾灸治疗和耳穴压豆治疗。基本以滋补肝肾,养血明目为主。灸法中的雷火灸、隔核桃壳眼镜灸等方法都比较老套了,现在有更先进的方法,就是眼邗温灸器艾灸。  相似文献   

3.
火龙灸是延循人体经脉进行的一种大面积的隔物灸法,多选取督脉和膀胱经进行施灸,具有通、调、温、补的作用,对脏腑之虚、寒、湿性质的疾病有着显著疗效.后世医家将火龙灸拓展至任脉,临床观察发现其对妇科及阴脉阴阳失调等疾病亦有良好疗效.而尽管火龙灸能治疗虚证,但对于阴虚患者的治疗仍需谨慎,虽目前不少医家对火龙灸进行了改良,但其能否用于阴虚病证和热病治疗,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4.
隔核桃壳灸为主治疗白内障5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经中药药液浸泡后的核桃壳扣在病眼上,用艾条隔核桃壳灸,并配合针刺睛明、承泣、丝竹空、合谷、阳陵泉、光明、太冲等,治疗50例92只眼,痊愈28例54只眼,显效10例17只眼,有效6例11只眼,无效6例10只眼,总有效率为89%。认为该法可疏通眼部经气,达明目退翳之功。  相似文献   

5.
正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指用某些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一种外治法,具有艾灸疗法的一般特点,又因间隔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此疗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1],现将古代医家对隔物灸间隔物的论述浅析如下。1东晋医家论隔物灸间隔物东晋医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被认为是记载隔物灸现存的最早文献,文中详细记载了隔物灸间隔物有大蒜、盐、椒面饼、巴豆、豆豉、瓦甑、雄黄7种,可治疗多  相似文献   

6.
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既集唐代前医学之大成,又是对诸多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总结创新。该书重视灸法,将灸法推入唐代新高度,为我国灸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立丰富的隔物灸,灸材掺药作为隔物灸的材料,扩大了艾灸材料学内容及艾灸方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于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等新灸法诞生之启发和影响巨大,成为后世灸法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其创立的隔盐灸、隔泥灸、隔蒜灸、隔豆豉饼灸、隔薤灸、隔面灸、隔附子灸、隔葶苈子灸、隔商陆灸、隔苇管灸等十类隔物灸之学术方法、临床应用进行阐述,冀望在总结其灸法学术思想的同时,为今日新的隔物灸应用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明代医家汪机很重视灸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在其所著的《外科理例》一书中就有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等专门论述。他认为,“疮疡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笔者效法前人,古方新用,治疗疮、痈等症,临床每多效验,现采撷几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灸量的大小是艾灸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自古医家在运用艾灸法治疗疾病时,都注重灸量的变化。从艾灸时长、艾灸壮数、艾灸频次等方面,对近三年来有关艾灸灸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并发展了历代医家对艾灸灸量的认识,不过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多数研究仅停留在观察阶段。今后的研究应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对灸量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针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身形等在辨证之后按疾病程度、疾病部位、脉象来确定灸量的多少,为建立灸量规范化、系统化的临床艾灸用量指导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核桃壳眼镜灸改善干眼症状的疗效。方法:67例干眼患者随机分为核桃壳眼镜灸组和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核桃壳眼镜灸组采用核桃灸疗法,隔天灸1次,每次灸3壮,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玻璃酸钠滴眼液组选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用药4次,每次两只眼各1滴,疗程4周。基线期(治疗前)和4周治疗结束后评价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眼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SchⅠ)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评价OSDI和VAS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及随访时OS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P0.05),核桃壳眼镜灸组治疗4周后及随访期OSDI评分较治疗前的变化值分别为-16.03±17.42,-13.47±21.41,玻璃酸钠滴眼液组分别为-9.58±23.45,-13.90±20.9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4周后及随访期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01);两组治疗4周后BUT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FL、Sch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上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核桃灸壳眼镜灸可能改善干眼患者的主观症状,可能有助于稳定泪膜,疗效有待于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14年以来笔者采用隔核桃壳灸配合针刺治疗干眼症30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43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3个月。根据病史,所有患者诊断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眼干涩、异物感、视物疲劳,可伴有口鼻  相似文献   

11.
言芳  阳仁达  谭静  孙希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89-1991
笔者搜索近5年隔物灸的临床应用报道,其主要施灸方法可归纳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及复方隔药饼灸,将其治疗的疾病进行整理,梳理近年临床对隔物灸的应用方向及研究方法,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岭南灸法是岭南医家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地域特色灸法。本文追溯了岭南灸法的起源、代表性医家及著作,梳理岭南灸法的学术源流,对岭南地区热证辨证用灸、发展隔物灸和重视艾灸醒神等学术特色进行归纳,为更好地继承、发展岭南灸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脐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昆 《山西中医》2011,27(5):58-59
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的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与脐部,或在脐部给与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隔盐灸、隔姜灸、隔葱灸、隔附灸、药饼灸、保健灸以及药物填脐、熏脐、贴脐、温脐、滴脐、吸脐、热脐等法。这些治疗方法,也统称为神阙灸。现介绍有关脐疗研究进展概况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运用隔物灸治疗气郁闭经、寒凝胸痹、脾虚泄泻、肺虚咳喘、肾虚遗尿等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认为隔物灸具有取穴简验、灸治百病的特点,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病性定灸量、灸时,以出现循经感传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摘要:本研究探讨近10年艾灸研究中隔物灸与灸量对灸温的相关研究概况,为艾灸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从隔物灸、灸量及灸量对灸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显示出不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的效应研究在对隔物灸作用原因以及灸量选择等实验设计及观察内容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灸法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面,灸法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因子、保护血管内皮、调节心肌细胞自噬稳态等对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究常采用悬起灸、热敏悬灸、艾炷灸、隔物灸、药物联合灸法、督灸、雷火灸、藏医外治艾灸法、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灸法等治疗疾病,且对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生活质量等的改善效果显著。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临床治疗冠心病常用到的灸法进行归纳总结,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相关文献发现,中国古代运用艾灸疗法治疗乳房肿瘤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对于乳房肿瘤的早期治疗具有临床价值和意义,并有简便易行、损伤小、见效快等特点。治法包括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木香饼灸等多种灸法,并强调抓住治疗时机,灸治宜早。取穴包括阿是穴、病灶周围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  相似文献   

18.
隔药物灸作为灸法的一种,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方面运用广泛。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和其他隔药灸,在治疗头痛、颈腰椎疼痛、四肢关节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疼痛等方面,有着效果肯定、复发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梁飞  刘更生 《中国针灸》2010,30(1):77-80
阐述历代医家灸治发背的理论和经验.通过整理古代医家的医案、医论发现,对于发背这一疮疡重症,灸法施治具有独特功效,能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且易于施行,可谓简便廉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具体操作方法有隔蒜灸、明灸和桑枝灸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类经图翼》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总结了灸法的要则、罗列了禁灸腧穴、汇集了诸多灸法验方。其灸法内容丰富,就施灸方法而言,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一般炷如麦粒,其包括化脓灸,或在病变局部直接施灸;间接灸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隔癞虾蟆灸等灸法,用于多种病证治疗。就施灸时机而言,临床宜根据疾病进程、时机而实施灸治。在灸治壮数上强调临证变通。另可根据灸后反应来识别患者病情深浅,判断灸治预后。《类经图翼》对明代以前艾灸疗法的整理、总结和运用,对于后世灸法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