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控温毯在高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我科接诊的高热患者18例,均采用控温毯实施物理降温,分析总结降温过程中控温毯密的应用注意事项及相应护理措施。结果:18例患者在使用控温毯后腋温均下降到37.5℃,其中1h腋温下降到37.5℃有9例,2~3h腋温下降到37.5℃有6例,3h以上腋温下降到37.5℃有3例,降温效果显著。结论:医用控温毯降温效果持久,不易反弹,同时可控制降温速度,不易发生寒战反应,操作简单,安全性能高。  相似文献   

2.
患者易××,男,11岁。1964年4月11日入院。母代诉:发热,抽搐、头痛三天。现病史:起病三、四日、初为头痛、发热、怕冷,精神痴呆,有时手足抽搐,腹痛,饮食大减,大便秘结,因当地治疗无效而来诊。检查:腋温38℃,呼吸21次/分,脉搏98次/分。  相似文献   

3.
周××,男,50岁。1988年3月13日入院,因进食油条、鸡蛋后上腹痛,伴发热4天。体检:体温38.2℃,腹软,中上腹左上腹有中等程度压痛,无反跳痛。查血淀粉酶98.5U(somogy 之法),尿淀粉酶520U(somogy  相似文献   

4.
<正>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腋温37.3-38℃为低热,38-39℃中度发热,39-41℃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热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短期发热,持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发热是机体与疾病作斗争及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保护性反应[1]。大多数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为自限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但有部分为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可造成严重后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5.
险症治验     
一、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引起重笃毒血症患者李×云女二十岁,已婚籍贯吉安职业教员住院号4934。患者因10月10日腹剧痛两次,乃于1959年10月13日入院,经妇产科检查疑诊为宫外孕。十六日上午手术,经过良好,是日下午微有发热,至十九日高热达40℃(腋温),神志不清,谵语。化验检查:白血球12900,中性85%,淋巴14%,单核1%,诊断为腹膜炎引起毒血症。曾用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治疗无  相似文献   

6.
患者顾××,男性,24岁,未婚,泥匠工,住院号20667。因右上腹跌伤,伴发热、血尿18小时入院。于1982年11月18日晚9时许因粉刷墙壁,不慎从二米左右高处跌下,右季肋下方跌伤,局部疼痛,呈持续性,不放射,次日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有血尿,无血块,不伴尿频、尿急、尿痛;无恶心呕吐,未经治疗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8.3℃,脉搏9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26岁,女性,出生并长期居住在云南边境地区。因高热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腋温39.6~39.7℃,伴畏寒、恶心、厌食症状1周,当地医院诊断为伤寒热。口服氨苄西林治疗后产生过敏反应,全身出现药疹,胸闷、轻度意识障碍,发热加重。经过4d的急诊住院治疗,其余症状缓解,但高热仍然不退,采用冰袋、酒精等物理  相似文献   

8.
熊××,男,12岁,初诊日期1990年3月8日上午10时。主诉:午后潮热三月余。病史:患者1989年12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经服用"黄连素片"后腹泻腹痛消除,继则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高达39℃,曾在某西医院就诊,排除了结核病、风湿病等各种器质性病变,以"发热待查"给予对症治疗月余,热始终不退。又经某中医院诊断为"少阳发热"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前后服药几十剂,效不显。现患者每天上午腋下体温37.1~37.5℃,午后2时左右上升到38.5℃左右,持续到下午5点开始下降,夜晚体温基本正常。发热时伴面赤、头隐痛、烦躁不安、咽干喉燥、无汗。热时纳可,热减而纳差,  相似文献   

9.
胡××,男,72岁,住院号:6447,因反复右上腹疼,伴巩膜黄染,发热38℃,于1972年2月11日以胆石症入院。30年前第一次发病是进食猪头肉后,突然剑下阵发钻顶疼,伴呕吐胆汁、发热,曾查到大便有蛔虫卵,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服中药一周后好转。此后患者心窝部经常闷胀不适,患者学习一种腹部按摩,其手法自上而下,或按反时针方向按摩,坚持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分钟,心窝部闷胀感有好转。1963年8月又发病,巩膜黄染,发热,右上腹绞疼,九江专区医院收住院,拟诊为“胆石症”,曾决定手术,因患者有顾虑而未作。以后发作频繁,饮食受限,进食过饱、食物冷、硬、油腻均可引起发作,身体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住院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判断体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体温正常(肛温≤37.7℃)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进行腋温与肛温的同时测量,以"腋温+0.4℃"与"肛温-0.4℃"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老年患者"腋温+0.4℃"比"肛温-0.4℃"平均高0.2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住院老年患者"腋温+0.4℃"比"肛温-0.4℃"平均高0.21℃,测量腋温时,以常规方法(腋温+0.5℃)判断体温值,有可能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错误判断.当腋温偏高时,应测量肛温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11.
鳖甲煎丸治愈腹腔残余脓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小飞  戚团结 《中医杂志》2001,42(5):309-309
张某某,男,44岁。因肠破裂行肠修补术后10天,腹痛、发热(体温最高达39.2℃),纳少,眠不安,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体检:腹部压痛、反跳痛、尤以脐周、左上腹明显,舌质红、苔干黄,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8.8×10~9/L,中性0.90,淋巴0.10。腹部B超提示:左上腹、肠间隙不规则液性暗区,内见密集点状强回声,诊为左侧膈下、肠间隙脓肿。在B超引导下,于左上腹局部切开引流,引流出淡黄色脓性液体约400ml,并  相似文献   

12.
梁×,女,36岁。86年4月25日诊。患者素体脾胃虚弱。罹患经期发热,每次经潮前二三日即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持续3~5天,经净热退。情绪波动或劳累后  相似文献   

13.
小儿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是指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对病因、发病机理不明,一时难以作出准确诊断;体温持续在37.5~38℃之间超过二月者。一、邪稽少阳,寒热如疟:谌×、女、1岁10月。发热82天、低热72天,于78年6月21日诊。患儿本年4月1日开始感冒发热,自服中成药二日未效,体温升至41℃,某医院以“上感高烧”收入住院,经输液、抗菌素等治疗,体温逐渐下降,一周后外感症状消失,但体温仍波动在37.5~38℃之间,持续至今。现每晨体温为37.4℃,午前10时左右则出现面唇苍白,手脚欠温,皮肤粟起等恶寒表现,经过一小时左右则体温升至38℃,持续至翌日黎明得  相似文献   

14.
1病历介绍 患者,男,29岁,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于某医院行脾动脉栓塞术,术后20 d患者出现不规则发热.B超提示:脾11.5 cm×6.38 cm,回声不均,中心部液性暗区5.67 cm×4.3cm,左胸腔肋膈角及肺底少量液体.给予抗炎、支持治疗,并在B超导引下经脾穿刺抽出脓性物.2周后患者体温增高至39.6℃,咳嗽,胸痛,左胸第9肋以下叩有浊音,呼吸音消失.  相似文献   

15.
正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及症状,正常小儿腋温在36.1~37.0℃波动,口温比腋温高0.2~0.4℃,肛温比腋温高0.5~0.9℃,腋温如超过37℃可认为是发热~([1])。临床上较常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发热、食积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小儿推拿疗法副作用少,因此近年小儿推拿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然而在面对小儿发热时,大多数从业者往往单一操作寒凉手法,效果欠佳。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经过理论探索及临床实践,笔者发现在使用寒凉手法进行退热  相似文献   

16.
中药番泻叶治疗便秘,临床上常被采用,而用于抢救病例则少。我们曾采用单味番泻叶治疗一例急性细菌性痢疾并发顽固中毒性肠麻痹,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罗××,女,四个月,住院号:3084。患孩因发热、腹泻一周,初为粘液便,每日4~5次不等,伴发热,继之排脓血粘液便,于1982年7月16日收入住院治疗。查:体温38℃,神清,轻度失水征,呼吸平顺,无黄疸,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化验血白细胞19,400/立方毫米,大便常规:红血球  相似文献   

17.
<正>本人2010年以来应用当归六黄汤治疗术后发热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1.1彭某,男,54岁,因泌尿系结石术后15天发热就诊。患者因术后发热在本县人民医院查血常规,血沉血生化无异常,静滴3天抗生素无效而就诊。现患者不规则发热,心悸,日轻夜重,高时超过39℃,低过37.5℃,汗多,口干口苦,心烦不寐,口干不欲饮水。查:舌红苔少,脉细数。予当归六黄汤原方3副吃2副而愈。  相似文献   

18.
脾阳虚弱,久热不退黄××,女,24岁,已婚,农民。就诊日期:1984年10月16日。患者发热年余,持久不退,经闭10余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显效。诊见:肌肤甲错,面部更甚,色且晦黯,形体羸瘦,身虽热而形犹寒,热而无汗,体温常在38℃左右。渴喜热饮,纳谷不馨,食入作胀,腹满便溏。舌苔薄白质淡。脉沉数而无力。辨证为中焦虚寒,脾阳失运。治宜健脾益气,温中祛寒。拟理中汤。药用: 潞党参、焦白术各15克,川干姜、炙甘草各6克。连进10剂,热稍退,体温降至37.5℃左右,精神转佳,饮食渐增。效不更方,继用理中丸调治月余,热始退,肌肤渐趋丰腴华润,诸恙均瘥。  相似文献   

19.
正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功效为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乃吴鞠通为治湿温、寒湿而设。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举例如下。例1:齐某,男,21岁,2016年9月12日初诊。发热1周,曾于半月前发热1周,怀疑肺结核,经专科医院检查后排除。近1周发热,午后较高、体温39℃~40℃,来诊时体温39.2℃,汗出,口不渴,咽略红,颈旁、颌下淋巴结肿大,腋下、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血常规检验WBC2.01×10~9/L,RBC3.97×10~(12)/L,血红蛋白121g/L,红  相似文献   

20.
癌性发热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癌性发热多见于癌症进展期,由于其产生的机理复杂,临床上患者的发热程度表现也不一样,有低热、中度发热,也有39℃以上的高热,其热型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