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使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患者,并观察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应的防治对策。结果:女性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50.3%)更高,50岁以上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54.17%)更高,静脉滴注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45.83%)更高,不合理配伍而致不良反应发生率(52.50%)更高,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发生率(39.17%)更高。结论:据观察得知,患者个体、用药方法等均是引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由此,相关医药人员必须强化自身对中药制剂使用知识的掌握,同时对各类中药加强管理,以此确保药物能够得到合理使用,进而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集的8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分析其特点及原因。结果:女性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段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最高。药品剂型中药注射剂引发的 ADR 最多,累及器官以皮肤及附件为常见。结论:应加强防范,合理应用和配伍。注意观察,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175例AD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患者中女性略高于男性,集中于60岁以上患者。药品种类中,液体制剂中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高;累及的器官以皮肤及附件为主。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规范和完善医院监测报告体系,并加大用药宣教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中药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原因,总结相应药学服务对策。方法:选取120例服用中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表现、发生原因及药物对策。结果: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给药方式(P0.05);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41.67%)和消化系统(33.33%);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用药量过大者43例(35.83%),配伍不当者46例(38.33%),体质较差者20例(16.67%),用药方法不当者11例(9.17%)。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中药用药知识宣传,提高药品配伍合理性及药品质量监督等,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和有效对策。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的180名接受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120例,设为对照组;随机抽取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的6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药学监护,分析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原因;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加行针对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学监护;比较两组监护结果。结果:在组间年龄分布中,≥60岁患者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13~39岁、40~59岁和≤12岁(P0.05);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肌肉注射和外用(P0.05);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其他(P0.05)。观察组的监护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多发在皮肤及附件,≥60岁患者和静脉滴注高发,针对性监护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监护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总结其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中药注射剂处方5 013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统计分析其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记录不合理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所涉及患者一般资料,探索影响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并总结合理用药对策与不良反应防治措施。结果:本研究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中药注射剂处方295张(5.88%);不合理用药情况中占比前3位的为超适应证用药(34.24%)、超剂量、超浓度或过快滴注(28.81%)、超疗程用药或无医嘱下长期用药(17.97%);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51例(17.29%),最为多发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系统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岁、合并用药是导致使用中药注射剂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OR=34.106,P=0.000;OR=4.952,P=0.004)。结论: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现状较为普遍,临床应加大管理力度,促使临床依据中医辨证的理论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范围,保证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6,(8)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制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医师更合理地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对196例中药制剂所致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例ADR的发生有个体差异;中药注射剂所致ADR例数占首位,且其中以活血化瘀类中药品种居多;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因素、药物和临床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上报的248例行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病例报告,探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制剂种类分布及给药途径分布;探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位置分布及临床表现,探寻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构成比为59.27%,男性构成比为40.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2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构成比为29.84%,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为52.42%,均显著大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注射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3.71%,应用外用膏或喷剂构成比为20.97%,均显著大于其他制剂种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1.29%,局部外用给药患者构成比为24.19%,均显著大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易发人群为小儿和老人,且女性发生概率要大于男性;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外用膏或喷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科学合理应用到临床当中提供借鉴。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门诊以及住院部出现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7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出现的药物包括活血化瘀类、补益类以及保肝类;具体的给药途径包含静注,累及器官为皮肤以及附件,消化系统以及全身性损害。不合理用药是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主要原因,经过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并未出现永久性损伤。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累及患者器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与患者因素、药物以及临床不合理用药有关系,所以要关注增强对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确保药品疗效,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报的2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段、报告人员身份、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大于60的患者;报告人员比例较大的是医生,药师的报告比例最低;引起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剂型为注射剂;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敷、肌注等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集中在30 min以内,非注射剂患者不良反应多在1~24 h内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主要累及器官。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性,针对不良反应集中发生的年龄段、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糖尿病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干预效果.方法:收集某院内分泌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年1-3月糖尿病患者病例226例为对照组及干预后2013年1-3月糖尿病患者病例251例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中药注射剂使用不合理性情况.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中药注射剂使用率明显下降,由干预前的56.2%(127例)下降为干预后的38.9%(98例)(P<0.05);不合理由干预前干96例次下降至干预后13例次,无适应证、剂量不当、疗程不当、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不当、混合配伍等用药不合理现象明显改善(P<0.05);住院日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注射剂人均费用明显下降;不良反应风险明显下降.结论:临床药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干预取得显著成效,仅靠临床药师力量还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不合理使用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现状,探讨医疗机构通过临床合理使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的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采用调查回顾的研究方法,收集惠州市某三甲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的1年内关于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从相关剂型、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以及年龄分布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611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50.8%);涉及多个组织器官,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4.17%);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54.99%);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以中药注射剂最高(73.49%)。结论: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同时必须重视中药ADR的发生,加强中药ADR的预防和监测,保障中药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脂药物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芪参益气滴丸,疗程4周。疗程结束评定中医症候、心电图及心绞痛指标。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及心绞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辨证方式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60例(中医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方式治疗,46例(西医组)采用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HP转阴率、整体效果以及不良情况。结果:中医组HP阴性率93.3%,西医组仅为78.3%;中医组总有效率95.0%,治愈率71.7%;西医组总有效率78.3%,治愈率50.0%;中医组不良情况出现率为3.4%,西医组为15.2%;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辨证方式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佳,临床可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125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的65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12.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优于单一西药治疗,中西药治疗可优势互补,且患者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HP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来我院治疗的64例 HP相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和西医对症措施。对照组患者每天给予与治疗组相同成分,相同剂量的西药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34.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选择性多,组方变化大,降低了幽门螺旋菌的耐药性,加之西药可快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但由于中医药的辨证、组方灵活程度较高,在临床诊治中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因此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药可减少丙戊酸钠的用量,减轻其毒副作用,延缓脑梗死后癫痫的病情进展,并可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择60例癫痫患者,中医辨证证型均为癖阻脑络型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西药+中药组,分别服用,疗程52周。观察:①中医证侯疗效;②对患者发作次数的影响;③安全性观察。结果:①患者发作次数减少: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9%和63.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26/29)和71.4%(20/2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安全性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活血安痫丸可以提高脑梗塞后癫痫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痰解毒中药配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医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对照组单用吉非替尼,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率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痰解毒中药配合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率发生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痹丹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40例住院患者常规控制血糖及合并症,血痹丹合剂(黄芪400g,桂枝150g,干姜120g,当归150g,川芎100g,赤芍200g,生地黄250g,丹参、地龙各200g,红花150g,延胡索200g,鸡血藤400g,山药200g,肉桂50g。加药量3倍量水浸泡2h,煎煮2次。首次2h,过滤,滤液备用。再加入药量2倍量水煎煮1h,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滤液浓度不低于1.03(50℃),加入苯甲酸钠3g,搅拌使溶解,煮沸,静置12h,取上清液调制成1000mL,分装)早餐前晚餐后各//~.30mL。治疗期间嘱患者不再服用其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反映,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I临床症状积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治愈2例,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结论]血痹丹合剂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灌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21例不用任何药物,中药组23例用中药保留灌肠,西药组24例用孕三烯酮,疗程3个月,随访1年。结果:总有效率中药组95.7%、西药组87.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白组66.7%,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与西药疗效相当,但中药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