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温中祛寒的中成药具有振奋阳气、去除里寒的作用,其代表药为"理中丸",处方来源于《伤寒论》,原名为"人参汤",方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等四味药组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胃,为主药;干姜辛热,温脾胃之阳,除里寒,以为辅药;白术补脾燥湿,以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健脾理胃之功,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证。症见呕吐泄泻、胸满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临床证实,理  相似文献   

2.
理中丸     
<正>理中丸原载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温理剂。方药组成:人参90克,白术(土炒)90克,甘草(蜜炙)90克,干姜90克。上药4味,捣筛,蜜和为丸,每丸重9克。用时以沸水将丸溶化,温服,每日1丸,小儿酌减。理中丸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理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如呕吐泄泻,胸满腹痛,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寒,吐泻腹满,脘腹冷痛,治宜温中祛寒,健脾养胃。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为君药。人参为臣,性味甘温,  相似文献   

3.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的子部·医方类皆列有《桐君药录》三卷。但俱未言及桐君为何时人,其书又出于何时,从而引出了种种歧说。日人时惟宗俊《医家千字文》之“呼各  相似文献   

4.
吴茱萸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厥阴肝寒、少阴吐利、胃寒呕吐”等虚寒证候,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眩晕、顽固性头痛、梅尼埃病、呕吐等,是历代医家所推崇的著名方剂之一。 吴茱萸汤方由吴茱萸9 g、生姜18 g(6片)、人参9 g、大枣6 g(4枚)组成。吴茱萸为君药,性大热味辛苦,温胃暖肝,散寒降浊;生姜为臣药,性味辛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人参、大枣性味甘温,补中益气,崇土以制木,为佐使药。四药伍用,共奏温胃暖肝、散寒降浊、补中益气之功效。正交实验亦证明四药皆用效果最佳[1]。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谈泻心汤指《伤寒论》以泻心汤命名的五张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泻心汤方剂组成应以何药为君,历代医家方论著作及伤寒注疏一类书籍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一是以方剂命名药为君药,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大黄,黄连为主药;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药等。如柯韵伯、吴谦,南京中医学院编《伤寒译释》,广州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1979年8月版)。二是从泻心汤方剂组成及作用的共性提出五泻心汤应以黄连为君药,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浩瀚广博,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而且阐述了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用药。故药性理论渊源,实源于《黄帝内经》,而历代医家对其理论渊源系统整理阐述者少,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药性理论,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四气(又称四性)《黄帝内经》中并无药物四气(或四性)的明确记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很多注家也都解释为“寒证用热药”治疗或“热证用寒药”治疗,这里的寒热可以是指药性,但主…  相似文献   

7.
《汤液本草》一书虽为王好古所撰,但却是易水学派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这三位医家药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书中对许多药物的议论都颇有新意.对于黄芪,王好古认为此药上中下表里无所不至,称其兼为表药、中州药、里药.纵观张、李、王临床用药,既以黄芪补虚,又用之以驱邪,将祛风、寒、热、湿、瘀之药与黄芪同用,使邪气去正气实,而邪不复至.元气虚则百病生,黄芪运用之广,皆因其可充一身之元气,清代王清任受此启发,用大剂黄芪治瘀血证,今之临床或可由此发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升降散的君药及其理论依据,给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素问》《伤寒瘟疫条辨》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同时结合临床案例,探讨升降散君药的动态性。[结果]君药针对主要病机而立,病机的动态性决定君药的动态性,升降散方证根据不同的病机选用不同的君药,即以少阳郁热为主证,兼见阳明证,君药为僵蚕;以阳明胃热为主证,兼见少阳郁热证,则君药为大黄。所举两例患者,前者以少阳证为主,重在宣郁透热,故以僵蚕为君药;后者以阳明证为主,下焦不通、气机阻滞,故以大黄为君药。[结论]针对病机不同,升降散的君药既可为僵蚕,又可为大黄。  相似文献   

9.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发病多为青壮年,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好发于回盲部,从病变的部位来看,虽病在大肠,但却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附子理中丸由附子、白术、人参,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补脾肾之功效,对脾肾阳虚所致腹痛者,临床上可用本方治疗.2009年起用抗结核药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肠结核患者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参还应归肾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参是一味古今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补虚药 ,古代本草记载其归经以归肺、脾二经为主 ,现代中药学教材和《药典》也多记载其归脾、肺经或脾、肺、心经 ,均未言及归肾经。但在全国统编的五、六版教材中 ,都提到人参有益气壮阳之效 ,可用于治疗阳萎。全国统编的专科教材中 ,阐述较为详细 :“人参味甘微温 ,大补元气而益肾壮阳。用于肾虚阳萎 ,常与鹿茸、补骨脂等补肾壮阳药同用。”笔者认为 :人参除了归脾、肺、心经之外 ,还应归肾经。其理由如下。1 人参的功效说明人参应归肾经  《药典》(2 0 0 0年版一部 )记载人参的功效是 :“大补元气 ,…  相似文献   

11.
古代医家善用人参者首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331首,其中以人参为主药命名者5首,复方35首,涉及经文55条。其临床运用功效卓著,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然而迄今为至,对仲景所用人参究属何品种?临床如何应用?认识不一。我们认为,对此问题深入研讨,将对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和提高疗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药组成。伤寒注家一致认为理中丸主治脾虚寒湿证,是太阴病主方,适用于太阴提纲证,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试陈管见如下。 1、太阴提纲证,虽属脾虚寒湿所致,但以湿寒之邪偏盛为特点。《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  相似文献   

13.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对于本条“胁下偏痛,发热”的病机,各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1、认为是素有内寒,又感外寒所致。如《金匮要略论注》云:“此即前条同是寒,但偏痛,为实邪……。即《内经》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其2、认为是肝寒气逆继而胆气亦逆所致。如《金匮要略编注》云:“此即邪入肝经为偏胁  相似文献   

14.
蔡同泽  刘永辉  罗朝瑶 《中医学报》2020,35(8):1646-1649
晋唐时期,多数医家认为痰厥头痛是因胸膈蓄有痰水,复感于寒,气逆而发病,病性属实,治以攻邪为法,病位在胸膈,故以涌吐为法。元明以降,易水学派首倡"太阴脾病"之说,认为痰厥头痛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其后又根据痰的性质分为风痰、湿痰、寒痰、肾虚水泛之痰。痰的生成本于脾肾之虚,达于巅顶之上又源于气逆,气逆即厥也,故以健脾化痰,降逆熄风为法。  相似文献   

15.
理中丸方出自《伤寒论》,由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克组成。作丸剂应用时,将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约9克,每次服1丸,每日2~3次,温开水研碎服下。现代也有制成水丸的,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3次。《玉函经》、《千金翼》等也写作“理中汤”。丸剂改作汤剂是为了病情的需要。因为丸剂的药效发挥不及汤剂之速,所以在病情急剧的情况下,还是以汤剂为宜。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理中丸与汤本属一方,急则用汤。”作汤剂服用时,上述各药的剂量可以保持不变。上药用水1600毫升,煎煮成约600毫升的药液,去渣后,每次服200毫升,1日3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新药生精素片中主要功效因子枸杞多糖和黄精多糖的多种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生精素片中枸杞、黄精具有较为广泛的药理功效,这二者均为滋阴药,二者与君药人参配伍起到了一个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作用。故以人参为君,以黄精.枸杞为臣的生精素片在医治诸多男性不育症中有广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孙伟 《求医问药》2010,(2):57-58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可入脾经、肺经、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说,人参可“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还将人参列为上品药的代表,所谓上品药,就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能轻身益气、延年者”。  相似文献   

18.
<正> 自宋金李东垣“十九畏歌”提出“人参最怕五灵脂”说后,虽持异议者代不乏人,然究因李氏为名家,故历代医家多尊信之,不敢轻易尝试,犹恐误事。人参味甘微苦而性平,有大补元气之功。《本经》谓:“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开心益智”,自古即视为治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五灵脂味微甘咸而性温,能活血止血,但以散瘀止痛为其作用专长,《本草纲目》谓治“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为治一切血瘀气滞痛证之要药。两药能否为伍?笔者近年来,试将两药同用,治疗气虚血瘀、虚实互见的冠心  相似文献   

19.
明末医家汪绮石,善治虚劳诸证而名传天下,其法以《内经》为宗,博采众家,著有《理虚元鉴》一书,构思精细、立意巧妙、观点代表性强,提出了"治虚二统"之说,从肺脾二脏论述虚证治法,生理上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病理上认为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治法上认为治肺者清金保肺,治脾者培土调中。阴虚者,补肺滋源,阳虚者,补脾建中;用药多为清润,补中有泻,宣降得当。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以寒立论,其研治对象是寒邪为主因的外感疾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是以不少医家认为《伤寒论》治寒不治温,扶阳而不顾阴,以致仲景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显赫医坛,被医家公认,而他存阴的学术思想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仲景不仅重视人之阳气,也十分重视人之阴津,时刻不忘救阴,这一基本精神,贯穿在《伤寒论》的始终。故陈修园说:“《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阴津’三字为主”,可谓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