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春富  金文翔  蒋松 《浙江医学》2011,33(5):678-67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灌注治疗组)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VEGF进行检测,观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表柔比星灌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清VEGF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为(26.56±4.07)pg/ml;灌注治疗组治疗前VEGF水平为(56.68±6.05)pg/ml,治疗6周后为(38.15±3.76)pg/ml.灌注治疗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6周后较之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VEGF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生长、浸润密切相关,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主要的血管新生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血管生长.检测VEGF对评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表柔比星膀胱灌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杀死膀胱肿瘤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元  鲜鹏  刘南  罗宏  李俊  戴君勇  宋彦平 《重庆医学》2016,(12):1635-1637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Re‐TUR)治疗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意义及安全性。方法该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接诊的41例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首次膀胱肿瘤电切术后4~6周进行Re‐TUR治疗。其中男33例,女8例。首次手术肿瘤单发者24例,多发者17例。肿瘤最大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者13例,小于3 cm者28例。首次治疗均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报告均为T 1期尿路上皮癌。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检7例有肿瘤残留或肿瘤复发(17.07%),其中的3例为肿瘤基底肿瘤残留,4例为新发肿瘤;1例患者Re‐T U R病理分级从G2升至G3。随访3~27个月(平均13.2个月),复发9例,其中Re‐T U R阳性者3例(42.86%,3/7),Re‐T U R阴性者6例(17.65%,6/34)。结论经尿道Re‐TUR治疗T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可行,其意义主要在于遴选出高危患者进一步积极治疗,对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75%~85%为非肌性层浸润性膀胱癌[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理论上TUR-BT术可以完全切除非肌层浸润的膀胱癌,但在临床中仍有很高的复发率,TUR-BT术后有10%~67%的患者会在12个月内复发,术后5年内有24%~84%的患者复发[2,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否有必要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方法将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为二次电切组30例,对照组为非二次电切组30例。术后膀胱镜检查随访2年,比较两组肿瘤2年复发率、进展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2年肿瘤复发率和疾病进展率分别为13.3%和26.6%、10.0%和16.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围手术期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分别为8例和2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医疗费用(平均1.5万元)低于对照组(平均1.0万元)。住院时间研究组平均7天,对照组平均13天,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二次电切在降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及进展方面并不优于非二次电切,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常规二次电切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南勇 《海南医学》2014,(23):3539-3540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与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8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CPT组(42例)采用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治疗,THP组(41例)采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灌注,之后每周1次,持续8周,随后每个月1次,连续8个月规律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观察2年,A组和B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26.19%和21.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和B组分别为40.48%和6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均为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是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BI)膀胱镜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初步诊断为浅表性膀胱癌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进行NBI、白光成像(WLI)膀胱镜检查,记录肿瘤数量和位置,夹取可疑组织并送组织学检查;计算NBI膀胱镜的灵敏度、特异度,并与WLI膀胱镜比较。结果56例患者107份标本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NBI膀胱镜诊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982和0.800,分别高于WLI膀胱镜的0.643和0.700。结论NBI膀胱镜能提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 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 PLND)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1],其中,PLND所起到的分期和治疗作用已得到公认,然而其清扫范围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结合PLND的研究进展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的实践经验,就膀胱癌PLND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5-氨基果糖酸作为荧光物质的荧光膀胱镜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于术前用5-氨基果糖酸行膀胱内灌注,行荧光膀胱镜检,对荧光阳性区域及白光下肉眼观异常但荧光阴性的区域进行活检及电切。结果:共取131个标本,其中荧光阳性并肉眼可见癌组织有38个标本,有荧光反应组织但肉眼正常的组织有71个标本,白光下肉眼观正常同时荧光阴性黏膜组织有22个标本。荧光膀胱镜诊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敏感度为98.1,特异度为71.4,符合率为92.4,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90.9,阳性似然比为3.4,阴性似然比为0.03。常规白光膀胱镜检查及荧光膀胱镜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检出率分别为29.0(38/131)及48.1(63/131)(P〈0.01)。结论:以5-氨基果糖酸为荧光物质的荧光膀胱镜检可以发现常规膀胱镜检难以发现的微小癌灶及原位癌,提高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检出率,具有敏感性高,符合率好的特点,临床应用简便,无明显毒副反应,安全、可靠,对减少肿瘤的遗漏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融融 《重庆医学》2012,41(33):3552-3554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2008年全世界新发病386 300例,死亡150200例[1]。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中NMIBC占膀胱肿瘤的70%[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采用羟基喜树碱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以羟基喜树碱(40 mg/40mL)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7例.结果 5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一次性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至24个月,5例复发,再次行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以羟基喜树碱(40 mg/40 mL)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羟基喜树碱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重复使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和尿液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bladder cancer specific antigen-1,BLCA-1)含量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实验组,2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前列腺增生组,2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和尿液样本中BLCA-1的含量,并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尿液BLC A-1的含量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组(P<0.05);尿液BLCA-1诊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敏感度为59%(13/22),特异度为93%(41/44)。实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患者血清BLCA-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血清BLCA-1诊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敏感度为86%(19/22),特异度为56%(24/43)。结论:BLCA-1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型检测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TEN,ΔNp63,Ki-67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中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110例。术后肿瘤组织标本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Ta期68例,T1期42例;低度恶性潜能( PUNLMP)20例,低级别(LG)61例,高级别(HG)29例。结果110例标本中PTEN阳性表达90.0%,ΔNp63阳性表达83.6%,Ki-67阳性表达83.6%.相关分析证明PTEN在T1期、高级别肿瘤中的表达较少,与肿瘤分期、分级呈负相关(P<0.05),ΔNp63,Ki-67在T1期、高级别肿瘤中的表达明显,与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PTEN,ΔNp63及Ki-67的阳性表达可为明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判断肿瘤术后复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两者的治疗、预后有明显的不同。如何在早期区分两者对膀胱癌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目前,膀胱癌的诊断以及复发的检测主要是靠膀胱镜和尿细胞学检查,以及CT、MRI等,但膀胱镜为有创性检查且费用昂贵,而尿细胞学检查敏感度很低,所以寻找一种无创可靠的标记物能快速准确地区分浸润性与非浸润性膀胱对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致命性的恶性肿瘤,目前标准治疗方式是根治性膀胱切除,但其存在手术难度高、创伤大、术后生活质量低等问题。而对选择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的综合疗法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似的预后,且在减少并发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有优势。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膀胱癌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多项保膀胱临床试验表明,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有更好的疗效。本文就免疫治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28例行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膀胱痉挛分为痉挛组和未痉挛组,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尿路感染、肿瘤数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肿瘤位置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尿路感染、肿瘤数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与TURBT后发生膀胱痉挛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尿路感染、肿瘤数量多、手术时间长为TURBT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行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术前存在尿路感染、肿瘤数量多、手术时间长是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术前可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中心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安全性及肿瘤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5年9月本中心所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患者53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对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随访,运用 Kaplan-Meier 法分析生存数据,得出术后3年的生存率。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417±111)min,平均出血量(491±355)mL,输血率34.0%,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1.1±9.6)d。近期并发症发生率37.7%(20/5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22.6%(12/53)。本组病理多为尿路上皮癌(88.7%),其中高级别肿瘤占57.1%,浸润性膀胱癌(T2期及以上)占77.4%。平均随访时间(24±19)个月,截至2015年12月,29例(54.7%)无瘤存活,3年总体生存率为57.0%,无复发生存率为72.0%,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74.0%,亚组分析显示70岁及以下比70岁以上者总体生存率高,非肌层浸润性比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总体生存率高。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肿瘤的控制满意,与开放性手术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HCI类链相关蛋白A(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7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ICA蛋白表达,对MICA蛋自在膀胱黏膜、不同级别及分期的膀胱癌中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ICA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率(48.0%)高于正常膀胱黏膜(P〈0.05),其中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表达率为59.0%(P〈0.05),浸润性36.1%;高、低级别非浸润性癌MICA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MICA蛋白在Ta、T1和T2-4期膀胱癌的表达率分别为59.0%、41.2%和31.6%,MICA蛋白在浸润性膀胱癌(T1-4)的表达低于非浸润性膀胱癌(Ta)(P〈0.05)。结论:MICA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有关。而MICA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膀胱癌的浸润有关。MICA蛋白可作为膀胱癌免疫治疗的候选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等离子柱状电极整块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分别行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整块切除术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累计复发率为6.7%和8.3%,均低于对照组的25.0%和28.3%(P?<0.05)。结论 等离子柱状电极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主要来源于膀胱壁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2]。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采用电切术等维持性手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原则上采用全膀胱根治性切除[3]。因此,术前准确判断膀胱癌肿瘤浸润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第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4例(观察组)初次行TURBt治疗后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第二次TURBt治疗,观察残余肿瘤存在与否及位置,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的变化,根据第二次TURBt的结果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以同期单次行TURBt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结果观察组49例(52%)发现有残余肿瘤,15例(16%)有肿瘤分期或分级的升高,根据二次TURBt结果,有15例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随访18~36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组5例(5%)肿瘤复发,对照组9例(21%)肿瘤复发。结论第二次TURBt治疗是揭示肿瘤实际情况、评估分期、检测残存肿瘤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高分级、肿瘤较大和肿瘤多发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与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