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的病原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 3家哨点医院符合腹泻病例定义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粪便标本92份,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沙门氏菌、志贺菌、致泻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从92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出14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5.22%.其中致泻性大肠杆菌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2.86%,其次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分别占28.57%、21.14%.夏秋季为发病高峰,3岁以下幼儿居多,占阳性者的64.29%.结论 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病主要病原菌是致泻性大肠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广州市1983~1985年急性腹泻患儿病原学调查。共检查腹泻类便1363宗,检获致病菌326株,检出率为23.92%。二种混合感染病原菌19宗。引起腹泻致病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主,占37.42%,志贺氏菌占30.98%,沙门氏菌属占13.5%,空肠弯曲菌占10.74%,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LT-ST)占7.37%。并在1983年11月~1984年10月从286例婴幼儿粪便中查出优势大肠杆菌147株,进行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型,共检出ETEC24株占16.2%。广州市流行的ETEC以LT为主,占75%,ST与LT/ST各占12.5%。结果与国内外报导基本相符。对痢疾杆菌、ETEC菌株作了药敏试验,供预防医学和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侔构成,为临床合理有效地控制该病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1 08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常规检查,WBC(o~+)者做轮状病毒抗原(RVAg)检测,对WBC(++-++4-+)者进行细菌培养,寻找病原体。结果:采集了815例患儿的粪便进行了RVAg检测,阳性292例,占35.8%。多数为婴幼儿,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初冬也有少部分发病。采集265例患大便,细菌培养后发现阳性137例,阳性率较高,还分离出致病细菌36例,占13.6%,其中91例是条件致病菌,占34.3%,分离出还有10例是真菌,占3.8%。主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菌、痢疾杆菌、克雷伯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以及弗劳地枸橼杆菌。结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与年龄及季节密切相关,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往往有多种病原体感染,以夏秋季为主。同类型的腹泻不但要做大便常规检查,还要做病原学检测,尽快查出病原体,为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就诊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100份标本,共分离到58株菌,检出率为58.00%。其中沙门氏菌位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3.10%;其次是志贺氏菌,占25.86%。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以6-12个月感染率最高,占67.57%。结论: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引发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为沙门菌,婴幼儿年龄段与腹泻患儿感染率、肠道感染患儿与致病菌比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发现有腹泻临床症状的6~12个月的婴幼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卫市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肠道细菌性传染病控制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方法,对中卫市2014年1月-12月期间,6家哨点医院的门诊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检测与分析。结果:共采集病人粪便标本136份,分离到病原菌52株,检出率为38.24%。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居首位,占65.38%;其次是沙门氏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志贺氏菌,分别占23.08%、7.69%和3.85%。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6-9四个月。结论:中卫市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志贺菌等,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以6-9月为流行高峰季节,应适时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4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哨点医院门诊腹泻患儿粪便686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用RIDASCREENELISA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6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轮状病毒为34.0%、诺如病毒为20.7%、腺病毒为6.0%、星状病毒为1.2%,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5.1%,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5.7%。4种病毒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有关,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93.1%、92.3%、87.8%和100%。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等常年均有发病,无特殊的时间分布。混合感染的患儿腹泻症状较重(P<0.05)。结论4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混合感染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腹泻婴幼儿的检测资料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形成病因、病原分布情况等。结果:150例腹泻患儿的致病菌阳性率为78.7%,其中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致病菌感染较多,分别占总数的38.1%和25.4%,而在有致病菌分布的腹泻患儿中,6个月~3岁年龄阶段的患儿致病菌阳性率为88.3%,明显比3个月~6个月以及3岁~6岁年龄阶段的患儿阳性率高,P0.05。结论:致病菌感染引发腹泻的患儿多为6个月~3岁的年龄阶段内,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8.
张林  胡云晖 《吉林医学》2013,(35):7469-7470
目的:了解和掌握青铜峡地区病毒性腹泻(肠道病毒)的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采用ABI公司一步法RT-PCR方法对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腺病毒4种病毒病原的检测。结果:采集104份粪便标本,其中有74份检出其中任一一种病毒,总检出率为71.2%。杯状病毒检出率为58.65%,腺病毒检出率为28.85%,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分别为7.7%和5.8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发病高峰,3岁以下幼儿居多,占阳性者的67.35%。结论:2012年杯状病毒和腺病毒等肠道病毒是青铜峡地区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尤其是导致婴幼儿和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毒性腹泻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儿童腹泻的病原学变化.方法 检测9843例腹泻病粪便的轮状病毒(RV)抗原,对其中疑诊细菌腹泻的301份标本做培养.结果 RV检出 2249例,全年发病,有两个高峰.便培养出沙门菌32株,志贺菌13株(B群占9株),致泻大肠杆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便培养证实RV并细菌感染10例.结论 2008年RV腹泻居多;细菌腹泻以沙门菌为主,志贺菌以B群为主,两者易感染2岁以下者,1岁以下易感金葡菌;RV合并细菌性腹泻增多.  相似文献   

10.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我国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尤以儿童居多。作者1999/2002对12yr以下急性感染性腹泻住院患儿的大便进行培养,检出致病菌249株。并作了12种抗菌药的药敏试验。以了解本地区小儿夏秋季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群及对抗菌药的敏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王诒魏 《海南医学》2011,22(17):85-86
目的探讨婴幼儿诺如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方法2010年l~12月本院诊治经RT-PCR核酸检测确诊为诺如病毒性腹泻婴幼儿36例,给予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口服补液盐(ORS)等治疗,记录发病特点及治疗72h后的疗效。结果36例诺如病毒性腹泻患儿呈全年散发,6、7月份和10~12月份发病比例较高;男婴略高于女婴;扣12个月龄比例最高,为63.8%;临床表现以水样便、发热、呕吐为主,轻度脱水占77.8%。经临床治疗后,呕吐及腹泻的消失时间平均(2.14=0.13)d,发热的消失时间平均(3.11±0.74)d,治疗有效率为95.5%。结论婴幼儿诺如病毒性腹泻发病集中于6-12月份。呈双峰形态;临床特点以水样便、发热、呕吐为主;蒙脱石散、双歧杆菌联合ORS治疗后能够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对婴幼儿腹泻以往多采用抗生素等治疗,但因耐药菌株不断增长,疗效不够满意[1,2]。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性)含片是一种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1997年以来,我们在儿科门诊用利巴韦林含片治疗婴幼儿腹泻129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29例,男68例,女61例,发病以3岁以内居多,共122例,占94.6%。3岁以上7例,占5.4%。发病季节以秋冬居多,占86.8%。其它季节17例,占13.2%。临床主要表现为脱水、呕吐、发热,部分病例并发呼吸道感染等。1.2 病例选择 1蛋花样或黄稀水样便,每日10~30次;除…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1月~1984年10月对广州市286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了ETEC调查。标本除检出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的致病菌,不作ETEC外,从检出的大肠杆菌147株中查出ETEC24株,阳性率为16.3%。广州流行的ETEC以LT大肠杆菌为主,有18株(占75%)。ST与LT/ST各3株(各占12.5%)。24株ETEC对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妥布霉素、庆大霉索、新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某哨点医院门诊腹泻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广州市某哨点医院门诊腹泻儿童的人口资料学和粪便标本,采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方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隐孢子虫卵囊。结果348份粪便标本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3.45%(12/348),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主(n=10),检出率在患者的性别、年龄、月份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时间分布有2个高峰,分别为3-4月和11-12月。检出的12株隐孢子虫经测序分型,8株为C.hominis,4株为C.parvum,其中Ia亚型6株,Ib亚型2株,IIa亚型3株,IId亚型1株。结论广州某哨点医院腹泻儿童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高发于春季和冬季,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主要流行C.homin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山地区儿童空肠弯曲菌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65例腹泻患儿的粪便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培养,同时对分离菌进行质粒分型实验。结果在这1865份样本中,一共检测出127株空肠菌,分离率为6.81%。其中儿童的空肠菌检出率最高,特别是0~3岁,占总数的86.0%。结论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空肠弯曲菌,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和感染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124例,收集患儿粪便标本并做病原微生物检验,全面了解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类型和特性。结果 124例患儿粪便检验结果中,致病菌阳性75例,阳性率为60.5%(75/124)。在75例致病菌中,轮状病毒占29.3%(22/75),大肠埃希菌占22.7%(17/75);腺病毒占17.3%(13/75);志贺菌属占16.0%(12/75);其他占14.7%(11/75)。6个月至3岁组患儿致病菌阳性率明显高于6个月以下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以及3-6岁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患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婴幼儿腹泻多发于6个月至3岁,通过为腹泻的婴幼儿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地找到致病因素,给予患儿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儿童腹泻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3年来本市儿童腹泻病原菌属、种(型)分布,监测其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规范取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病原菌鉴定,并对分离病原菌(含条件致病菌)作药敏试验。结果从22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42株病原菌(含条件致病菌),分离率为64.5%。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49株占34.5%,沙门氏菌、EPEC、ETEC、EIEC、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有5株、6株、3株、2株、3株,部分菌株产ESBLs。结论儿童腹泻病原菌分布较广,条件致病菌所占比例较高,多数菌株耐药谱广,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8年网络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广州市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广州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0 526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41. 57/10万。全市11个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番禺区(4 308例)、白云区(3 858例)、花都区(1 841例),占全市病例总数的48. 75%(10 007/20 526)。全年发病高峰在1~2月,共报告9 056例,占44. 12%。男性11 630例、女性8 896例,男女比例1. 31∶1;病例发病年龄集中在0~5岁组,占75. 29%;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14850例,占发病总数的72. 35%。共报告6起暴发疫情,均由诺如病毒引起。确诊病例12 453例,占病例总数的60. 46%; 9 184例报告了病原学检测结果,其中病毒感染8 233例,占89. 65%,细菌感染935例,占10. 18%。病毒感染病例中,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占77. 10%(6 348/8 233);细菌感染病例中,以沙门菌属感染为主,占94. 65%(885/935)。结论广州市2018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为秋冬季,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暴发疫情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为沙门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宝安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情况,为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辖区内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检测标本2310份,病原菌的检出率为12.29%(284/2310)。分离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是沙门菌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高峰在6-9月;沙门菌感染中婴幼儿占52.56%,副溶血性弧菌在20~40岁多见。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辖区内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茵,加强夏秋季海产品的监测和针对特定人群的饮食安全教育是腹泻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6例婴幼儿腹泻的分析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与条件致病的关系。方法对196株条件致病菌引起婴幼儿肠道感染进行分析。结果自628份婴幼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196株条件致病菌,分为10个菌属16个菌种。196株菌种肠杆菌科细菌170株(86.7%),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5.1%);铜绿假单胞菌9株(4.6%);念珠菌6株(3.1%);粪肠球菌1株(0.5%)。所有检出菌对大部分常用抗生素耐药。且呈多重耐药。结论婴幼儿消化道防御功能尚未完善,特别是患者有原发病的患儿,进一步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是条件致病菌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因素。婴幼儿条件致病菌性肠炎也与抗生素广泛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