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疾病本质及证候特点。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学资料,并进行证候频率比较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共观察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213例、肝硬化140例和2型糖尿病172例。证候分析显示:肝硬化组和肝糖异组患者主要表现为脾虚证、血瘀证和肝郁证三种证型,且两组在主要证型类别构成上基本一致,而糖尿病组患者主要证型分类与以上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疾病本质是肝硬化,脾虚、血瘀、肝郁是其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2.
肝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消化科医生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早期诊断肝源性糖尿病,以便早期正确治疗,降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9~2002年收治的45例肝病患者有糖代谢异常,即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诊治情况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中老年居多,临床以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居多。本组病历共32例占71.1%(32/45),在患慢性肝病5a以上后发病占84.8%(38/45)。以餐后血糖升高以主,本组36例占80%(36/45)。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而以肝病的临床症状为主,占80%(3g45)。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而以肝病临床症状为主,占80%(36/45)。并且与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很少引起糖尿病并发症。轻症患者随肝病的好转预后良好,伴有糖尿病后肝硬化者预后较差,本组病历死亡7例,均系肝硬化患者,均死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率25.9%(7/27)。结论:(1)此类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前没有糖尿病病史而有明确的、多年的肝病病史。(2)多缺乏糖尿病特征症状而以肝病症状为主。(3)血糖以餐后血糖增高为多见。(4)血管并发症少见。(5)肝硬化伴有糖尿病者生存期短,多死于肝硬化并发症。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应以原发病为主。摄入水量可根据尿量适当调整。慎用瞳凛类利尿剂及皮质激素,以免诱发糖尿病。关于降糖药的应用,轻症患者只需调整饮食,严密观察血糖、尿糖变化,一般无须用降糖药。对重症或肝功明显异常及糖代谢变化明显者,应及早应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症,增加肝糖元合成,促进肝功能恢复。口服降糖药因大多数对肝功有损害,故以不用为宜。对慢性肝病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及糖耐量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早治疗。糖代谢紊乱可加重肝损害,使患者生存期缩短。临床上消化科医生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葡萄糖、利尿剂等,避免加重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州市体检人群血糖水平与糖代谢异常状况及有关血脂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2003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499例调查对象按病史及空腹血糖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组(NGT组)、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组)和糖尿病组(DM)组,了解体检人群中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糖代谢异常情况,比较各组间血脂成分的差异。结果499例中NGT组341例(68.34%),空腹血糖受损纽(IFG组)119例(23.85%),糖尿病纽39例(7.81%),其中体检人群男性糖代谢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加空腹血糖水平异常发生有增加趋势(P〈0.0001)。糖尿病两项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IFG组和DM组高TG,TC发生率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糖代谢异常在广州市体检人群中发生率较高。IFG和糖尿病患者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定期体检,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给予健康教育指导以控制对糖代谢异常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1997~1998年对在我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020例孕产妇进行葡萄糖筛查,发现异常者30例,其中10例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GCM),本文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象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产妇1020例,年龄23~36岁,孕前未发生糖代谢异常。方法于...  相似文献   

5.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1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在我院系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632例孕妇进行50克糖筛查试验(GCT),对异常者进行75克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诊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包括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及妊娠期糖尿病(GDM),比较其与正常组母婴结局的不同.结果 母婴患病率比较,GIGT组以及GDM组与正常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GIGT组与GDM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系统产前检查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及早期治疗可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分布情况及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保健门诊确诊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孕产妇100例为病例组,以糖代谢正常及孕周相同的孕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孕产妇一般情况,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遗传史( OR=2.398,95%, CI:1.042~5.012)、年龄>28岁( OR=1.413,95%,CI:1.322~4.352)、体质指数>24( OR=6.543,95%, CI:0.782~2.320)、流产史( OR=0.212,95%,CI:0.025~2.256)、吸烟史( OR=0.246,95%,CI:0.045~3.452)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28岁、体质指数>24、糖尿病遗传史、流产史、吸烟史的孕妇应在妊娠早期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符合冠心病诊断的234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糖代谢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50.9%,糖调节受损患者占20.4%,总的糖代谢异常者占71.3%。51.7%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入院前被漏诊,入院前确认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欠佳。结论冠心病患者中绝大多数并发糖代谢异常,并且需要OGTT试验及时发现入院前被漏诊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医师要更多地关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新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非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服药周期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4例在本院新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33例非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于实验开始前、服药1、3个月、1、2.5年时,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Glu0)、胰岛素水平(Ins0),服用75g葡萄糖粉后2h血糖(Glu120)、胰岛素水平(Ins120);进一步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与性别、年龄、肥胖、服药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入组时即有胰岛素分泌异常,服药1个月时既有糖代谢异常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随服药时间的推进增加,至服药2.5年时发生糖代谢异常9例(37.5%),胰岛素分泌异常11例(45.8%).诊断糖尿病7例(29.2%)明显高于非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发生的风险与年龄、腹型肥胖有很大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糖代谢异常现象发生,并随服药时间的推进增加;年龄和体重是其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可能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降低(IGT)是介于糖代谢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二种不同的糖代谢异常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将过渡状态的糖代谢异常细分为单纯IFG(I—IFG)、单纯IGT(IGT)、IGT并发IFG(IGT/IFG),并且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二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国外有研究表明,在IGT和糖尿病(DM)人群中,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在IFG人群中进行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对糖耐量正常(NGT)、I—IFG、I—IGT、IGT/IFG、临床诊断的2型糖尿病(DM)5种不同糖代谢状态的脂类变化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心血管风险,  相似文献   

11.
Yang ZJ  Yang WY  Xiao JZ  Li GW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3-1776
目的 明确美国糖尿病学会 2 0 0 3年修订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的下限新切点 (5 6mmol/L)对中国成人糖调节异常各组分患病率的影响 ,并探讨新切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5 6 4例中国成人 (≥ 2 5岁 )。以空腹血糖 (FPG) 5 6mmol/L(简称新标准 )和 6 1mmol/L(简称旧标准 )作为IFG的诊断下限切点 ,分别计算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同时IFG和IGT(IFG/IGT)的患病率。以OGTT 2h血糖 (7 8mmol/L≤PG2h <11 1mmol/L)为诊断糖调节异常(IGR)的金标准 ,分析不同FPG水平对IG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描绘FPG诊断IGR的ROC曲线 (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 结果  (1)i IFG、i IGT和IFG/IGT患病率以旧标准诊断分别为 8 71%、12 0 8%和 5 95 % ,以新标准诊断分别为 2 1 2 5 %、6 89%和 11 13%。 (2 )ROC分析提示诊断IGR的FPG最佳切点为 5 6mmol/L ,此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 1 9%和 6 3 9%。结论 FPG标准从 6 1mmol/L下调至 5 6mmol/L使本组人群IFG患病率增加 1 2倍。从尽量缩小IFG和IGT诊断分歧的角度 ,IFG的下限切点为 5 6mmol/L可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Zhang SH  Ren W  Li G  Li QF  Lu XE  Ma GC  Bao BN  Chen J  Ni YX  Zhang Z  Wang ZH  Wang JW  Wu J  Du J  Deng JR  Tang L  Huang WJ  Wu HJ  Zhang Y  Li 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2):1957-196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葡萄糖调节受损(IGR)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局部地区40岁以上2810例自然人群的IGR进行调查,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后以WHO 1999年IGR诊断标准分组:葡萄糖耐量正常(NGT),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复合性糖耐量低减(IFG IGT)]和糖尿病(DM)。结果IGR检出率18.11%,其中IGT、占IGR的85.26%,IFG占6.68%,IFG IGT占8.06%,与NGT组比较,IGR人群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MA—IR等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MA-B明显较低。与糖尿病组比较,IGR组血压、TG、HOMA—IR升高程度不如糖尿病组显著,HDL—c、HOMA-B降低程度较糖尿病轻。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和IFG组较IGT组BMI、HOMA—IR明显较高,而HOMA—B明显较低。IGR中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及微量白蛋白尿检出率均显著高于NGT组。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MS检出率高于IGT组。结论重庆局部地区40岁以上人群IGR发生率较高,IGR者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高。IGR各亚组存在不同的代谢异常,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和IFG组较IGT组的BMI、高血压、微量蛋白尿、HOMA—IR增高的程度更高,HOMA—B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检出情况,对比不同血脂异常分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差异。方法:入选既往无糖尿病或心血管病史的单纯高脂血症患者及血脂正常者共197例,根据空腹血脂水平将受试者分为4组:高胆固醇血症组(HCh组,45例)、高甘油三酯组(HTG组,46例)、混合型血脂异常组(58例)以及正常对照组(48例)。分别测量上述受试者空腹血清胰岛素(insulin, Ins)及血糖(glucose, GLU0)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并给予受试者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检测OGTT 2 h血糖(GLU120)水平。结果:HTG组及混合型组GLU120水平分别为(10.5±3.2)mmol/L及(12.0±5.4)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7±3.5)mmol/L,P分别为0.045和0.024];HTG组及混合型组患者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的比例分别为39.1%和31.0%,显著高于对照组22.9%(P分别为0.009和0.014)。在空腹血糖<6.1 mmol/L的亚组人群中,HTG组及混合型组IGT的比例分别为51.4%和43.9%,亦显著高于对照组29.7%(P分别为0.009和0.015)。结论: 在尚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脂血症患者中也存在相当比例未及时诊治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尤其应重视甘油三酯异常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对这部分患者进行OGTT检查,以期在更早阶段发现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4.
糖耐量低减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XL  Lu JM  Pan CY  Mu YM  Dou JT  Ba J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74-677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了解糖耐量低减(IGT)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以便指导制定合理的干预治疗方案。方法对6例糖耐量正常(NGT)者、10例IGT者和20例新诊断T2DM者的CGMS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CGMS平均血糖值、血糖值标准差、血糖≥7.8mmol/L时间百分比等逐渐升高(均P<0.05),CGMS血糖谱波动幅度逐渐增加。(2)IGT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餐后109min±32min,全天血糖≥7.8mmol/L时间为3.0h±0.8h;新诊断的T2DM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92min±22min,全天血糖≥11.1mmol/L时间为12.6h±1.3h。IGT组和新诊断T2DM组中,早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较快、幅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1)CGMS检查能比较准确地显示IGT者和新诊断T2DM者动态血糖波动规律,有利于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2)IGT者全天持续约3h血糖≥7.8mmol/L。(3)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峰值增高,血糖曲线波动幅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108例糖耐量低减者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5年诊断的108例糖耐量低减(IGT)患者于1997年进行复查。结果显示2年后22.22%的IGT患者转变为DM。本资料显示,IGT转变为DM组人群中,BMI、SBP、DBP、MBP、Ch、TG、空腹血糖、OGTT后1h、2h血糖均有显著性增高(P均<0.001),说明上述各项指标均为IGT转变为DM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不同糖代谢异常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云  陈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5):1804-1807
目的建立不同糖代谢异常(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的大鼠动物模型,为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D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胰岛素抵抗组;C组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T2DM组;D组为以胰岛素分泌障碍为主的T2DM组。8周后测定FBG、FINS、TG、TC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B、C、D组的FBG、HbA1c、TG、TC值均高于A组(P<0.05);B、C、D3组ISI负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用不同饲料喂养结合不同剂量STZ注射可成功制备不同糖代谢异常的大鼠模型,其发病过程及特征与T2DM患者的临床过程及代谢特征类似,可作为研究T2DM及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不同糖代谢人群一相胰岛素分泌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糖耐量(N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差异。方法:NGT11例,IFG10例、IGT19例,新诊断T2DM54例。采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测定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血糖、血脂,计算Homa-β、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10min时4组间胰岛素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1、2、4、6、10min时NGT、IFG、IGT各组和T2DM组差异具有显著性;2、4、6min时NGT和IGT组也有显著性差异。2T2DM组0min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另三组,4组血糖高峰均出现于1min,NGT组10min内血糖下降迅速,T2DM组血糖水平下降最迟缓。3Homa-βNGT、IFG、IGT组分别和T2DM组差异具有显著性,4组间Homa-IR和ISI差异无显著性。4HDL水平依葡萄糖代谢的恶化而逐渐降低。结论:NGT、IGT及新诊断T2DM一相胰岛素分泌依次递减,存在明显差异。IVGTT各组胰岛素峰值不随血糖峰值迁移,分泌模式一致,血糖峰值出现于1min,而胰岛素峰值出现于2min。  相似文献   

18.
对90例60岁及以上非糖尿病患者行血脂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检测,比较分析各血脂指标正常与异常者间葡萄糖负荷后2h的血糖(2hPBG)水平差异。高甘油三酯(TG)血症患者2hPBG为(8.9±2.3)mmol/L,TG正常者为(7.2±1.6)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血脂指标正常与异常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高TG老年患者进行OGTT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单纯糖耐量减低和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9.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20.
杨敏 《中原医刊》2014,(22):19-20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四种参数与其年龄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 31~60岁年龄段身体检查健康人员共150名,分别按年龄分为三组,每组50人,其组间距均为10岁.计算所有检查对象BMI,并检测其血脂、葡萄糖耐量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葡萄糖耐量逐渐减低,血脂和BMI增加,年龄每增加10岁,检查对象空腹血糖增高0.5~0.6 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0.1~0.2 mmol/L.结论 随年龄增长糖耐量降低的发生率有所升高,所以个人的膳食和生活习惯要根据年龄的增加应当适当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