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梗死114例急性期血压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陈梅  宋志杰 《临床荟萃》2001,16(6):254-255
近年来我们发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波动较大 ,大多数患者病前并无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及症状 ,非降压的情况下 ,约 3~ 4天左右血压能够降致正常水平并趋于稳定。为探讨血压变化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 ,本文对 114例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患者 ,连续观察一周血压变化情况 ,并选择 114例非脑梗患者做为对照组。随访观察 5 0例脑梗发病 6个月以后的患者 ,了解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①脑梗死组 :选择 1997年 9月至 1999年 9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 114例 ,均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31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密切观察其住院半月内的血压变化。结果240例入院时血压最高,191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153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类型患者血压变异性(标准差/均值)的特点。方法监测发病24h内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动态血压情况。比较腔隙性脑梗死、非腔隙性脑梗死及对照组动态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24h、昼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他两者之间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压的波动性可能对小动脉的影响大于大、中动脉。  相似文献   

4.
总结报道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管理的体会.予密切监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在24 h心电监护的基础上,手工测量血压白天4次/h,夜间3次/h,并做好记录.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一般情况,分析血压增高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对于收缩压大于200 mmHg(1 mmHg=0.133 kPa).有心力衰竭、冠心病、夹层动脉瘤、高血压脑病、溶栓患者必须紧急降压治疗,降压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控制每天血压下降不超过30%;不需用降压药物的患者,监测血压的同时,注意观察头痛症状、肌力恢复、意识改变等情况;对于血压下降过快至血压过低的患者,积极寻找原因,适当升高血压.另外,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颅内压观察,对于控制血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34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34例进行对比,比较两组24h动态血压参数,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动态血压变异性。结果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67.6%和35.3%,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争取平稳有效降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入选2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存在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41)和非脑梗死组(n=17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状态下24 h动态血压参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均<0.05),且脑梗死组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表现为收缩压过高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急、病因病机复杂,临床有"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急性期死亡率与血压呈"U"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急性期降血压治疗不利于脑血流量和脑功能的恢  相似文献   

8.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60例,于入院第1、3、7d分别做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夜间平均血压等参数,结合患者预后等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血压值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在第1、3d正常血压的昼夜变化节律消失,到第7d有49例患者血压平均值下降,有13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昼夜节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压升高明显,并失去正常的昼夜节律变化,随着病情的迁移血压值慢慢回复正常,患者在发病初期维持一定的血压高值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9.
王昕  许霁虹  祝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625-7627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03-01/2004-05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入院时发病时间均不超过24h,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MgSO4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3d、3个月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同时采用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脑梗死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用药后3d和用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分别为(19.84&;#177;6.43)和(10.11&;#177;5.65)分,较对照组(24.76&;#177;7.05)和(17.65&;#177;6.30)分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和P&;lt;0.0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治疗组疗效评定较对照组有显著性进步(P&;lt;0.05)。结论:MgS04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方法观察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4 h血压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2009年住院患者中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4)岁。记录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心率、白昼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以及勺型、非勺型。结果:ABPM能更真实地反映血压变化并能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ABPM能发现夜间血压不降低的高危非勺型高血压,以及许多临床高血压类型。结论:ABPM能帮助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将患者分组为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从中随机选择120例,每组30例,然后对4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3个月之后对4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3个月后,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8)、(4.2±1.8)、(4.3±1.5)、(4.5±1.3)分,勺型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Barthel评分分别为(95.1±9.8)、(77.2±18.2)、(77.9±19.1)、(78.1±17.9)分,勺型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5%、79.23%、77.98%、75.92%,勺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稳定,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但变化异常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将120例患按有无糖尿病和有无高血压分4组,对每组30例受试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大于无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组,而24h平均舒张压及舒张压负荷略小于无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组;糖尿病组无论是否伴有高血压,其昼夜血压差值均小于无糖尿病的两组。结论糖尿病组失去正常昼高夜低的血压波动规律,这种异常在患未出现高血压时已经存在。提示:糖尿病患发生高血压的机理可能有别于非糖尿病,对糖尿病定期监测血压,并根据异常情况,在高血压出现之前即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NIHSS、Barthel、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NIHSS、Barthel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降低,Barthel及MMS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可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水平,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戈  李易  光雪峰  徐章 《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0):599-600
目的 探讨合并腔隙性脑梗塞 (CLI)的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动态血压特征。方法 将 49例Ⅲ期EH患者分为两组 :2 6例合并CLI者为观察组 ;2 3例无CLI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作动态血压测定 ,比较两组间各动态血压值的差异。结果 在合并CLI的EH患者中 ,夜间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无CLI的Ⅲ期EH患者 (P =0 0 2 5 ) ;在所有Ⅲ期EH患者中 ,无论有无CLI,其血压昼夜节律均明显异常 (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及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DBP均 <10 % ) ,但合并CLI者△SBP及△DBP均显著低于无CLI者 (P值分别为 0 0 0 9和 0 0 36 )。结论 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与CL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液磁极化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 A组 ( 药物组 ) 和 B组 ( 药物 + 血磁组 ) , 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 并对脑梗死两组治疗前后 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 ( FMA) 进行比较 . 结果治疗前脑梗死两组血液粘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治疗后 B组血液粘度较 A组明显下降 , 差异有显著性 . 治疗前脑梗死两组的 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 治疗后 B组运动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 A组 ( P<0.01) . 结论血液磁极化疗法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 , 降低血液粘度 , 促进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  相似文献   

16.
潘燕 《山西临床医药》2012,(1):12-13,25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8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HSS)和B arthe l指数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治疗组N IHSS评分(2.85±2.7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45±2.21)分(P〈0.05);治疗组B arthe l指数(78.56士24.35)明显高于对照组(65.35±28.92)(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清蛋白(GA)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10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测定并比较患者与健康人静脉空腹血糖、HbA1c 和 GA 水平。分析不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病灶个数、大小、预后情况与空腹血糖、HbA1c 和 GA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HbA1c 与GA 水平都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梗死体积大、预后差的患者 GA 与 HbA1c 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个梗死病灶的患者 GA 水平高于单个梗死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HbA1c 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腹血糖水平在不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病灶个数、大小、预后的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糖、HbA1c 与、GA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病情轻重、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及其模拟家庭自测血压评价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的方法学简化。方法连续入选81例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AASI的计算:首先根据血压监测所得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该斜率。AASI2的计算:把动态血压监测数值按收缩压排序,从中选取收缩压的25%及75%分位数,计算出该两个收缩压对应的血压间关系的回归斜率。AASI2定义为1减去该斜率。家庭自测血压的模拟简化(AASI4):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期间7:00、12:00、18:00、22:00 4个时间点的血压模拟家庭自测的4次血压。AASI4定义为1减去该4点舒张压与收缩压关系的斜率。Sym-AASI的计算:1-(1-AASI)/r,其中r为动态血压直线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结果 AASI为0.51±0.16,AASI2为0.50(0.24,0.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6,P〉0.05),两者无相关性(r=0.186,P〉0.05);AASI4为0.52(0.29,0.71),与标准AA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05),两者无相关性(r=0.123,P〉0.05);标准的sym-AASI为0.26±0.16,4点sym-AASI4为0.29(0.08,0.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5,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307,P〈0.01)。Bland-Altman及Mountain plot分析显示标准AASI与AASI2、AASI4不能替换使用,sym-AASI与sym-AASI4不能够替换使用。结论简化AASI2不能替代标准AASI,不能利用1日内家庭自测血压值来简化AASI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调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调控的标准及方法。方法收集10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资料,并随机分为硝普钠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CD检查。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血压增高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CD改变以及心衰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控制对心衰有益,但却严重影响脑血流灌注。与对照组相比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明显。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经合理控制血压,心功能改善后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合理调控血压,无论对心功能的改善抑或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系统临床症状的好转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肢体功能评分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促进其血管再通,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