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泻实法在虚证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利 《陕西中医》2006,27(1):125-126
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虚、实两端。其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然虚弱之体,正气内亏,抗邪无力,易受邪侵,而一味补益又有恋邪之弊。邪气稽留进而更损正气,加重虚损。因而治疗上常应用泻实法以达到祛除病邪,保存正气而治疗虚证之目的。1以泻代补正  相似文献   

2.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人体防病免疫的一门科学。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对正气与免疫的研究,从理论到临床,从病种到方药,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探索,已获得了新的进展。我国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然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为之抵御,祛除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内经》又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正气虚弱,邪气则易乘虚侵入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强调内因的作用,是符合辨证法的。由此认识到中医  相似文献   

3.
尧忠柳  王莘智  叶新萍  蔡雄  刘良 《中医杂志》2024,(10):1013-1018
基于免疫系统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正”“邪”双重性,并结合将“免疫功能”和“正气”类比的认识,提出“正气化邪”理论用以指导自身免疫病的辨治。“正气化邪”即机体原本用以防御和清除各有害因素的能力或正常功能活动的“正气”,转化为损伤破坏人体的因素或异常机体状态即“邪气”。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过程中,提出先天禀赋、外邪影响下的组织损伤、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气血津液输布气化失常的化邪条件和成因。自身免疫病具有前驱期为邪气化生而伏、发病期为内外感召而发、全周期邪气扩展的动态性病机,还具有正气化邪的特异性、隐匿性和矛盾性等特点。治疗方面倡导攻补兼施之法贯穿始终,专病专方专药的辨病思想,辨析疾病缓解与发作的动态以调整治疗,观察正气化邪之态势变化进行早期干预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4.
孙洁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8):346-347
临证治病 ,虚实的辨析往往是成功的突破口 ,知其虚实之后 ,斟酌攻补 ,然后才可以治愈疾病。但虚实之间 ,变化多端 ;攻补关系 ,亦多难明。考疾病之发生 ,正虚是基础 ,邪实是关键。虚实并见之证 ,可以用攻法 ,使邪气速去 ,则正气自可渐安 ,此乃以攻为补也。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攻为补的方法治疗男科疾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因邪而致虚 ,当急去其邪 ,以期正气自复病非人所素有 ,必有邪伤 ,而后成病。邪气侵袭人体 ,正气胜则无病或病不足忧 ,正气不敌则可为病。邪居于内 ,阻碍气血流通 ,妨碍正气生长 ,久而重伤元气。正气伤则更难逐寇…  相似文献   

5.
13 病方进展 不治太甚 【原文】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译文】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惫的方法。 【今释】中医认为,疾病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消长,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元气,指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指致病因素。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内养正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论之"顾护正气"非通常意义的虚证补充正气之概念,而是由于疾病特有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致使治疗时稍有不慎便会再伤正气。基于此《黄帝内经》极其重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正气的守护:对于虚证强调"五虚勿近",虚证即便施用补法也要谨慎行之,尤其重症虚人甚至忌施针术;对于实证提出"无逢其冲而泻之",即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时)避让其盛,不可强攻其邪,免伤正气等等。这些观点看似有悖于治疗常法,实则有理可依,有法可循,是《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治疗中的具体体现,也是《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7.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疾病的发生是一个邪正斗争的过程,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关键,而补法和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攻与补是对立的统一,攻是攻邪,又称祛邪,是指消除病邪对机体的的不利影响而言;补是补正,亦称扶正,是指补益或扶助人体正气而言。现笔者就中医方剂学中有关方剂配伍中攻补兼施的问题浅淡如下。1解表剂中的攻补兼施解表剂适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驱外邪从肌表而去,佐以少量的补益药物以扶正托邪而…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讲,是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盛邪退,病情好转,邪盛正衰,病情逐渐恶化,在具体运用中要区别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最终要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外感病由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感冒一病,是一个正邪相争的发病过程,正盛则邪退,正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足则六淫之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尤房屋之墙壁坚固,盗贼亦何由而入,其邪能侵入人体内者,皆由身体怯弱,而…  相似文献   

9.
“百病生于气”,一切疾病都与气相关。“六淫天之常气,冒之……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疲极筋力,……,为不内外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的强弱,取决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饮食居处、七情劳逸等。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由气生,治当从气,治百病当治气,祛邪气、助正气、补虚气、调气机。掌握疾病与气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典中的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12.
风温,又名冬温,是发生于冬春两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温病学范围。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均可参照风温进行治疗。 风温病的发生,按照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于”的发病学原理,亦包括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因素。外因即自然界产生的邪气,在春季气候温暖多风,冬令气候反常极易形成风热病邪;内因即人体正气亏虚,此时若起居不慎,就容易感受此种邪气而得病。因此在冬春之季,首先要采取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任何一种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疾病和维护健康。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也取决于正邪的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盛,邪不能入侵,肿瘤不会发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入侵,肿瘤则可趁虚而生[1]。邪正斗争结果是直接影响着肿瘤形成与发展。1正邪与肿瘤发生正气是对人体生命物质基础即气血津精与人体正常机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外环境的适应能  相似文献   

14.
石卫东 《光明中医》2011,26(3):421-423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祖国医学的治病特点,就是调整正虚邪实,扶正祛邪,使未病者不发病,使已病者得以愈。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中医学将其纳入“痹证”“腰痛”等范畴,认为AS的发病以肾虚为本,督脉失养,标实多因而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出自《素问·刺法论篇》的中医经典理论。文章详细阐述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之内涵,意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的角度探讨AS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现状,“正气”不足,则“邪气”易袭,致疾病发生,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认为AS的治疗方法当扶正以祛邪,通过扶正气、补肾脏、强督脉的方法达到祛邪气之用,进一步证实了治疗AS当用补肾强督法,该法不仅在疾病发生阶段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更能在疾病发展后期稳定病情,较大程度减少了疾病发生,因此,应以补肾强督之疗法贯穿该疾病的治疗始终。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临床诊疗思路,主要从治疗原则及方法、临床运用、调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临床治疗AS更需强调补肾、温肾原则,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治疗AS提供参考价值,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河南中医》2020,40(8):1153-1155
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统领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贵在清明。主明则德全不危,无病而来;主明则外邪避之有时,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劳作有度,内邪不生;主明则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正气,避其邪气。正邪盛衰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复发。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无力驱邪外出,发为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袭,正气愈加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既要增强正气,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能力;也要避其邪气,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君主清明,采取积极的措施,则可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展、复发。  相似文献   

17.
略论脑瘤治疗当以健脾补肾为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松林 《国医论坛》1997,12(4):18-19
脑瘤,属祖国医学“真头痛”、“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治法为多,但若能巧妙运用健脾补肾法,自能收到“正盛邪必衰”之效.区农邪必扶正论在脑瘤的治疗中,时时刻刻注意保护正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大积大男,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医宗必读·积聚》:“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张氏医通》亦云:“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  相似文献   

18.
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述精僻,理法方药俱全,其理论,其方药,验之临床,多见显效,不愧医圣之称。在邪与正的关系上,十分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上,时时顾护胃气,不致损伤;在疾病后期,多以阳气为本,阳复则生,阳亡则死。本文仅就仲景重视正气、胃气、阳气加以阐述,不当之处,敬望指正。一、重视正气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气”,就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人之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就是邪正斗争的反映。张仲景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扶正法即补法,具有补益阴阳气血,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认为,扶正类药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炎病人免疫功能,扶正以祛邪,达到治疗肝炎的目的。揭示了扶正法在肝炎治疗小的重要意义。一、机理的探讨《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正气是人体内的抗病能力,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与疾病的产生和病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肝炎病,一些医家则认为,其产生的原因除与外感毒邪有关外,也与人体正气的虚弱,抗邪无力有一定的关系。如关氏认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再加上正虚不能抗邪而致”。陈氏等认为,慢性肝炎则是“由于湿热病邪蕴结不懈,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所致”,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是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而致的一种传染病 ,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及饮食失当等因素有关。其中 ,感受疫毒之邪又是发病之关键。而病邪能否侵入人体 ,侵入人体后是否致病 ,都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如《内经》中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现代医学认为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否发病 ,特别是病情的转归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 ,亦即正气密切相关。基于此 ,笔者在临床中以中医正邪理论为指导 ,依据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认为表面抗原 (HBs A g)、e抗原 (H B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