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出血伴抑郁患者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脑出血伴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同时口服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评分量表(MMSE)、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汉诺塔测试(TOH)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HAMD、MMSE、WCST及TOH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HAMD评分、WCST错误率和保持反应率均显著降低(P<0.05),MMSE评分、WCST概念性水平反应率、完成分类数、TOH准确率、速度及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出血伴抑郁患者受损工作记忆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核损伤与额叶损伤对注意力和短时记忆的影响,为不同脑区损伤患者记忆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3—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共28例,其中额叶损伤组12例,左侧基底核损伤组8例.右侧基底核损伤组8例。同期住院的非脑部疾病的患者或无任何疾病的健康者10例。结果:①额叶损伤组在MMSE中的计算力、回忆能力.WMS中所有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力.连线A和B测验等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左侧基底核损伤组在MMSE中的计算力和回忆能力,在WMS—R中的注意力和与短时记忆相关的逻辑记忆和视觉成对联想.以及连线测验A和B等得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右侧基底核损伤组在MMSE中的回忆能力.WMS中的注意力和与短时记忆相关的逻辑记忆和视觉成对联想.以及连线测验B等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数字记忆广度测验项目的得分低于对照组,显著高于额叶损伤组和左侧基底核损伤组(P〈0.05)。结论:额叶损伤所导致的注意障碍与短时记忆障碍较基底核损伤更为严重而广泛;左右侧基底核损伤在瞬时记忆方面有其相应特征:该研究提示计算力、回忆能力以及数字记忆广度等测验项目可以用于为基底核或额叶损伤患者的记忆障碍检查。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60例脑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sham-tDCS联合认知干预治疗,观察组给予tDCS联合认知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Ⅱ)、威斯康星卡片测验系统(WCST)、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比较,并采用RBMT-Ⅱ评分、WCST测验来评估观察组左、右病灶侧疗效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RBMT-Ⅱ评分、WCST测验、LOTCA评分和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各评定结果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DCS阳极刺激右病灶侧仅完成分类数(Cc)改善优于左病灶侧,其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tDCS刺激病灶侧背外侧前额叶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具有协同改善记忆和执行功能的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轴突定向弥散和密度成像(NODDI)对帕金森病患者小脑微结构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35例帕金森病患者且进行NODDI检查的为帕金森病组,选取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根据NODDI扫描结果获取相关参数取向弥散指数(ODI)、细胞内体积分数(VIC)和各向同性隔室的体积分数(VISO)值,分析两组感兴趣区ODI、VIC及VISO值的组间差异,以ROC曲线评估相关参数对帕金森病是否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左、右侧齿状核、小脑白质的VIC值,及左、右侧齿状核的ODI值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减低(P < 0.05),帕金森病患者左、右侧小脑白质的ODI值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增加(P < 0.05)。ROC曲线显示,齿状核左、右侧VIC诊断帕金森病患者的AUC为0.743、0.767,齿状核左、右侧ODI诊断帕金森病患者的AUC为0.891、0.694。结论NODDI可以反映帕金森病患者小脑微观结构的变化,其参数值可以作为帕金森病患者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是否存在双侧小脑,尤其是小脑齿状核微观结构异常。方法应用3.0TMRI成像仪对28例躯体化障碍患者(SD组)及28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MRI弥散张量成像,测量2组双侧小脑髓质、齿状核表观弥散系数和各向异性分数值,比较2组左右侧小脑差异。结果SD组右侧小脑齿状核各向异性分数值较左侧升高(P〈0.05),右侧表观弥散系数与左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右侧小脑髓质和齿状核表观弥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右侧小脑髓质、齿状核表观弥散系数和各向异性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患者双侧小脑齿状核不对称性较正常人增强,存在小脑结构侧化性类型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农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对1994年4月2008年12月收治的8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实施自行设计的农娱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使用韦氏记忆测验(WMS)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测评。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WMS、WCST各因子分及总评总和分(指各因子总评分相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干预组间记忆商数、正确应答数和持续错误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娱治疗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其积极参加人际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在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四组脑皮质下单灶卒中患者的认知损害的特点,了解丘脑和基底节的功能,为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评估63例脑皮质下单灶卒中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患者分为左丘脑卒中组(14例)、左基底节卒中组(17例)、右丘脑卒中组(15例)和右基底节卒中组(17例)四个组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部位单灶卒中后在听觉词语学习即刻记忆、短延迟记忆、长延迟记忆、再认测试,复杂图形测试和符号数字转换回忆测试上的变化.结果 四个部位卒中患者均在AVLT的即刻记忆、短延迟记忆、长延迟记忆和复杂图形测试上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9、2.81、2.10、2.57;4.69、3.59、3.37、3.83;4.51、3.48、3.02、3.95; 2.45、2.02、2.91、2.47,P均<0.05),在AVLT再认上除右丘脑组外,在符号数字转换回忆上除左基底节组外,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9、2.28、1.97;3.76、2.67、2.87,P均<0.05).左丘脑组与右丘脑组及右基底节组在AVLT短延时记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2、1.74,P均<0.05),与右丘脑组在AVLT再认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P<0.05),与左基底节组在符号数字转换回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结论 丘脑或基底节受损后记忆功能广泛受损,以左丘脑受损后记忆功能损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8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治疗)与观察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疏血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脑血流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略高于对照组的2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卒中后轻瘫患者康复早期平地步行训练及活动平板步行训练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73例连续入院的首次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治疗组接受负重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次,对照组根据运动再学习理论在平地进行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次。两组患者住院的2个月时间里除了步行训练外,也接受其它项目的卒中康复。评定方法:分别于入院、出院、10个月随访时进行3次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功能独立性检测(FIM)、10m步行速度、步态功能分类(FAC)、Fugl-Meyer卒中评定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氯丙嗪组,每组48例,分别口服奥氮平和氯丙嗪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韦氏记忆测验及河内塔测验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治疗8周末,奥氮平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及持续性应答数和韦氏记忆测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奥氮平组显著高于氯丙嗪组( P<0.05或0.01);两组持续性错误数和河内塔测验的完成时间和移动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奥氮平组显著低于氯丙嗪组(P<0.01)。结论奥氮平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搜集符合健康对照组入组标准者80人,应用Mattis痴呆量表的主动/持续部分(MDRS I/P)评估执行功能.计算MDRS I/P评分的均数和标准差,将均数±标准差*2作为MDRS I/P评分正常值的下限.连续搜集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登记入院时NIHSS评分.根据入院后脑磁共振T2成像表现记录梗死灶部位.采用Mattis痴呆量表的主动/持续部分(MDRS I/P)对患者的执行功能进行评估,根据有无伴发执行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病灶部位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年龄为(65.7±8.9)岁,MDRS I/P评分(32.7±3.1)分.MDRS I/P评分≤26分被认为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共有74例脑卒中患者入组,21例(29.3%)患者被认为存在执行功能障碍.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男性比例明显低于无伴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42.9% vs.69.8%,P=0.031),而存在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伴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52.4% vs.26.4%,P=0.033).左侧基底节区存在梗死灶的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比例明显增高(P=0.008).结论:女性、脑血管病史和左侧基底节区梗死灶与急性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训练治疗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认知训练,同时给予假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10Hz)rTMS联合认知训练治疗,共治疗6周。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汉诺塔测试(TOH)、连线测验A(TMT-A)评定患者执行功能,同时评估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AB评分、TOH评分、TMT-A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AB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TOH评分及TMT-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AB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TOH及TMT-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P<0.05),P300波幅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认知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合并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疾病类型不同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和合并组各45例.卒中组为单纯卒中患者,合并组为脑卒中后抑郁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两组均进行磁共振灌注(PW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注意力、执行功能状况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抑郁症患者29例纳入抑郁组,健康体检者30例纳入对照组,2组分别进行计算机化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持续操作测验(CPT)检查,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比较2组执行功能的差别,并作相关分析。结果:抑郁组WCST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分类所需应答数及CPT的遗漏性错误、反应时间标准误差、反应标准误差变异性、固着反应均高于对照组高(P0.05);抑郁组WCST的错误应答数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44,P0.05),CPT的替代性错误数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41,P0.05);抑郁组WCST的正确应答数与CPT的反应标准误差的变异性呈负相关(r=-0.46,P0.05);抑郁组CPT的遗漏性错误与病程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未服药的抑郁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的损害,且与患者抑郁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有氧运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1例,均予以利培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有氧运动治疗,观察6个月。于治疗前后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及副反应量表评定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月起,两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完成分类数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及非持续性错误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失眠、体质量增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操作时的脑功能状态特点。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和20名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操作WCST和颜色卡片分类测验(CCST)时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比较2组激活脑区的激活体积。结果:对照组WCST和CCST功能图像相减获得的脑活动功能图像显示,激活主要分布在双侧前额叶,尤其是背外侧部以及顶叶后下部皮质和前扣带回。患者组WCST操作成绩较对照组差,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的左侧前额叶背外侧部、左前扣带回皮质激活低下,左顶叶后下部皮质激活增加(P<0.01或0.05)。结论:双侧前额叶,尤其是背外侧部,以及顶叶后下部皮质和前扣带回皮质参与WCST操作的高级认知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治疗前就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其前额叶和扣带回功能低下,可能与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相关;后顶叶皮质功能亢进,可能对前额叶功能低下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患者脑代谢改变的磁共振波谱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磁共振波谱(MRS)评价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认知相关脑功能区代谢物的异常改变以及MRS代谢指标与认知测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2例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2组)、10例复发的抑郁症患者(3组)及12名正常志愿者(1组)均于MR检查前接受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记录测试结果;之后接受双侧前额叶及扣带回的 1H-MRS,记录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醇(mIns)、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复合物(Glx)曲线下面积与肌酸(Cr)的比值。结果 与1组比较,3组双侧前额叶Glx/Cr减低、mIns/Cr升高,2组双侧前额叶Glx/Cr减低,右侧前额叶mIns/Cr升高;2组、3组均存在WCST中完成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和非持续错误数增加。2组患者右侧前额叶Glx/Cr与持续错误数呈负相关,3组患者双侧前额叶Glx/Cr与持续错误数均呈负相关。结论 抑郁症患者均存在双侧前额叶的异常代谢变化及认知功能障碍,谷氨酸能系统异常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与性别、病变部位、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情况。方法对112例脑卒中患者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分析符合PSD诊断的42例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PSD的发生率为37.5%,其中以轻-中度PSD为主,占90.5%(P<0.01);女性PS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基底节病变的PSD发生率明显高于大脑皮质或小脑、脑干病变(P<0.01),但不同大脑侧别病变的PSD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发病灶的PSD发生率高于单发病灶(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PSD发生率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P<0.05)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P<0.01);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PSD的发生率高,以轻、中度PSD为主;女性较男性易患PSD;基底节病变PSD发生率较高,PSD的发生与病变的大脑侧别无关;病灶损害愈多,神经功能缺损愈严重,PSD发病率愈高;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