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0只正常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①对照组I(n=10);②对照组Ⅱ(n=10);③糖尿病模型对照组(n=10);④生理盐水治疗组(n=10);⑤ATV治疗组(ATV,n=10)。结束后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ATV治疗组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28.23±1.01m/s)明显较生理盐水治疗组鼠(15.10±0.90m/s)及糖尿病模型对照组鼠(15.94±0.85m/s)增快。各组治疗前后血糖、总胆固醇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ATV可改善STZ大鼠DPN,这种作用不依赖其降脂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102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他汀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分别观察两组在治疗后,脑梗死再发情况。结果在标准治疗完成后6个月,两组脑梗死再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随访2年时间,两组患者脑梗死再发生数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还能调控血脂,不仅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还有减少脑梗死再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11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联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临床结局。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LVESD、LVEDD及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尿酸、心功能水平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慢性不可治愈的疾病,近10年来其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靶向药物治疗费用昂贵,不良反应多,亟待需要新药物的出现。阿托伐他汀以其不良反应小、药价低廉等优点将有望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有效药物。现将肺动脉高压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阿托伐他汀多效性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可干预心室重塑的形成和发展.应用阿托伐他汀能从不同途径发挥独特的心血管保护效应.本文从心肌细胞肥大这个角度阐述阿托伐他汀对心室重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010年住院的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血生化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微量清蛋白、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氟伐他汀的血管保护作用。方法用单抗ELISA方法检测了96例正常人和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CETP水平;并对糖尿病组中合并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的38例患者给予口服氟伐他汀20mg/d治疗,4周后复查。结果2型糖尿病组CETP水平(2.12±0.16mg/L)较对照组(1.79±1.04mg/L)明显升高(P<0.05),大血管病变组(2.39±1.14mg/L)升高更显著(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CETP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经氟伐他汀治疗,患者血清中CETP的水平显著降低(2.09±1.15mg/L,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ETP水平升高,后者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氟伐他汀可通过降低血清中CETP的水平,具有明显的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核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抽4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余20只为正常对照组.成模大鼠随机分成两组,糖尿病非药物干预组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干预组予阿托伐他汀(2 mg·kg-1·d-1)灌胃,对照组及糖尿病非药物干预组给予等量饮用水.大鼠分别于3,6个月时按比例处死.取一眼视网膜组织抽提RNA,另一眼固定后做免疫组织化学观察.RT-PCR法扩增NF-κB基因,比较3组大鼠的NF-κB mRNA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κB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PCR结果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NF-κB mRNA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增高(P<0.05),药物干预的大鼠,NF-κB mRNA表达比糖尿病非药物干预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视网膜上,NF-κB主要分布在血管层,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阳性的细胞比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且着色较深.阿托伐他汀干预组NF-κB阳性的细胞比糖尿病大鼠明显减少(P<0.05),且着色较浅.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 mRNA及NF-κB蛋白质的表达,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阴性组),糖尿病组(阳性组)。注射链尿佐菌素(STZ),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他汀10mg/Kg·d),高剂量组(他汀20mg/Kg·d),单纯糖尿病组。灌胃给药,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大鼠分别于3个月,6个月时按比例随机处死。取动脉血检测EPCs数量、取眼球固定后观察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率81%。3个月及6个月时,低剂量组存活率均较高剂量组及单纯糖尿病组有所增加(P〈0.05)。他汀类药物促进EPCs数量上升,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糖尿病组、高剂量组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情况:糖尿病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强,高剂量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比糖尿病组减弱,低剂量治疗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低。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EPCs数量增加。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并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阴性组),糖尿病组(阳性组).注射链尿佐菌素(STZ),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他汀10 mg/Kg·d),高剂量组(他汀20 mg/Kg·d),单纯糖尿病组.灌胃给药,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大鼠分别于3个月,6个月时按比例随机处死.取动脉血检测EPCs数量、取眼球固定后观察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率81%.3个月及6个月时,低剂量组存活率均较高剂量组及单纯糖尿病组有所增加(P<0.05).他汀类药物促进EPCs数量上升,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糖尿病组、高剂量组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情况:糖尿病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强,高剂量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比糖尿病组减弱,低剂量治疗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低.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EPCs数量增加.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并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惠者大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随访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时检测血浆中一氧化氮、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糖、血压均控制良好.虽然常规治疗组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一氧化氮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但对血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没有明显改善(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血管内皮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只有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减退(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保护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和强效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90例,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所有患者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给予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肠溶阿司匹林0.1 g qd,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片20 mg,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内皮细胞微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IMT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降低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两组降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变化值与I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除与降脂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抑制内皮细胞微粒释放有关。阿托伐他汀不仅在降低LDLC上优于辛伐他汀,而且在降低内皮细胞微粒上同样优于辛伐他汀,由此推测阿托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于辛伐他汀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40mg和10mg阿托伐他汀对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基因Akt/Glut4的表达足否存在差异。方法80例ACS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和10mg治疗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等,并应用ELISA双抗体央心法测定血清中Akt/Glut4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10mg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AkI和Glut4表达水平筹异均尤统计学意义;40mg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Akt和Glut4的表达均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8和P=0.033)。而对于FBG的影响:10rag组及40rag组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有升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52和0.650)。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的治疗剂量可以下调糖代谢基因Akt/Glut 4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40mg阿托伐他汀对空腹血糖的影响不鼎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测定118例男性及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者的雌激素受体基因型,结合血清雌激素及血脂水平,分析了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等位基因X、x、P和p频率在糖尿病组为0.208、0.792、0.432和0.568;在对照组分别为0.266、0.734、0.50和0.50。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XbaI酶切多态性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结合XbaI和PvuⅡ两个酶切多态性分析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vuⅡ突变型频率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显著增高。糖尿病组Xx型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xx型,脑血管病变组的雌激素水平较无大血管病变组明显增高,XbaI和PvuⅡ突变型分别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vuⅡ酶切位点突变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结果提示,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糖尿病人群的雌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血脂水平的变化,雌激素水平增高可能与脑血管终点事件有关。XbaI酶切多态性与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无相关性,而PvuⅡ酶切多态性的突变可能是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阶段糖尿病胃运动障碍诊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宇  路国涛 《胃肠病学》2012,17(2):83-86
糖尿病患者常见胃运动障碍,表现为上腹胀、早饱、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延迟影响降血糖药的药代动力学,造成餐后血糖升高与降血糖药或胰岛素的血浓度高峰不匹配,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与稳定。糖尿病不同阶段胃运动障碍表现形式不同。核素法是最常用的胃排空诊断方法。糖尿病胃运动障碍的处理包括饮食调节、促动力药以减轻症状、控制血糖,针对胃轻瘫的治疗包括胃电刺激、内镜下幽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内镜下放置鼻胃空肠营养管或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外科手术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处理对GK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0只GK大鼠随机分为7组(n=10只):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不同剂量(0.1、0.5、1及2 mg/kg)阿托伐他汀后处理组及阿托伐他汀后处理+LY294002组。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总Akt(t-Akt)的蛋白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低于I/R组,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轻于I/R组,Akt磷酸化水平高于I/R组,其中1 mg/kg和2 mg/kg阿托伐他汀后处理组较显著。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可消除这种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后处理对GK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PI3K/Akt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有糖尿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0例冠脉造影及70例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伴糖尿病肾损伤的患者分为两组,再随机分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分别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5天患者血浆CRP;血浆胱抑素C(Cys C);测Scr;测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转铁蛋白(TRF)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两组患者中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较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CRP及Cys 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r及eGFR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介入治疗组中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较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较造影组患者CRP及Cys 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r及eGFR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影剂能造成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出现肾损伤,而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预防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34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40例伴发一种大血管病变、26例伴发多种大血管病变)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各组(包括合并一种大血管病变组、合并两种以上大血管病变组)血清含量分别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和正常对照组(内皮抑素为32.4±15.6μg/L和35.1±20.2μg/L比11.2±8.6μg/L和9.9±6.7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133.5±36.8ng/L和302.1±52.4ng/L比90.2±42.4ng/L和81.3±33.5ng/L,P<0.01),两者在正常对照和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伴发一种大血管病变、多种大血管病变组间比较表达水平显著上调(133.5±36.8ng/L比302.1±52.4ng/L,P<0.01),而内皮抑素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2型糖尿病伴发一种大血管病变组,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显著正相关(r=0.540,P<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以自稳态调节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前、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0名门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分为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两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患者血压、脂联素及血糖、胰岛素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替米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1),替米沙坦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与氨氯地平相比,替米沙坦在降压的同时,显著增高了血清脂联素水平并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显示其具有降压外良好的代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