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颧骨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梅尼埃病与内淋巴积水有关,任何原因引起的内淋巴管狭窄、闭锁或内淋巴管功能障碍均可导致内淋巴积水。在以往的多体层摄影及高分辨CT仅能显示前庭导水管的骨管形态。近来,使用具有表面线圈和薄层面的高分辨MRI技术已能显示出前庭导水管内的内淋巴管、囊以及其周围组织,对了解该区域的病变有很大帮助。为了比较梅尼埃病不同临床过程中内淋巴管和囊的MRI显像情况,用三维付立叶转换(3DFT)梯度回波MRI技术检查40名健康受试者及22名单侧梅尼埃病患者双耳内淋巴管和囊。根据扫描时疾病所处的临床阶段,将患者…  相似文献   

2.
内淋巴积水可见于美尼尔氏病、梅毒性迷路炎和炎症性疾病。在美尼尔氏病时内淋巴积水是由于内淋巴囊失却了吸收功能。在人类或动物实验中摘除内淋巴囊后都可导致内淋巴积水。作者对59块内淋巴积水的颞骨进行研究,其中37例临床诊断为美尼尔氏病,16例为中耳炎所致的迷路炎、骨迷路手术或外伤性瘘管、梅毒或病毒性疾病,3例为前庭导水管堵塞,另3例积水原因不明。结果在49例发现球囊和联合管中内淋巴腔正常或扩大;3例为蜗管积水后球囊萎陷,同一病人之两耳显示球囊积水和联合管萎陷;1例生前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实验性内淋巴积水是将大部分内淋巴囊和,前庭导水管破坏,使内淋巴囊内淋巴管广泛纤维化或完全闭锁致内淋巴管囊功能严重障碍,这与临床梅尼埃病患者的内淋巴囊及内淋巴管仍为开放状态大相径庭。该作者通过全切或烧灼邻近乙状窦的内淋巴囊骨外部分,成功建立了更接近人类梅尼埃病的中度到重度的内淋巴积水的动物模型。实验选用健康雌性豚鼠17只,平均体重25Og,分为两组,第一组12只,手术全切同乙状窦相邻的内淋巴囊远侧端;第H组5只,用硝酸银不同程度地烧灼内淋巴囊的远侧端。每只豚鼠一耳用作试验,另一耳作对照。经上述处理3周…  相似文献   

4.
前庭导水管位于前庭与内淋巴囊之间,约在其中心有一类似面神经膝部之弯曲。导水管分为两半:上半部(前庭部)及下半部(球囊部)的构造显著不同,上半部狭窄,其壁显示十分平滑;下半部具有不规则的栓塞物(凝结物、球形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豚鼠做实验,探讨为治疗梅尼埃病施行内淋巴囊减压术的同时,把氨基糖甙类药物施用于内淋巴囊,观察其对内耳感受器的影响,以及药物从内淋巴囊向前庭和耳蜗的扩散机制。33只豚鼠,在全麻无菌条件下,经硬膜外颅后凹进路到达内淋巴囊。第一组把10μl庆大霉素(40mg/ml)放在8只豚鼠的内淋巴囊壁表面。第2组将10μl庆大霉素注入8只豚鼠的内淋巴囊内。第三组在17只豚鼠的前庭导水管裂隙周围做一小孔,把4~5粒链霉素粉球放人内淋巴囊腔内,总药量16~20μg,然后修复术创。一月后,无痛处死动物,取出颞骨做切片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结果发现,第一组对内耳感受器损害不明显,仅4只豚鼠(其中  相似文献   

6.
前庭学     
991684内淋巴囊及前庭导水管的毗邻解剖/张家雄…//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一1 999,5(l)一22991685内淋巴囊的脉管分布/余力生…//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一1999,13(1)一26~27 目的:通过对豚鼠内淋巴囊表面的脉管及其粘膜下层结构的研究,一J‘解其对内耳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碳素果水加10%甲醛进行左心室灌注,将豚鼠的颗骨标本用冬青油透明并进行显微检查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内淋巴囊表面有非常丰富的血管网,而且与乙状窦有很密切的联系。内淋巴囊周围被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和个别微动脉形成的一个细密的环状血管网所包绕。毛细血管周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预骨乳头状腺癌被认为是中耳乳突腺同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中部分病例常被诊断为腺场,组织学表现为良性肿瘤,但可局部破坏性生长,其临床表现亦不同于非乳头状腺瘤,主要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前庭功能和面神经功能障碍。颧骨乳头状腺瘤的原发部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所有乳头状一囊性肿瘤均发源于内淋巴囊。本文通过对1例双侧颈骨乳头状腺癌(vonHIPPel-Lindau病)患者进行放射学、手术及病理学研究,对此观点提出质疑。放射学检查表明,肿瘤生长中心位于颈静脉球顶部,手术中发现肿瘤达到内淋巴囊外侧壁,但内淋巴囊内无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庭神经切断及内淋巴囊手术治疗梅尼埃病效果。方法将所有梅尼埃病患者根据听力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分期;根据分期情况予以非手术治疗以及内淋巴囊减压或引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分析手术治疗梅尼埃病患者病史特点、手术情况;对于手术满24个月以上的梅尼埃病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眩晕、听力及生活质量等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治疗梅尼埃病共77例患者79次手术(1例双侧梅尼埃病患者接受左右各1次内淋巴囊减压术;另1例双侧梅尼埃病患者接受了左侧前庭神经切断术及1次右侧内淋巴囊减压术),其中内淋巴囊手术34次,前庭神经切断术45次。术后24个月的眩晕控制率为:内淋巴囊手术73%,前庭神经切断术100%。结论内淋巴囊减压或引流术可以减轻患者眩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前庭神法。  相似文献   

9.
膜迷路积水豚鼠的内、外淋巴液钾、钠离子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手术阻断豚鼠内淋巴囊和前庭导水管后的内、外淋巴液K+,Na+离子的浓度。术后1个月,经组织学观察,8只豚鼠中的7只出现了膜迷路积水(87.5%)。另一组10只豚鼠于术后1个月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别测定内、外淋巴液中K+,Na+的浓度。与对照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完全分隔Ⅱ型内耳畸形患者的影像学基本数据特征,为更好地认识该类畸形提供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 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筛查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根据Sennaroglu的分类方法,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IP-Ⅱ)24例、对照1组(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15例、对照二组(内耳畸形)28例,对颞骨HRCT及内耳MRI进行图像后期处理,并完成各指标的测量,包括耳蜗高度、前庭长径、前庭宽径、前庭导水管外口宽度等,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的各个指标的差异。结果 3组耳蜗高度、耳蜗底周长度、耳蜗底周管径、蜗孔宽度、前庭长径、前庭宽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分隔试验组和对照一组的前庭导水管外口宽度、前庭导水管中段宽度、内淋巴囊长度、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分隔IP-Ⅱ型影像学典型特征为耳蜗中周、顶周融合,伴前庭、前庭导水管扩大,以及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扩大,本资料相关数据的测量对于认识IP-Ⅱ型内耳畸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美尼尔氏病至今已60年。国内一些单位及我院近年先后开展了这一手术,现就有夫问题综述如下: 内淋巴囊手术的作用Portmann G对内淋巴囊进行了长期解剖生理学研究,作了5万多张组织切片,于1926年首次经乳突行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膜迷路积水,认为切开内淋巴囊可获立即减压,且消除了内淋巴囊在颅内压和岩骨之间的受挤压状态,手术部位距内耳和听神经较远,损伤性小,与青光  相似文献   

12.
取美尼尔氏病患者积水侧颞骨和正常对照组颞骨各25块,对照组标本与美尼尔氏病颞骨大小相似,全部材料均借内面观描摹翻造法或在光镜下作组织学观察。多数迷路积水颞骨的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在峡部内淋巴管宽度缩小,内淋巴囊萎陷,腔面积增加,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出现纤维性变以及萎陷腔嗜伊红物质增多。上述病理所见,在病变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关上皮细胞、内淋巴囊皱褶程度或囊周结缔组织黑素样色素沉着等在光镜下观察则无统计学差异。本文研究显示以下四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1)在突发性内淋巴积水颞骨中,内淋巴囊于前庭小管的萎陷囊腔面积大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微血管分布模式,通过墨汁血管灌流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对10只豚鼠的颞骨(20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做全面观察分析。结果:①20侧颞骨中有17侧(85%)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有脑膜后动脉和前庭后动脉两条供血来源,其余3侧(15%)则发现前庭后动脉缺如;②脑膜后动脉在内淋巴囊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前庭后动脉(P<0.01),但两者在内淋巴管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的血供来源及微血管分布模式存在一定的解剖差异,脑膜后动脉是内淋巴囊血管网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从1976年元月至1982年7月,作者对72例美尼尔氏病患者进行了内淋巴囊手术。其中65例单侧发病,7例双侧发病。手术指征为:由于眩晕而不能工作、以及经利尿剂治疗无效者。本文介绍了三种内淋巴囊手术方法——单纯内淋巴囊切开术,囊切开带蒂颞肌瓣插入术,以及囊切开伴内淋巴-乳突分流术。对于术后仍不能控制眩晕者,根据当时听力水平决定给予前庭神经切断术或迷路破坏术。  相似文献   

15.
对于美尼尔氏病的治疗不外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两途。由于前者多为对症治疗,且不都有效,故目前手术疗法较为盛行。理想的手术疗法应能消除眩晕发作而不损害听力和面神经功能,这些手术包括内淋巴囊手术、超声疗法、冷冻分流术、球囊造瘘和经颅中窝前庭神经切除术等。对于某些患者只求控制眩晕而不保存听力的手术则有迷路切除术和经迷路前庭神经切除术。对于内淋巴囊手术的评价虽然尚存在一些争议,但多数学者仍认为它既能控制眩晕,又能保存乃至提高听力,故在临床上依然被广泛采  相似文献   

16.
前庭学     
971776豚鼠内淋巴管与内淋巴囊微血管模式及解剖差异/陈继川…//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一1997,32(1)一32一34 通过墨汁血管灌流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对10只豚鼠的颖骨(20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做全面观察分析。结果:①20侧颖骨中有17侧(85%)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有脑膜后动脉和前庭后动脉两条供血来源,其余3侧(l5%)则发现前庭后动脉缺如;②脑膜后动脉在内淋巴囊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前庭后动脉(P<0.01),但两者在内淋巴管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5)。结论: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的血供来源及微血管分布模式存在一定的解剖差异,脑膜后动脉是内淋巴管网…  相似文献   

17.
内淋巴囊位于后颅窝岩骨后内侧脑膜的夹层中,邻近乙状窦,以前已经有人证明了内淋巴囊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质颗粒。近来研究显示:内淋巴囊的主细胞产生一种内源性抑制剂,这种物质抑制钠在肾脏吸收,作  相似文献   

18.
豚鼠内淋巴管与内淋巴囊微血管模式及解剖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微血管分布模式,通过墨汁血管灌流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对10只豚鼠的颞骨(20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做全面观察分析。结果:①20侧颞骨中有17侧(85%)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有脑膜后动脉和前庭后动脉两条供血来源,其余3例(15%)则发现前庭后动脉缺如;②脑膜后动脉在内淋巴囊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前庭后动脉(P〈0.01),但两者在内淋巴管的分布频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淋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关内淋巴囊的术式计有:内淋巴-蛛网膜分流术,内淋巴-乳突分流术和内淋巴囊减压术。但它们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在不损伤迷路结构和面神经的条件下找到内淋巴囊。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正常颞骨进行解剖测量,以提供在Trautmann氏三角内易于辨认的界标(landmark)——砧骨短突、水平半规管凸、乙状窦的内缘——作内淋巴囊的定位;这样可避免暴露通常作为手术标志的后半规管“蓝线”,从而减少术后感音性聋的危险[House(1964)曾报告用暴露“蓝线”的方法进行手术,造成感音性聋的发生率为2%]。40个颞骨中的一半,作了完全的乳突凿开,在内淋巴囊的前庭部分注入染料,便作测量;另外20个颞骨则解剖至内淋巴囊的最低部位,以测  相似文献   

20.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内淋巴囊体积与听力损失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病人内淋巴囊体积大小与听力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19例前庭水管综合征病人行1.5T磁共振高分辨三维容积扫描,分辨率0.5 mm×0.6mm×0.6mm,测量48只耳的内淋囊体积及迷路体积;收集相应耳听力损失分级结果.应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内淋巴囊体积、内淋巴囊与迷路的体积比值和听力障碍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病例均见双侧前庭水管及内淋巴囊扩大,内淋巴囊平均体积(395.0±169.4)mm3,内淋巴囊体积与迷路的体积比1.81±0.84.24例共48只耳中,轻度聋2耳,中度聋5耳,重度聋12耳,极重度聋29耳;ABR可引出有25耳,不能引出23耳;40 Hz AERP可引出36耳,未引出12耳.统计结果显示内淋巴囊体积大小或内淋巴囊与迷路体积比值的大小和听力损失程度不存在有统计意义的相关;在ABR及40HzAERP可引出与不能引出组之间内淋巴囊体积或内淋巴囊与迷路体积比值也无差异(P>0.05).结论 前庭水管综合征内淋巴囊体积大小与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