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丰富多样,虽然后世尚未对其脉诊种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为使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晗  滕晶 《中医杂志》2012,53(7):619-620
“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作为中医文化的一大特色一直是不断探索的对象.探讨了寸口诊脉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五行脉法是《黄帝内经》的核心脉法之一.传承甚少,笔者根据经文、历代医家的相关记载,还原了该脉法.该脉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之中,复有五行".五行脉法由3个部分组成:①按脉象分五行.木脉弦,火脉钩,土脉代(即和+柔),金脉毛,水脉营.②按部位分五行.左寸为火位,左关为木位,左尺为水位;右寸为金位,右关为土位,右尺为肾及命门...  相似文献   

4.
对《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分别讨论年份、季节、月相、昼夜等对脉诊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脉应四时而平,脉逆四时为病,同一脉象四季主病各异,可凭四时之脉判定预后,凭四时之脉以判定病位;平脉随昼夜而变,病脉与昼夜相关,同时认为人体脉象与月相、脉象与气运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文强  滕晶 《光明中医》2014,29(1):18-19
《黄帝内经》是古籍医学集大成者,其中阐述了大量的脉学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准确的把握其中的脉学理论对提高自己的脉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脉学相关文献的研究,重点总结了其中的脉学理论,以期能为脉学学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人迎寸口脉诊法是脉诊中重要的诊脉方法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人迎寸口脉诊法,通过分析推理《黄帝内经》《脉经》,综合分析历代医家的观点,着重解读后世演变的人迎寸口脉诊法,认为《脉经》演变而来的人迎寸口脉诊法,即使诊脉位置发生变化,亦可定病位、辨经络虚实,并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地下铁道通过能力计算的思路和方法,给出了地铁线路通过能力及终点站列车折返设备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公式中有关参数的确定及公式应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明代著名医学家徐春甫研究《内经》诊法学说的贡献,从四诊俣参意义,四诊主要内容和脉诊要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10.
郭铁柱 《光明中医》2014,29(1):16-18
本文通过《内经》原文的总结,对寸口脉诊的形成原因、脉位、病脉及对病脉的解读还原中医前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读了陕西中医学院张登本教授惠寄的《内经的思考》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思考》)令我兴奋不已。这位对《黄帝内经》玩味了几十年、研究了几十年的园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围绕《内经》的主要宗旨,以广义的思考立论,从其成书的酝酿过程开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内经》的要义精华,是一部难得的学习、研究《内经》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相似文献   

13.
也说《内经》中“气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刘书坤 《针刺研究》2005,30(4):246-248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面分析了<黄帝内经>中出现的经脉名称,从而明确了经脉的名称规律和命名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黄帝内经》的抗衰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留住青春,延缓衰老,一直是人们不懈努力的目标。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抗老防衰的理论思想。该文试就《黄帝内经》所示的人类生命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关系,以及危害人体健康与生命的各种内外因素,研究和探索《黄帝内经》抗衰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人迎诊法是古代切脉方法之一,常与气口相提并论曰人迎气口诊法,究其源流,出自《内经》,主要散见于《素问》、《灵枢》、《太素》等相关篇章(本篇以人迎诊为主)。  相似文献   

17.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头痛是临床较常见的症状,它既可以单独为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对于头痛的认识,最早见于我国著名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之中,论述颇详。其辨证方法可概括为病因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等,为后世关于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引用早期医学文献达数十种之多,<内经>的许多篇章即为传承和发挥这些古医经之作,其中"九针之经"(亦称<针经>)是<内经>撰著者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古经之一."九针之经"写成于针、毫针等九种金属针具发明之后,有9篇、60篇和81篇等多种不同的传本.九针的使用,不仅带来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针刺治疗的长期实践中促进了经脉、络脉及俞穴的进一步发现,从而完成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建;对经绺的深入认识与把握又推动了脉诊的进步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