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Ⅱ度烧伤病人皮肤角朊细胞ICAM—1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Ⅱ度烧伤伤面愈合过程中角朊细胞间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烧伤后不同时间Ⅱ度烧伤皮肤组织角朊细胞ICAM-1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8例健康人皮肤,6例烧伤病人正常皮肤及8例Ⅱ度烧伤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为对照组。结果 健康人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ICAM-1可低表达,烧伤病人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ICAM-1可表达增强。Ⅱ度他面基底层细胞伤后1周内I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角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烧伤后不同时间Ⅱ度烧伤皮肤组织角朊细胞 ICAM-1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8例健康人皮肤,6例烧伤病人正常皮肤及8例Ⅱ度烧伤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为对照组。结果健康人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 ICAM-1可低表达,烧伤病人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ICAM-1可表达增强。Ⅱ度创面基底层细胞伤后1周内 ICAM-1表达轻度增高,2周内明显增强,2~4周稳定高表达,ICAM-1呈极性分布,新生上皮多层角朊细胞 ICAM-1表达显著增强,ICAM-1阳性细胞呈长柱状排列。结论Ⅱ度烧伤皮肤角朊细胞 ICAM-1表达增强可能与创基炎性细胞浸润相关,具有诱导角朊细胞增殖、迁移,加速上皮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角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烧伤后不同时间Ⅱ度烧伤皮肤组织角朊细胞ICAM1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8例健康人皮肤,6例烧伤病人正常皮肤及8例Ⅱ度烧伤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为对照组。结果健康人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ICAM1可低表达,烧伤病人正常皮肤基底层细胞ICAM1可表达增强。Ⅱ度创面基底层细胞伤后1周内ICAM1表达轻度增高,2周内明显增强,2~4周稳定高表达,ICAM1呈极性分布,新生上皮多层角朊细胞ICAM1表达显著增强,ICAM1阳性细胞呈长柱状排列。结论Ⅱ度烧伤皮肤角朊细胞ICAM1表达增强可能与创基炎性细胞浸润相关,具有诱导角朊细胞增殖、迁移,加速上皮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人角朊干细胞体外筛选及鉴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筛选及鉴定人角朊干细胞(KSC)的方法. 方法利用KSC对细胞外基质的快速黏附性,选择不同时间黏附的细胞分为5、20和60分钟3组,并以不进行筛选的细胞作对照组.体外培养扩增后,以KSC的相对特异性标识分子β1整合素、角蛋白19(Ck19)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组细胞进行鉴定,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平均灰度值.并用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对各组细胞进行检测. 结果各组细胞在10~14天均有克隆形成,组间比较5分钟组细胞生长较慢,但形成克隆较大,细胞体积较小.免疫组织化学β1整合素、Ck19在各组都有表达,各组平均灰度值统计学分析显示,β1整合素在5分钟组的表达与另3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的表达在5分钟组与20分钟组间无差异(P>0.05),60分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而前两组与后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5分钟组细胞大部分处于G1期,与其它3组有区别.透射电镜显示5分钟组细胞体小,核浆比大,细胞器不成熟. 结论利用细胞外基质筛选的5分钟组细胞处于幼稚状态,并有强克隆形成能力,符合预期的KSC特点,可利用KSC对细胞外基质的快速黏附性对其纯化筛选,同时利用β1整合素、Ck19的单抗加以鉴定.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组织中HPV和C—erbB—2基因的检测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大肠癌组织中HVP和C-erbB-2基因,探讨大肠癌组织中HPV的存在与C-erbB-2基因的扩增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21例大肠癌标本中HPV及C-erbB-2基因。检测C-erbB-2基因同时进行差异PCR,以确定C-erbB-2基因拷贝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是由于变性朊蛋白所致的人类神经系统慢性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为人畜共患并可相互传染。通过该病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的介绍探讨其相关护理。 相似文献
11.
反义c—Ha—rasDNA对人胃癌转化细胞致癌性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人工合成一条15聚反义c-Ha-rasDNA,此反义DNA与c-Ha-ras基因转录起始区域的序列互补。其可以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阴断c-Ha-ras基因表达,使胃癌转化细胞的一些恶性表型(包括生长速度、软琼脂中集落形成,裸鼠致瘤性和分化程度)发生逆转。在反义DNA的5'一端共价连续一个补骨脂素基团后,其生物学活性显著增强,和靶基因序列不完全配对的对照聚核苷酸链不具有上述肿瘤抑制效应,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12.
13.
14.
Peutz-Jeghers Syndrome简称PJS或称皮肤粘膜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1921年Peutz首先报道本病有三大特点:①皮肤粘膜色素斑点沉着;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③家族遗传性。该综合征较罕见,70余年以来国外共报道300多例,国内仅数十例,我院自1983~ 相似文献
15.
Lowsley—Johnson手术治疗膀胱癌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学明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89,4(4):195-197
采用Lowsley-Johnnson手术治疗膀胱癌24例。随访20例,结果是:死亡率为20%;全组5年生存率为80%,10年生存率为50%;多数患者排尿控制功能于术后1~2月恢复良好,排粪控制功能于术后3月可能恢复。提示本术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俄式支撑髋关节治疗Legg—Perthes病疗效评价(附1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对俄式支撑关节治疗Legg-Perthes病新方法的认识和评价。方法:共有10例用俄式支撑器械手术病例被研究,使坏死的股骨头不负重或减少负重,待其自愈。结果:10例患儿Catterall分期,Ⅱ期6例,Ⅲ期3例,Ⅳ期1例,平均年龄6.6岁,术后随访48个月以上,9例效果满意,1例半脱位。结论:目前在本病病因未明的前提下,此方法是早期控制病情发展,又不影响后期采取其它方法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以Ⅰ~Ⅱ期病变,未出现畸形髋之前使用本法为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4岁,因间歇性便血、里急后重半年入院。检查见直肠前壁距齿线3cm处3cm×3cm溃疡型肿块,病理报告为直肠中分化腺癌。于1996年4月21日行Miles手 相似文献
19.
20.
赵军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2,7(1):56-56
N-羟-4乙酰氨基二粉(N-OH-AABP)是人膀胱致癌物4-氨基二酚(ABP)最终致癌代谢产物,人乳头状移行细胞癌(TCC)细胞株接触于N-OH-AABP而形成加合物。作者对DNA加合物的全基因组修复进行了研究。作者运用(32)P标记分析接触于N-OH-AABP中的TC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