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及相关心理应激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体幸福感是评价个体整体生活质量综合性心理指标。明确它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象和方法1.1对象调查461名医学本科二年级学生,获得有效问卷438份,平均年龄21岁,男生254名,女生184名。1.2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4]、应付方式问卷[5]。1.3统计分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1男女医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心理应激因素医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为113.3±11.8。男女生的总体幸福感均呈正态分布,但女生明显低于男生(…  相似文献   

2.
护理专业女生焦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女生焦虑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个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应对方式问卷、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广州市某护校 40 6名 15岁~ 18岁女生进行测查。结果 :焦虑检出率 18 47% ,一、三年级组SAS分及其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二年级 (P <0 0 1) ;消极应对分 ,N、L分均与SAS分和生活事件应激值显著正相关(r =0 4865 ,0 3 886,0 2 164 ,0 1783 ,P <0 0 1) ,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生活事件应激值 ,消极应对分 ,N量表分 ,积极应对分 ,L量表分对焦虑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一、三年级是焦虑发生的高危人群 ;对护理女生焦虑的发生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个性既有直接影响又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为有效干预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成都市某少教所在押学员50名,以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为筛选工具,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学员30名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成都市某职业中学30名无攻击行为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以一般情况调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均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1=0.486,r2=0.270,r3=0.384,r4=0.397,r5=0.267),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以上5个因子差异显著(t1=7.479,t2=2.840,t3=4.438,t4=4.625,t5=4.080,均为P0.0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0.645),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消极应对因子差异性显著(t=5.698,P0.01)。结论帮助青少年减轻应激生活事件,使其获得积极应对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138名汉族和127名纳西族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及其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①在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方面,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都是以学习压力为主,其它应激事件为辅,按应激强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在应封方式方面,都是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消极的应对方式为辅,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②在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等三种生活事件方面,纳西族中学生的应激水平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而在其它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均无显着的民族差异。③中学生的应激事件和应对方式总体上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但男生受惩罚的应激强度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了求助的应对方式。④在所有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影响癌症病人屈服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康复有密切关系[1-3 ] ,应对显得较为突出[2 ,4] 。本文对影响癌症病人屈服 (PES)应对策略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对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各类癌症病人168名 ,男女各 84例施测 ;年龄 3 2~ 81岁 ,平均年龄 5 8± 10岁 ,采用①医学应对量表[5] :用于评估癌症病人对疾病的应对策略。本研究选择其中的屈服 (RES)量表分 ;②特质应对问卷[5] :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 (NC)两种量表分 ,评估病人在生活中对各种事件的应对方式 ;③自编调查问卷 :包括患者人口学特征、目前的身体状况和对社会支持的自我评估等。主要评估…  相似文献   

6.
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了解医学生心身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不含“精神病因子”)、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CPS)、自编生活事件条目对 87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 2 4 0名医学生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测试。结果 :①除敌意外 ,医学生的其他七项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 (P <0 .0 1) ;医学生的恐怖因子均分高于中国大学生样本 ,焦虑、敌意、偏执三项因子均分低于大学生常模 ,其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中 11.6 %的医科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身症状 ,较为常见的心理症状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②神经质、生活事件与SCL - 90各因子普遍有较大的正相关 ,积极应对与部分因子负相关 ,消极应对与部分因子正相关。结论 :部分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身症状 ,且主要与情绪不稳定性 ,应激性日常生事件 ,不恰当的应付方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国外控制策略研究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应对(coping)作为应激与健康的重要中介机制,是国内心理卫生与健康领域研究较多的一个主题.但国内对它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各种群体(如青少年[1]、中老年人[2])所使用的应对策略及其与身心健康(如抑郁[3])之间的关系;(2)、影响不同应对策略的使用的因素,如生活事件[4]、A型性格[5]等.而国外对与应对极相似的一个概念--控制策略的研究也许能为国内的应对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内容.  相似文献   

8.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Posttramatic Stress Symptoms,PTSS)的检出率及人群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选取都江堰市区内学校规模较大、学生生源来自城镇和农村的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抽取学生2004人,其中初中7~9年级777人(年龄11~14岁),高中10年级1227人(年龄15~17岁),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 Checklist,ASLEC)、儿童简易应付方式问卷(Children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CSQ)、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评估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PTSS的检出率为15.9%,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19.0%vs.12.2%,P0.05),15~17岁年龄组检出率高于11~14岁年龄组(19.4%vs.10.4%,P0.05);(2)使用协方差分析后,女生PTSD-SS总分仍高于男生,15~17岁组仍高于11~14岁组,农村学生仍高于城镇学生[(39.0±14.0)vs.(35.6±13.6),(39.2±15.1)vs.(34.8±11.4),(40.0±15.7)vs.(36.7±13.3),Ps0.05],但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间PTSS-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3)较多的震后负性生活事件(β=0.387)、消极应对方式(β=0.258)、有家人伤亡(β=0.184)、其他财产损失(β=0.059)和目睹经历(β=0.136)是PTSS的危险因素(Ps0.05),而积极应对对PTSS有保护作用(β=-0.178,P0.001)。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检出率依然较高;减少灾后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并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促进其心理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115,自引:12,他引:103  
本文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1365名13-20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内青少年考试失败、学习负担重及升学压力等来自学习方面的事件发生频度较高,应激强度较大。青少年对生活事件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消极应对方式与事件应激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变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活事件发生后 ,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 ,进而导致健康问题 ,除取决于生活事件自身的属性外 ,还受制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1] 。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绪 ,其发生与多种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有关中小学教师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研究曾有过报道[2 ,3] ,但应对方式在中小学教师生活事件和焦虑、抑郁间的作用尚无系统报道。本文基于对 5 18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调查资料分析 ,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整群随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