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血液运输过程温度控制方法和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输过程中的血液处于规定的温度控制范围内,确保血液质量。方法:应用连续温度监测技术,在不同设计环境温度条件下,观察血液冰源质量比例差异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血液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血浆类血液在0-10℃、10~30%、〉30℃的运输环境中,血液冰源质量比例2:1—1:2均能够保证运输时间12h以内血浆类血液保持在〈0℃冰冻状态;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在0~10%、10—30℃的运输环境中,血液冰源质量比例5:1-1:1均能够保证运输时间6h以内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符合1~10℃血液运输温度要求。结论:通过血液冰源质量比例的控制,能有效保证运输血液在正常环境气温条件下和500公里运输距离(或6h运输时间)内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储血冰箱、冰柜在运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方法:运用海深威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现代血液储存温度监控管理软件进行监控。结果:储血冰箱在运行过程中温度保持在2~8℃。结论:储血或取血时的开门角度对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保存前温度及存放时间对血站血液质量造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献血者血液分别保存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再转存于4 ℃中,检测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pH及K+水平改变.结果 保存前采集的温度越高,保存时间越长,则血液游离血红蛋白值越高,pH值则越低呈酸化趋势,而K+浓度越高.结论 保存前的放置温度、保存时间等因素对血站血液质量影响明显,应控制采集时的温度,减少保存时间,防范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做好血站工作场所的内外环境的消毒与灭菌工作极其重要,消毒监测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血站今后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笔者对2004~2007年本站不同科室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9.
血液质量是血站血液管理的中心问题,通过加强血液管理工作来提高血液制品质量,为临床提供合格血液。通过对血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对如何加强血站血液管理提出建议,为临床提供安全、优质血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血站管理与血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临床对用血的准确性、及时性提出更高要求,血站的血液制品的管理与监控显得尤为重要。血站的质量管理是将技术、行政和统计学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2000年8月至2005年9月,本站通过质量控制和管理,向临床供血16000000ml,无一起质量事故,2004年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室间质量评价优胜单位,笔者的体会见下。1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在人的管理上,一是舍得在业务技术培训与学习上投资;二是经过先进性教育,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上领导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服… 相似文献
11.
王欣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3):275-275
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血站为提高血液质量 ,保证用血安全 ,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质控科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对影响检验报告质量的技术、管理、人员、标本、试剂、仪器等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现报道如下。1 对每批试剂进行批批鉴定 :试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批检的试剂往往会由于运输不当而导致试剂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就有 2批艾滋病试剂、 1批丙肝试剂、 2批乙肝试剂因批检不合格而被退回。2 每月对阴性标本和阳性标本进行…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分析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混样检测系统HBV DNA单阳性率在监控指标中的实际应用,为采供血机构保障血液安全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中心血站2018年1~1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核酸(定性)检测数据。结果 2018年核酸检测标本为97 975份,70份呈HBV DNA反应性。6月出现1个异常"高点",混检阳性率为2.06%,单阳性率为9.81/万,均高于其他月份;不同试剂批号单阳性率:B批号试剂为8.17/万,与其他三批A、C、D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和A比较:χ2=6.64,P<0.05;B和C比较:χ2=4.77,P<0.05;B和D比较:χ2=5.39,P<0.05);试剂检测室内质控情况,变异系数较小且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标本再次确认单检时,在不同CT值分布上,CT值越大,与拆分检测的符合率越低。结论 NAT实验室按月统计HBV DNA单阳性率出现异常时,应适时增加按批号阳性率统计情况和再检符合情况,同时关注室内质控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保证血液质量的作用。方法:建立和完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结果: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079.5U,无1起质量事故。结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为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血液质量管理不但是血站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障用血患者健康的重要措施。只有加强血站血液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就血站血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并实施完善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对血站采供血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分析血站各工作环节影响血液质量的要素和关键控制点,进行质量监控并持续改进。结果通过一系列严格、细致的管理与控制,加强了血站对血液质量的管理工作,确保了血液质量,保障了用血安全。结论不断改进血液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血液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7.
血液制品的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本文针对血站在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就血站加强血液制品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以确保为临床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8.
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对提高业务水平,保障血液安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系统的安全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从应用软件安全、硬件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对血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血站开展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液筛查的方法及结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20例自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ALT血液筛查,其中筛查结果合格有197例,设为对照组;筛查结果不合格而延缓献血者有23例,设为观察组,对两组2次献血的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梅毒、抗-HCV、HBsAg、ALT筛查的单独不合格率与总体不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抗-HIV筛查的不合格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站开展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液筛查,能够有助于在系统血液检测前预防部分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标本,以保障捐献血液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