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神经肽Y(NPY)的影响. 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及40例对照者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并检测颈动脉IMT值,测定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NPY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服氨氯地平5~10 mg/d,治疗4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对照.血浆ET、NPY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氨氯地平降压治疗4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而颈动脉IMT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拉西地平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拉西地平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拉西地平(4~8 mg/d)降压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并观察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 拉西地平治疗12月后,降压疗效明显,颈动脉IMT明显减低,从(0.94±0.07)减低到治疗后的(0.85±0.07)mm(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拉西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颈动脉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拉西地平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拉西地平(4~8mg/d)降压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并观察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拉西地平治疗12月后,降压疗效明显,颈动脉IMT明显减低,从(0.94±0.07)减低到治疗后的(0.85±0.07)mm(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拉西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颈动脉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10 mg治疗8周后,血脂、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并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选择15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做为对照.结果治疗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治疗后ET血浆水平明显下降(P<0.01),EDD明显改善(P<0.01),且ET和EDD改善与LDL-C下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的功能,且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低减(1GT)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贝那普利10~20mg/d治疗高血压合并IGT患者40例,共6个月,分析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贝那普利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计算其舒张内径的变化率(D)。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下降(P〈0.01),舒张压、FINS、HOMA—IR下降(P〈0.05),血浆NO水平、D升高(P〈0.05)。治疗前后D变化值(AD)分别与FINS、HOMA—IR、NO及它们的变化值AFINS、AHOMA—IR、ANO相关。结论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IGT患者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明显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将2型DM患者分为丹参治疗组和对照组;另外选取48名健康人作为健康组。运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用药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前DM各组IMT值和血清ET-1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1),FMD值和NO水平却显著下降(P〈0.01),IMT、FMD与NO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IMT值和ET-1水平明显降低,FMD和NO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型DM患者,可以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选择对照组40例。高血压组60例。使用E1立EUB-6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测量颈动脉IMT,EDD。结果:高血压组动脉IMT明显增厚,平均(0.912±0.263)mm。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8.
刘雪玲  雷蓓  骆峰  伍业冬  李坚 《内科》2008,3(6):833-835
目的探讨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通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40例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30例血压正常肥胖青年及35例正常对照组,测量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组及血压正常肥胖青年组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组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肥胖和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厚度关系密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非杓型高血压 ( EH)患者血浆内皮素 ( ET)、一氧化氮 ( NO)、神经肽 Y ( NPY)及血管紧张素 ( Ang )浓度的变化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方法 :测定 4 2例非杓型 EH患者氨氯地平治疗前后血浆ET、NO、NPY、Ang 浓度变化 ,并与杓型 EH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 :老年非杓型 EH患者血浆 ET、NPY、Ang 水平明显高于老年杓型 EH患者 ,杓型及非杓型 EH组 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氨氯地平能明显降低白昼与夜间收缩压及白昼舒张压 ,对夜间舒张压影响较小 ;治疗后非杓型 EH患者血浆 ET、NPY水平下降 ,NO水平升高 ,Ang 水平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ET、NO、NPY及 Ang 参与了老年非杓型 EH的病理过程 ,氨氯地平是一种治疗老年非杓型 EH患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32例,比较其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DM)及心功能变化。治疗后患者NO上升,ET及AngⅡ下降,FDM及心功能明显改善(P均〈0.01,〈0.05)。提示缬沙坦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周杰 《山东医药》2008,48(26):92-93
将6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3例,分别予口服非洛地平5 、10、15 mg,1次/d,疗程5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变化,并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用药后三组血压均明显下降,血浆NO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ET-1水平明显降低,与A、B组比较,C组上述指标变化明显.认为非洛地平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且改善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在X综合征患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 18例X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 ,采用高分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肱动脉基础、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舒张末期内径变化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结果  (1)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明显扩张 ,但两组无显著差异 ;(2 )X综合征组较对照组ET水平显著升高 ,NO水平显著降低 ;(3)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与血浆E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与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X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分泌功能紊乱、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后者与内皮源性松弛因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的 :研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在X综合征患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 18例X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 ,采用高分辨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基础、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舒张末期内径变化。并测定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结果 :1 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明显扩张 ,但 2组无显著差异。2 X综合征组较对照组ET水平显著升高 ,NO水平显著降低。 3 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与血浆E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与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X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分泌功能紊乱、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后者与内皮源性松弛因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栾艳霞  于春艳 《山东医药》2008,48(28):34-35
选择6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UAP组)和3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外周血管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比较两组肱动脉气囊加压前后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变化和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UAP组肱动脉加压前后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N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UAP组肱动脉加压前后的血管内径变化与血浆NO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83,P<0.01).认为老年UAP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尽早采取措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逆转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氨氯地平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EISH)患者大动脉内皮功能和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2 5例 ,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EISH患者氨氯地平治疗 12周前后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 ,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 (MIMT)及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 ,并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脉压的变化。结果  EISH患者治疗 12周后收缩压、脉压和MIM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5或 <0 .0 1) ,FMD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氨氯地平除能有效降低EISH患者的血压外 ,还能改善大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影响。方法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缬沙坦治疗8周与22例正常血压者对照,检测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以及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1)高血压组血浆ET-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缬沙坦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2)高血压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低于对照组(P<0.01),缬沙坦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对 39例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及 2 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 ,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内径 (r)、IMT/ r比值和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 (FMD)。结果 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并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 IMT及 IMT/ 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增大 (P<0 .0 5) ,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下降 (P<0 .0 5) ,尤以高血压并脑梗死组改变更明显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老年高血压尤其并发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 ,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 IMT和肱动脉 FMD这两项指标对高血压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辛伐他汀降脂治疗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5,自引:2,他引:115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25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降脂前后和25例血浆胆固醇水平正常的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3.5%±2.8%和14.5%±3.4%,P<0.001),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20.5%±7.2%比22.9%±4.3%,P=0.49)。25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辛伐他汀5~10mg治疗3.8±0.8月后,血浆总胆固醇从6.31±0.70mmol/L降至5.06±0.63mmol/L,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0.0±3.2%比3.5±2.8%,P<0.001),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经辛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在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停用辛伐他汀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应作用机制。方法 入选33例血清胆固醇(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分别于基线水平、停药前(即辛伐他汀20mg治疗4周后)及停用辛伐他汀1周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FMD)评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测定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水平及主要血脂参数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然而,停用辛伐他汀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较停药前明显下降(4.82士0.71)%与11.51±0.87%,P〈0.01),甚至低于未服用辛伐他汀时的基线水平(4.82±0.71%与5.89±0.65%,P〈0.01),其中冠心病患者停药后FMD下降幅度较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更显著(65.6%与56.3%,P〈0.01)。停药1周后,患者血清NO水平较停药前及基础值均明显降低,而血浆ET水平升高。血浆TXB,水平在停药前后无明显变化。此外,停药后患者血清LDL-C水平虽较治疗4周时有所升高,但仍未恢复至基线水平。停药后肱动脉FMD的变化仅与血清NO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r=0.674。P=0.004),而与血清LDL-C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0.414,P=0.083)。结论 在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突然终止辛伐他汀治疗可在1周内完全逆转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甚至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并且这种撤药反应随基础疾病的严重性增加。停药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与血管内皮源性的NO减少有关,是非胆固醇依赖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危险度的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根据“内皮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链的病理发展进程,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高血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其中低中危组32例,高极高危组22例,对照组30例。采用超声测量3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测定血浆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然后采用氨氯地平或氨氯地平 卡维地洛治疗,12周以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下,3组间肱动脉内径、流量无明显差异;压迫后高极高危组内径扩张程度低于对照组(6.6%vs 12.1%;P<0.01),低中危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10.2%vs 12.1%;P>0.05);血浆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高极高危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低中危组与对照组相似(P>0.05);经氨氯地平和卡维地洛治疗12周,血压下降,肱动脉超声内皮功能和血液内皮标志物均有改善。结论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受损与血压增高和伴随的靶器官损伤有关。降压治疗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