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5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4组:心肌梗塞(AMI)组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1例与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22例,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_3、C_4的水平,结果:AMI组的IgG、IgA、补体C_3、C_4  相似文献   

2.
尹浩晔  马梅  周馨 《山东医药》2009,49(41):48-4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Leaman积分法评价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同时测定患者血浆BNP、hs-CR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血浆BNP、hs-CRP水平与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及冠脉造影Leaman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ACS各组hs-CRP、BNP值、冠脉Leaman积分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ACS各组LVEF低于SA组,AMI组hs-CRP、BNP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ACS组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499 0,P〈0.01),与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347 0,P〈0.05),与冠脉积分呈正相关(r=0.798 4,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BNP、hs-CRP水平可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与冠心病、Ⅱ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 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AMI组、Ⅱ型糖尿病并发AMI(AD)组,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正常者为对照组。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测定PPARγ、血脂、空腹血糖(FPG)等。结果: 各组间比较PPARγ水平,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UAP组、AMI组、DA组与对照组比较,PPARγ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与单纯AMI组相比,AD组PPARγ降低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的感染因子。对8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方法应用酶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Cpn)的IgM和IgG型抗体、抗幽门螺杆菌(Hp)的IgM和IgG型抗体、抗巨细胞病毒(CMV)的IgM型抗体。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Cpn和Hp感染高于健康对照组(Cpn IgG:P〈0.05;Hp IgM:P〈0.05;HpIgG:P〈0.01)。CM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AP组Cpn和Hp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Cpn IgG:P〈0.05;Hp IgG:P〈0.05)。CM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AP组Cpn和Hp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Cpn IgG:P〈0.05;Hp IgM:P〈0.05;Hp IgG:P〈0.005)。CM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MI组、UAP组和SAP组对各感染因子的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表明Cpn和Hp作为冠心病患者的感染因子,其联系较为明显。而CMV是否为冠心病患者的感染因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病人66例被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9例,急性心肌梗塞组(AMI)16例,对照组为经冠脉造影证实无冠心病的患者23例,所有研究对象取空腹卧位周围静脉血5ml,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PAMP浓度。结果:对照组、SAP组、UAP组与AMI组PAMP血浆含量依次为(5.55±0.97)ng/L、(9.25±2.95)ng/L、(13.07士1.29)ng/L、(15.52±4.60)ng/L,冠心病三组PAMP血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冠心病组中,UAP组与AMI组PAMP血浆含量明显高于SAP组(P均〈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PAMP水平升高,而UAP组与AMI组升高更明显,提示PAMP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与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方法8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6例,2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检测AMI患者发病16-20h以及其他研究对象入院时的血浆BNP浓度,比较各组间BNP的差异。结果AMI、UAP、SAP和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分别为(504.5±182.1)pg/ml、(248.1±171.7)pg/ml、(39.6±22.9)pg/ml、(21.2±16.0)pg/ml。AMI组平均BNP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平均BNP高于单支和0支病变组(P〈0.01)。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其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的病变范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处纳入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对照组患者,测定血脂、血糖、hs—CRP及Hcy,据冠脉造影结果,使用Gensini积分法将UA患者分组,评价hs—CRP及Hcy与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UA患者hs—CRP及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混杂因素矫正后分析hs—CRP及Hcy与UA的关系时,hs—CRP与UA相关(p〈0.05);hs—CRP及Hcy与UA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cy和hs—CRP表达增加;(2)hs—CRP可能是UA的独立危险因素;(3)Hcy和hs—CRP增高的程度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动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稳定型冠心病(CAD)患者动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心脏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43例经冠脉造影(CAG)证实的稳定型CAD、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22例CAG正常患者动、静脉(冠状动脉窦和贵要静脉)BNP浓度,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1)各组动、静脉血浆BNP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2)ACS组动静脉血浆BNP浓度均显著高于CAG正常组和稳定型CAD组(P〈0.01);(3)稳定型CAD组的动脉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CAG正常组(P〈0.05),但静脉血浆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越严重,BNP浓度越高(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可能是反映稳定型CAD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40例对照者血清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结果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肺炎衣原体IgG和IgM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IgG浓度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肺炎衣原体IgG浓度、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有关,炎症、感染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 ( a) [L p( a)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心绞痛类型的关系。方法 :将 91例冠脉造影患者按狭窄程度分组 ,比较各组血清 L p( a) ,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等 ,并对其中 76例按心绞痛分 2组 ,也进行同样的比较 ,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 L p( a)水平在冠脉明显狭窄以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显著升高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清 L p( a)水平也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P<0 .0 1) ,L p( a)异常率在冠脉造影阴性与冠脉造影阳性患者中有明显差异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 L p( a)异常率所占比例较稳定型患者高 ( 77% vs5 1% ,P<0 .0 1)。结论 :L p( a)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和心绞痛类型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1.
血浆脂联素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及血浆APN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共11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2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3例,并且选取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APN水平,同时检测各组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TC、TG、LDL-C、HDL-C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血浆APN浓度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对照组。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显示吸烟、空腹血糖以及低血浆APN浓度与ACS发生独立相关。结论:血浆APN可能是评估冠心病的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SAP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UAP组)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1)SAP组、UAP组、AM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1);(2)与SAP组比较,UAP组、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3)与UAP组比较,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中ICAM-1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具有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2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8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8±0.27)mg/L]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UAP组血清hs—CRP浓度[(7.78±5.9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5.46±10.7)mg/L],P〈0.001;AMI组血清hs—CRP浓度[(32.75±22.12)mg/L]又分别显著高于UAP组及SAP组的,P〈0.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别测定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并探讨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成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血浆TM值。结果:UAP组及AMI组T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711),但这两组TM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TM水平又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以及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良好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与SAP的鉴别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并指导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静息性)患者,并对所有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单支病变较其它组心绞痛多见(P<0.05);恶化劳力性、静息性心绞痛左主干病变较初发劳力性多见(P<0.05);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形态以A型病变多见,不稳定型心绞痛以C型病变多见,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总的血栓检出率高于前者(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形态复杂、血栓发生率高,病变的不稳定导致其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探讨血清内脂素在预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步进行心电图、外周血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参数检测和常规身体检查后设正常对照组(25例)和冠心病组(78例);再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24例);同时也将78例冠心病病例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4例)与多支病变(54例).比较组间外周血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评价两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血清内脂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内脂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多支病变组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内脂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冠心病中有重要价值,它们在冠心病外周血中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但两者无相关性;高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但还不能以内脂素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5例,以健康体检人员22例作对照组,应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浓度,并行同位素检查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GSH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GSSG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其中AMI组其GSH和GSSG与UAP和SAP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和SAP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冠心病患者血浆GSH浓度和cTnI及CK-MB呈负相关(r=-0·572,r=-0·521P<0·01),而血浆GSSG浓度则和cTnI及CK-MB呈正相关(r=0·485,r=0·440P<0·01),其EhGSH/GSSG亦和cTnI及CK-MB呈正相关,(r=0·606,r=0·612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的异常改变,联合监测GSH和GSSG浓度有助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钠尿肽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其中无冠心病的对照组(31例),并发冠心病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所有患者检测脑钠尿肽浓度,同时检测并发冠心病各组的肌钙蛋白T,观察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梗死组的脑钠尿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组患者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密切相关(r=0.948,P<0.001)。结论脑钠尿肽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并且其水平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