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1998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26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胃底大弯侧10例,胃底小弯侧6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2例,胃窦大弯侧2例,胃窦小弯侧2例,胃底近贲门2例,以胃底部多见;病理恶性12例,潜在恶性7例,良性7例。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及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治疗以广泛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胃间质瘤38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收治确诊的38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GST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发生于胃底大弯侧13例,胃底小弯侧8例.胃底贲门2例,胃体大弯侧3例,胃体小弯侧4例,胃窦大弯侧3例m胃窦小弯侧5例.病理恶性25例,潜在恶性6例,良性7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7.4%,CD34阳性率71.1%,SMA阳性率18.4%,S-100阳性率21.1%,vimentin阳性率89.5%.结论 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2年至2009年1月间收治确诊的38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GST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发生于胃底大弯侧13 例, 胃底小弯侧8 例,胃底贲门2 例, 胃体大弯侧3例, 胃体小弯侧4 例, 胃窦大弯侧3 例, 胃窦小弯侧5 例。病理恶性25例, 潜在恶性6 例, 良性7 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7.4%,CD34阳性率71.1%,SMA阳性率18.4%,S-100阳性率21.1%,vimentin阳性率89.5%。结论 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GST)64层螺旋CT的表现,评价其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临床手术治疗的方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变位于胃底17例,胃体小弯侧3例、大弯侧4例、胃窦部1例;CT平扫多为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CT值19~35 Hu、平均27 Hu),5例病灶出现钙化,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CT值33~45 Hu、平均39 Hu),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CT值41~65 Hu、平均58 Hu)];其中良性17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3例,恶性者肿块相对较大,并向腔内外生长;16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例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5例行开腹胃楔形切除术。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影像特征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3例胃间质瘤患者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资料.结果 本组13例患者中,恶性11例,良性2例,胃体7例,胃底5例,胃窦1例.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一般能对胃间质瘤的定位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检测胃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后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CT诊断及鉴剐诊断。方法对本院近年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胃神经鞘瘤及10例胃间质瘤病例,CT资料完整,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特征,11例均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胃神经鞘瘤2例位于大弯侧,1例位于小弯侧。胃间质瘤4例位于胃小弯侧,6例位于胃大弯及胃窦部,7例向胃腔内生长,2例向胃外生长,1例胃腔内外生长。胃神经鞘瘤术前均误诊为间质瘤或其它疾病。结论CT能很准确地显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的关系,两者CT表现鉴别有一定困难,胃内巨大分叶样哑铃状软组织肿块是胃神经鞘瘤较特征性影像学改变,且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广红  李晓华  邹海军 《吉林医学》2010,31(29):5102-5103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胃间质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例胃间质瘤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资料。结果:本组19例患者中,胃体12例,胃底5例,胃窦2例;良性6例,恶性13例。结论:螺旋CT检查对于胃间质瘤定位佳,为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为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案及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张法红  田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39-124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手术预后情况。方法对3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上腹部隐痛不适者7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9例,胃窦3例;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免疫组化显示CD117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3例(76.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2~5年,恶性胃间质瘤5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广泛转移而死亡,3例在术后2年再次出现复发及肝转移,对于肝及胰腺转移者,手术效果较差。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34及CD117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免疫标记物;应高度重视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术后密切随访防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9.
胃间质瘤MDCT征象与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D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的MDCT多期扫描征象,并与临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27例间质瘤CT正确定位诊断26例,定性诊断21例,分级诊断16例,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26mm~220mm,胃外生长11例,胃腔内生长9例,腔内外生长7例,胃底9例,胃体12例,胃窦5例,食管下端及贲门1例,表面溃疡13例.中心坏死21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3例,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1例。病理结果: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9例。结论胃间质瘤MDCT表现有较明显的特征性,胃间质瘤可得到较为准确、全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濮阳油田总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确诊的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对其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胃神经鞘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肿瘤位置分别为:胃底2例、胃体大弯侧1例、胃体小弯侧5例;肿瘤生长方向为腔内外生长2例,腔外生长3例,腔内生长3例,且均为良性肿瘤。对患者进行胃大部切除术,随访3 a,治疗成功率为100.00%。结论:在胃神经鞘瘤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扫描可实现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15例中,8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底部,4例位于胃窦部;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15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6例,细胞增生活跃4例,恶性5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 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结果:12例胃神经鞘瘤中肿瘤位于胃窦5例,胃体7例,术前均诊断为胃间质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术前鉴别困难,目前尚无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但增强CT有助于两者的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3.
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6年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100%)病理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117的阳性率为96.3%(26/27),CD34的阳性率为88.9%(24/2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12例)、黑便(9例)、腹部肿块(6例)。病变部位在胃体(17例)、胃底(6例)、贲门(3例)、胃窦(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0例随访1个月-5.5年,复发转移2例,复发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例。结论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必要手段。外科手术是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适当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改善GST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成像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胃间质瘤CT资料,术前均行256层CT扫描及后处理成像。结果 (1)31例单发肿块,3例多发肿块。胃底部10例、胃体部20例,胃窦部4例。胃大弯侧20例,小弯侧5例,两侧均有9例。肿块不规则型20例,圆形及类圆形14例。肿块最大径为16~141mm。腔内型8例,腔外型20例,腔内外型6例。等、低密度肿块23例,混杂密度11例,钙化3例。低度恶性风险组7例,中度恶性风险组16例,高度恶性风险组11例。(2)增强特征:动脉期均匀明显强化8例,不均匀明显强化18例,轻度强化8例。延迟期实性病变均有延迟性强化。胃黏膜完整26例,黏膜溃疡8例。无胃周淋巴结肿大。肝脏、网膜转移8例。侵犯十二指肠3例。(3)冠状位易显示胃底、胃体部肿瘤、及肿瘤的上下边界。矢状位易显示胃底部肿瘤。CTVE显示腔内型腔内肿块,并顶端溃疡形成;而腔外型表现为丘状隆起、桥形皱裳。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结合应用有利于胃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好发部位为胃体部,其次为胃底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3.3%(19/30)。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3.3%)。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为30例(100%),S-100阳性为2例(6.7%),HHF35阳性为8例(26.7%),CD34阳性为27例(90.0%),CD117阳性为22例(73.3%)。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胃憩室的检出率及诊断率。方法: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时,采取站立及卧位的正位左、右前斜位,达到得以使憩室充盈显示。结果:24例中19例胃底憩室。发生于贲门附近的小弯侧后壁。5例胃窦憩室,发生大弯侧3例,小弯侧2例。结论:胃憩室以胃底憩室多见,胃窦憩室少发。胃底憩室易漏诊,其检查要点是必须采取卧位左右前斜位来充盈显示憩室。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收治的36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4例,死亡4例。结论: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强 《重庆医学》1994,23(1):59-59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X线检查可以显示其溃疡的大小,数目,部位和是否有并发症等。这对于确立诊断,选择治疗方法,随访治疗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胃溃疡X线诊断的病理基础胃溃疡大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多发者,常见于胃窦。溃疡常发生于胃体小弯与胃窦,而胃体前后壁,大弯和胃底较少见。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46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资料,总结良恶性胃间质瘤的CT表现以及与其他胃部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46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14例,胃体28例,胃窦4例。良性13例,交界性15例,恶性18例。螺旋CT扫描初诊检出肿瘤46例,检出率和定位准确率均达100%;诊断准确率80.4%(37/46),判断良恶性准确率为63.0%(29/46)。恶性间质瘤的主要征象为:肿瘤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直径>5cm,密度不均(坏死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侵犯胃周结构及出现转移灶,其中胃周侵犯及远处转移是恶性间质瘤的特异性征像。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胃间质瘤定位、定性、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淑姣  卢振霞 《吉林医学》2003,24(3):223-224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病变部位以胃窦胃体多见,病理以非何杰金病占93.5%,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如能早期诊断,术后加用放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