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急性颅内压增高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容积异常增加。临床上以急性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肌张力增高,抽搐为主要表现。如 相似文献
4.
良性颅内压增高又称假性脑瘤,诊断本病主要根据有颅内高压表现,脑脊液检查及脑血管、脑室造影及CT扫描均无阳性征象。本病在小儿时期较少见。本文总结分析我院32年期间收治的15岁以下小儿良性颅内压增高26例,并就其病因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本组26例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5岁以下3例;6~10岁12例;11~15岁11例。病因以头部外伤及感染(包括病毒与细菌)多见,占76.9%(20例),其次为内分泌障碍(7.7%),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贫血。病程最短者8天,半年以内者21例(80.8%),最长达3.5年。 相似文献
5.
6.
8.
9.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嗣廉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79,(1)
颅内压增高是儿科领域中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它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很重要的。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很多,包括颅内和颅外的多种疾病。上世纪末,有人注意到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因为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不断增加,先后使用了多种名称对本病予以叙述:耳源性脑积水、中毒性脑积水、高压性脑膜积水,没有脑肿瘤的颅内压增高,不明原因的脑肿胀,不明原因的视乳头水肿,假性脑 相似文献
10.
11.
13.
杨光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2)
<正> 颅脑外伤昏迷病人监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增高的颅内压降至正常。但某些必须的操作,如气管内插管吸痰,尽管病人处于昏迷和低二氧化碳状态,仍能导致颅内压明显增高。静脉应用利多卡因(1.5毫克/公斤体重),可以有效地抑制未用药物的清醒患者的呛咳反应,同时,还能防止已施行麻醉插管的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经常出现的颅内压增高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在进行诊查病因和具体治疗以前,必先处理可能存在的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如有剧烈头痛和反复呕吐,并颈强时,要警惕发生脑疝。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当疑有颅后窝肿物或导水管阻塞所致脑积水时,可做脑室外引流,以缓解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是经常伴发的病理改变,静点高渗性脱水剂,可暂时解除危象。应用高渗性脱水剂或脑室外引流后,要抓紧确诊和清除颅内占位性病变。一、降颅压的药物(一)高渗性脱水剂该剂能增加血浆的渗透压,具有脱水、利尿等作用,使脑组织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血液而由肾脏排出,以达到缩小脑体积 相似文献
15.
16.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是急诊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常直接造成脑功能的障碍或衰竭,如果未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常会导致死亡。因此,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患者和各级医师都有重要意义。何谓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呢?这 相似文献
17.
18.
19.
对外伤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护理中除了严密观察患者的四大生命体征外,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意识清者,安慰病人消除不安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预防咳嗽、打喷嚏、便秘等。以免诱发颅内压增高。 2 绝对卧床休息,时刻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意识状态,重患入睡时要定时呼唤姓名或轻摇其手臂,观察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0.
程仲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60,(2)
观察210例脑种瘤患者,共中157例带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对全部患者进行了临床的血液检查,测定血浆中钠、钾、氯之含量及由尿排出的游离的皮质激素类和17一氧类固醇的含量。指出颅内压未超过6星期者,伴有白血球增多,嗜伊红细胞减少及淋巴球减少,Na和氯潴留,由尿排出游离的皮质激素类和1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