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年慢性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夏秦  张十红  郑凯 《中国康复》2004,19(2):87-89
目的 :探讨单纯抗抑郁药物与心理及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慢性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躯体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 :10 2例确诊为抑郁症的老年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分为药物组 4 6例 ,综合组 5 6例 ,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 ,综合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 2及 8周时 ,2组患者均进行Zung量表和QLI评分表评分。结果 :治疗 2周时 2组Zung量表总分均有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QLI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 8周时 2组Zung量表总分明显下降 ,QLI评分开始上升 ,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 ,2组组间比较 ,综合组更优于药物组 (P <0 .0 5 )。患者躯体症状明显改善 ,无并发症出现 ,绝大多数患者对原发病的预后呈现乐观的心态。结论 :早期识别老年抑郁症 ,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抗抑郁综合治疗对促进原发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癌症患者抑郁症的诊断和盐酸舍曲林对其治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Ha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对 196例癌症患者进行测查 ,将 92例确诊为抑郁症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盐酸舍曲林 (左洛复 ) 5 0mg/d顿服 ,连续治疗 4周后 ,再进行上述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 (KPS)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5 7% )高于对照组 (5 6 .4 1% ) ,两组比较有差异 (P <0 .0 1) ;治疗组治疗后SDS、HAMD、K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 (P <0 .0 1)。结论 癌症患者存在抑郁症比例较高 ,用抗抑郁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与贝克抑郁量表对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收治的89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抑郁症将患者分为合并抑郁症组(62例)及不合并抑郁症组(2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与贝克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差异;分析量表评分间相关性;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计算两种量表对抑郁症状筛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H-Y分级Ⅰ~Ⅱ级患者WHO-5评分高于评级为Ⅲ~Ⅳ级的患者,贝克抑郁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评级为Ⅲ~Ⅳ级的患者(P 0. 05); Pearson分析示,WHO-5评分及贝克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 425,P 0. 05); PD合并抑郁症组患者WHO-5评分显著低于不合并抑郁症组(P 0. 05);贝克抑郁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合并抑郁症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 05);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标准,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诊断PD患者抑郁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 10%、92. 59%、88. 76%、96. 42%、75. 76%;贝克抑郁量表诊断效能分别为98. 39%、96. 29%、97. 75%、98. 38%、96. 29%;贝克抑郁量表诊断灵敏度高于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贝克抑郁量表在PD患者抑郁症方面的诊断价值优于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  相似文献   

4.
抗抑郁治疗对老年心绞痛并发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老年心绞痛并发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首先对单纯心绞痛、糖尿病、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Zung自评抑郁量表评分,筛选出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分析抑郁的患病率.然后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结果: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组不论是轻度抑郁还是重度抑郁,其患病率明显的高于单病种;抗抑郁治疗后不仅抑郁评分改善,而且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明显的好转,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明显的减少.结论:对于躯体疾病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及时给予抗抑郁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抑郁障碍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 182例高血压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 ,为高血压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DSM Ⅳ为标准诊断抑郁障碍 ,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将伴抑郁障碍的高血压分为两组 :对照组 (常规内科治疗 )及治疗组 (常规内科治疗 +多虑平 ) ,随访 12周 ,以高血压症状计分及Zung积分减少 5 0 %或以上为治疗有效。 结果  182例高血压中3 4例诊断为抑郁障碍 ,其发生率为 18.68% ;治疗组的有效数为 12 / 16例 ,其高血压症状分和Zung积分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治疗组的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伴随的抑郁障碍发生率高 ,抗抑郁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抑郁和高血压症状 ,同时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6.
背景: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躯体疾病对患者的脑功能产生影响,引起脑功能紊乱,并通过心理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精神症状。老年人在慢性躯体疾病的基础上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从而可使其病死率增加。目的:探讨单纯抗抑郁药物与心理及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慢性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躯体疾病康复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病科。对象:于2000-03/2003-01选择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病科患者10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不能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心脏、消化道症状、慢性疼痛或全身症状;Zung量表评分>40分,平均(48.83±4.15)分。随机分为药物组(n=46)与综合组(n=56)。两组患者均有≥2种躯体症状,其中≥3种占81.0%。方法:根据两组患者不同原发病,遵循内科疾病治疗常规,予以正规治疗,同时予口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剂氟西汀,20mg/d,根据病情可于2周后酌情加量至40mg/d。综合组患者在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同时立即实施有效的心理指导,包括①明确患者抑郁和恐惧的焦点所在,予以安慰和心理援助,减低焦虑情绪。②提供有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客观告知其病情及预后,鼓励学习有关康复技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③尽量满足患者需求,鼓励家庭和社会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和生活支持,协助患者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减少患者的隔绝感和孤独感,增加安全感。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及8周时采用Zung量表和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评分,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包括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及前景等5个方面,最高10分,最低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2,8周时,两组患者Zung量表和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2周时,药物组和综合组Zung量表总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1.12±2.60),(48.83±4.15),t=10.67,P<0.05];[(40.88±3.43),(49.03±4.21),t=11.24,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8周时两组Zung量表总分下降明显[(36.11±2.87),(30.71±3.6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两组组间比较,综合组更优于药物组(P<0.05)。②治疗2周时,药物组和综合组治疗前后及组间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5.47±1.33),(5.32±1.04)];[(5.55±1.18),(5.27±1.35)]。治疗8周时药物组和综合组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评分开始上升[(7.21±0.13),(8.83±0.3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积极有效的抗抑郁综合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躯体症状,无并发症出现,绝大多数患者对原发病的预后呈现乐观的心态。早期识别老年抑郁症,对促进原发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方法将 4 0例符合CCMD 2 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米氮平治疗组 ) 2 0例 ,对照组 (阿米替林治疗组 ) 2 0例 ,采用HAMD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 1、2、4、6w末评定药物疗效 ,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米氮平治疗抑郁症有率为 90 % ,与阿米替林 (95 % )相当 (P >0 .0 5 )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为体重增加 (2 0 % )、嗜睡 (10 % )、头痛 (10 % )、下肢水肿 (0 .5 % ) ,对照组为口干 (6 0 % )、便秘 (35 % )、视物模糊 (30 % )、心动过速(2 0 % )、心电图改变 (0 .5 % )。米氮平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阿米替林组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米氮平与阿米替林的抗抑郁疗效相当 ,而不良反应米氮平比阿米替林少。提示 ,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老年心绞痛并发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首先对单纯心绞痛、糖尿病、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Zung自评抑郁量表评分,筛选出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分析抑郁的患病率。然后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结果: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组不论是轻度抑郁还是重度抑郁,其患病率明显的高于单病种;抗抑郁治疗后不仅抑郁评分改善,而且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明显的好转,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明显的减少。结论:对于躯体疾病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及时给予抗抑郁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院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抑郁症,为心理治疗FD提供依据。方法:以DSM-Ⅳ为标准诊断抑郁症,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将伴抑郁的FD分为3组:对照(常规内科治疗)、氟西汀、多虑平组,随访12周,以FD症状计分及Zung积分减少50%或以上为治疗有效。结果:1.158例FD中43例诊断为抑郁症,其发生率为27.22%,2.氟西汀和多虑平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8.5%(11/14)和72.33%(8/11),其FD症状分和Zung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FD伴随的抑郁症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抑郁和消化不良症状,治疗首选SSRIs。  相似文献   

10.
认知行为疗法对社区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了解在给予社区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顺德新桂社区82例抑郁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在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社区认知行为治疗,与北区社区只应用药物治疗的82例抑郁症患者(治疗组)作对照;2周后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测定。结果实验组抑郁症状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组。结论单纯药物治疗仅能减轻抑郁症状,采取药物与认知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可纠正抑郁症患者失调性认知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102例,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均服用洛汀新降压治疗;干预组加服罗拉西泮并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并发有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抗抑郁治疗可以缓解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降压效果,改善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合并便秘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合并便秘的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45例合并便秘的老年心脏病息者(便秘组)及34例非便秘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评。结果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标准总分均高于常模(P〈0.05),且便秘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标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标准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便秘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标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便秘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且与对照组相比抑郁情绪明显,护理人员应重视合并便秘的老年心脏病息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供针对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脑外伤后抑郁患者68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与常规组各34例。2组均接受常规营养脑血管和抗抑郁药物治疗;高压氧组同时增加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高压氧组汉密尔抑郁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分及听觉0ddball刺激序列P3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压氧可改善脑外伤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其情感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情况,探讨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77例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病人,在积极合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结果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为40.05%。其中焦虑症状21.22%,抑郁症状6.37%,焦虑伴抑郁症状12.46%;药物治疗总有效率92.72%。结论心血管疾病病人常并发焦虑抑郁症状,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对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有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抑郁焦虑对心血管症状和心脏室性期前收缩的影响。方法:选门诊行Holter检查的患者500例,测心理量表,据是否伴心悸等心血管症状分为心悸组和非心悸组。选心悸室性期前收缩伴焦虑抑郁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观察其对心悸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影响。结果:(1)心悸组与非心悸组室性期前收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悸组心理量表分值高于非心悸组(P〈0.01)。(2)治疗组抗焦虑抑郁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减少(P〈0.05),心理量表分值降低(P〈0.01)。结论:(1)心悸与室性期前收缩无相关性,与抑郁焦虑状态相关;(2)抗焦虑抑郁药物改善抑郁焦虑状态同时可减少室性期前收缩,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卵巢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化疗期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干预组患者除接受常规化疗及护理外,并予以为期8 w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化疗及护理.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协作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定.结果 心理干预结束时,干预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情感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09、3.29、2.86,P<0.01);而SAS及SDS评分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69、7.40,P<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卵巢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癌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6名老年癌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将患者家属的SAS和SDS评分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进行t检验.结果 老年癌症患者家属焦虑发生率为52.63%,抑郁发生率为46.05%,老年癌症患者家属SAS和SDS标准分均值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家属性别、医疗费支付方式、疼痛程度、病情的不同,其SAS和SDS标准分均值均有显著不同.结论 老年癌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还要重视癌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减轻或消除家属的心理障碍,有利于减少患者家属焦虑与抑郁状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AIM: To study efficacy and tolerance of pirasido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omatic diseases and depress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study was made in 30 patients over 55 years of age with a mild or moderate depressive episode. The efficacy of a 6 week treatment with pirasidol was assessed by somatic examination, 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 (17 points), General Clinical Impression Scale, 5-score subjective state scale. RESULTS: Pirasidol treatment led to a 36% decrease in intake of drugs. The patients took much lower doses of non-narcotic analgetics, nitroglycerine, tranquilizers, enzymatic medicines. The highest efficacy was seen in patients with exacerbation of somatic diseases which reduced faster in addition of pirasidol to somatotropic therapy. Pirasidol is well tolerated, no interaction with other drugs was found. CONCLUSION: The antidepressant pirasidol showed efficacy against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omatic pathology. It can be recommended as a drug of choice for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omatic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伴随焦虑抑郁情绪患者102例,随机双盲平均分组,对照组51例予以常规不稳定性心绞痛药物及心理健康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抗焦虑药物联合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包括抗焦虑、抑郁药物舒乐安定20mg和百忧解15mg给予治疗,行为干预措施、放松体能训练、心理疏通辅导及生物反馈等。连续服药6周及干预半年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相关功能性药物及综合护理干预后,治疗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显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心肌缺血改善效果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可引发心绞痛不稳定性负面躯体化行为障碍,抗焦虑药物及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缓解该症有良好的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