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岩松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5):72-75,79
目的 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肾损伤对其短期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6例患者的随访信息和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并发急性肾损伤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肾...  相似文献   

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病因所导致的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是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疾病等。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病死率极高,本研究主要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夹闭术后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09~2020-06在黄河中心医院完成aSAH夹闭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采用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AIS-SR)评估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程度,并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统计基线资料,分析aSAH患者夹闭术后的心理社会适应度低的影响因素。结果:乐观水平低下、一般效能低下及前交通动脉瘤的aSAH患者夹闭术后PAIS-SR评分均高于乐观水平良好、一般自我效能良好及动脉瘤在颈内动脉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乐观水平低下、一般自我效能低下及动脉瘤在前交通动脉瘤是导致aSAH患者夹闭术后心理社会适应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SAH患者夹闭术后心理社会适应低的危险因素为乐观水平低下、动脉瘤在前交通动脉瘤、自我效能低下,临床可据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早期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均行颅脑CTA检查,检出动脉瘤52枚。全部病例均选择早期手术治疗,在麻醉后首先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再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术后22例恢复良好,12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4例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死亡2例。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早期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张蕾 《首都医药》2009,(4):34-35
目的了解运用介入技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及术前、术中、术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方法调查1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栓塞术的效果。结果9例患者通过专职护理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并发症,表明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取得了明显效果。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实施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疝的诊断措施,及探讨其采取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0年 1月 ~2012年 12月所收治 3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术中未出现死亡,存在 17例患者于术后恢复较为良好,术后 8例患者为神经功能轻度性障碍,3例患者为重度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为植物生存患者1例,发生死亡2例.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应及早给予诊断,诊断方法选择 CTA为宜,且应采取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也有较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汪峰  孙晓川 《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499-150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尽管目前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其死亡率仍高。据文献报道,12%的aSAH患者未达医院已死亡,能存活入院的aSAH患者中40%于入院后30 d内死亡,全球每年大约有1 000万患者因此病而伤残或死亡,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aSAH最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术前Hunt-Hess分级Ⅱ-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9例,经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显微外科手术后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35例,显微外科手术后常规治疗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和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测定2组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结果 6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完全夹闭动脉瘤,术后3天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6个月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Barthel指数均依次升高;术后3周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夹闭动脉瘤祛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而且通过动员自体干细胞参与受损脑组织的功能修复,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吕霞  周小燕  焦黛妍 《河北医药》2022,(8):1194-119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病情和预后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aSAH患者128例,按照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分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效果。方法 aSAH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术。观察两组DCVS和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及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可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降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占脑卒中的5%,而其中7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其中高分级颅内动脉瘤占20%~30%。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至20%,死亡患者中超过90%为入院时的高分级动脉瘤患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36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患者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致残、致死率很高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aSAH病死率约为8%67%,约12%在就医前死亡,存活者中8%67%,约12%在就医前死亡,存活者中8%20%长期生活不能自理(改良Rankin评分评估),20%在aSAH 1年后仍遗留认知功能障碍。aSAH发病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动脉瘤再出血(特别是早期再出血)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近年来aSAH的发病率似有增加的趋势,可能主要与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技术进步使检出率提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66例,分为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绝对卧床、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泵注,观察脑血管痉挛率和病死率。结果:166例均行动脉瘤栓塞术,术后2周内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具有显著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能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正>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危险性疾病[1]。据调查显示[2],约有30%的患者会在出血后1~2周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疾病,DCI不仅会降低患者预后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健康。临床上对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优手术方式存在争议,探究影响患者DCI发生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神经外科领域一种致死、致残率都极高的急危重症。目前人们对其病因,即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已取得长足进步,再出血发生率大大降低,但仍有很大一部分aSAH患者预后较差。其中,引起早期脑损伤的神经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有研究报道了与aSAH预后有关的炎性指标,并在临床得以应用,本文就这些指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CT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方法对我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108例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并由我医院两名资深放射科和神经科医师分析检查结果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观察图像质量等,并对CTA检查呈阴性和具有不明确性诊断患者再次进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在108例已确诊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经过CTA结合出血CT图像确诊,共计99例被确诊为动脉瘤,动脉瘤共计104个,其形状、规格均在后期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得到测定;余下9例患者中,6例患者普通CT表现为中脑周围出血(主要表现在脚尖池和桥脑腹侧少量出血),CTA提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DSA未检出动脉瘤,3例患者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图像均存在定位的责任出血灶,CTA及DSA均未检出动脉瘤。运用CTA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原因为动脉瘤的占91.70%,其他原因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30%。结论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A检查分析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动脉瘤,其他原因还包括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原因不明等。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CTA及3D-DSA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双源CTA和DSA影像学资料,将其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以及动脉瘤特征和载瘤血管的显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56个.双源CT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4%;DS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9%.直径在3.1~5mm和5.1~10mm之间的动脉瘤的检出上,3D-CTA和3D-DSA相等.结论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破裂后直接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导致颅压快速升高、意识丧失导致、呼吸困难、脑心综合征,造成患者严重残疾或死亡,因此掌握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评分系统不仅对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治措施十分重要。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评分系统有Hunt-Hess分级系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系统,Fisher评分系统、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S)系统等;随着神经外科学者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认识的加深和诊疗方式的进步,目前分级系统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神经科医生迫切需要新的评分系统指导临床工作开展,因此近年来不断有新式评分系统出现,如SAFIRE分级量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水肿评分(SEBES)、临床和放射因素相结合的评分EDCI评分等,但这些新式评分系统暂未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仍需要更多随机、多中心实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CVS即"颅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动脉瘤颈夹闭术和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应用于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收治高分级aSAH患者60例,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的30例设为A组,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的30例设为B组,比较2组预后良好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预后良好率为66. 67%,高于A组的40. 00%(P <0. 05);治疗后,2组GO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GOS评分低于A组(P均<0. 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 67%,低于A组的26. 67%(P <0. 05)。结论与动脉瘤颈夹闭术相比,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