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目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概率及探讨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方法用BacT/ALERT3D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h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1837份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4袋(0.22%),复筛确认阳性的1袋(0.054%),经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结论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模式是安全的,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单采血小板的报废原因,探讨减少报废的措施和方法,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 对东莞市中心血站2010至2012年单采血小板报废作统计分析.结果 2010至2012年东莞市中心血站共采集单采血小板9542治疗量,报废50治疗量,平均报废率为0.52%.报废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菌污染、ALT偏高、检测阳性、过期、破损、凝块、脂肪血.结论 单采血小板报废的首要原因是细菌污染;过期、破损和脂肪血是可有效控制的关键.完善血站的管理,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建立一支固定的低危的无偿献血者队伍,能有效减少单采血小板的报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导管细菌污染情况。方法101例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患者,在镇痛结束拔管时采集残留药液、加药口擦拭液、插管周围皮肤擦拭液、导管(皮下部分和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101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穿刺部位皮肤16例(15.8%),导管皮下部分8例(7.92%),导管尖端9例(8.91%)。常见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导管尖端部位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导管皮下部分细菌培养阳性率呈直线相关(r=0.472,P〈0.05)。结论细菌沿硬膜外导管移位是硬膜外导管细菌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商丘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000例献血资料,分为两组,应用MCS3P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00例为A组,以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00例为B组,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两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献血者血管条件和红细胞比容来选择合适的血细胞分离机,可以有效的降低单采血小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张钢  左正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160-161
目的:通过对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适当的措施与对策,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充分保护血液资源。方法:对长沙血液中心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长沙血液中心2007年1月~2009年12月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5.44%,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偏高、血小板过期、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论:单采血小板主要报废原因是ALT偏高、血小板过期,建议加强献血者招募时的宣传教育,开展ALT初筛检测,加强与临床沟通,做好血小板采集计划,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来自无偿和互助献血单采血小板血液安全性,为完善单采血小板招募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3月共采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157 692份,使用两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盒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速率法),同时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核酸检测(NAT),比较无偿和互助单采血小板筛查总体不合格率及各筛查项目的不合格情况,并对单试剂阳性献血者进行追踪回访,比较不同来源献血者解锁率。结果 2014年1月~2018年3月共检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157 692份,共检出1495份不合格样本,总体不合格率为0.95%,广州市无偿和互助单采血小板血液筛查不合格率均呈下降趋势,互助单采血小板总体和各年不合格率均高于无偿献血(P 0.05),互助献血者单采血小板血液筛查项目:HBsAg、抗-HCV、抗-HIV(单试剂阳性)、抗-TP、ALT、单项NAT的阳性率均高于无偿献血者。对404位单试剂阳性单采献血者进行追踪回访,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解锁率为82.37%;互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解锁率为70.65%(χ2=6.03,P 0.05)。结论单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血液安全风险较无偿献血高,不适宜作为今后单采血小板的招募发展方向,采供血机构应坚持从固定无偿献血者中招募,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做好单试剂阳性献血者复检和归队工作,扩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7.
孙昂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42-2143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和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输血反应发生率同游离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对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223例,采用Trinder法检测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结果:223例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自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游离血红蛋白含量高低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单采血小板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易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对比两种不同机型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添加 PAS-ⅢM 液后,检测体外与血小板活性有关的指标的差异。方法将两种机型采集到的各6袋单采血小板,分离出血浆后加入 PAS-ⅢM 液,制备成PAS-ⅢM 含量为70%的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实验的第1、5、7、9、13、14天对三组单采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MPV、PH值、HSR、PCO2、PO2、葡萄糖的含量。结果比较添加 PAS-ⅢM 液单采血小板和未添加 PAS-ⅢM 液的单采血小板(对照组),在实验的第5、7、9、13、14天,MPV、PCO2、PO2、葡萄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实验的第13、14天血小板计数、PH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两种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制备成含量为70%的 PAS-ⅢM 液的单采血小板后,在实验第1~5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从第7天开始,两种机型采集的添加 PAS-ⅢM 液的单采血小板的一些指标开始分化:HSR 值和 PO2值在第7、9、13、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CO2值在第9、13、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葡萄糖含量在第7、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PV 在第1、5、7、9、13、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BCT 机型采集的添加 PAS-ⅢM 液单采血小板与对照组在实验的第1~14天,HSR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CS +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与 BCT 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相比,更适合添加 PAS-ⅢM 液,以延长单采血小板的保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350例分为既往无输血史(A组,110例)和有输血史(B组,240例)两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9例,61例行给予配合性血小板输注(C组),38例行随机血小板输注(D组);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CI),CCI>4.5×109/L判为输注有效。结果 B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50%,高于A组的8.18%( P<0.05 ),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C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D组(83.61% vs .26.32%)(P<0.05)。结论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实施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足4周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值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74例在本单位单采血小板16次以上献血者采前PLT、HCT、Hb进行分析。结果主体内效应检验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Hb值末次与第8次、第1次比较略有下降(P〈0.05),其余各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多次间隔〉2周、〈4周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规定项目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烧伤创面分泌物的细菌检出率及耐药性。方法烧伤患者112例创面采集标本212份,用普通细菌培养方法,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做细菌药敏和细菌耐药试验。结果 212份标本中细菌生长阳性138份(65.09%),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7.54%)和铜绿假单胞菌(24.64%)为主,且耐药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噻肟敏感性最高(54.4%),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70.2%)。结论应及早进行创面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细菌感染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无菌方法取前列腺液,对261例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阳性菌占56.7%,其中主要是溶血性葡萄球菌(占41.9%);革兰阴性菌占43.3%,其中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占42.5%)。结论:对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状况并分析其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CAP成人患者86例,儿童患者375例。取患者急性期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应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应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痰中军团菌属特异性16SrRNA基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血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型、B型,副流感病毒1、3型等6种病毒抗体。结果86例成人CAP患者,病原体检出率为64.0%,其中17例(19.8%)检出肺炎支原体,16例(18.6%)检出军团菌,2例(2.3%)检出肺炎衣原体,14例(16.3%)分离出肺炎链球菌,4例(4.6%)为肺炎克雷伯菌,2例(2.3%)流感嗜血杆菌,19例(22.1%)患者存在混合感染,混合感染者中10例为肺炎支原体混合其他病原体。375例患儿中,痰培养360例,其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48例(41.1%);在同时进行痰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的350例患儿中,254例(72.6%)检测到病原体,其中细菌感染138例(39.4%),病毒感染133例(38.0%),肺炎支原体感染77例(22.0%),肺炎衣原体感染8例(2.3%),军团菌感染7例(2.03%),混合感染112例(32.0%)。成人患者,≤25岁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25岁组,无基础疾病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有基础疾病组,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其他季节;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1~7岁为主。结论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LABC)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中、重度COPD患者分为持续吸烟的吸烟组、成功戒烟的戒烟组和不吸烟的对照组,在其稳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下呼吸道诱导痰细菌学检查,比较三组患者2年后LABC变化情况、FEV1值变化情况和年平均急性加重次数.结果 吸烟组及戒烟组在戒烟前的LABC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戒烟组在戒烟后LABC发生率较戒烟前显著降低(P<0.05),也比吸烟组同期监测的LABC发生率增高(P<0.05),两组患者的下呼吸道定植菌均主要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照组及戒烟组在戒烟后下呼吸道定植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比例较吸烟组显著下降(P<0.05),吸烟组在2年后肺功能FEV1下降差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吸烟组每年因急性加重住院天数增多(P<0.05).结论 长期吸烟可导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LABC发生率增高,是影响COPD的病程的重要因素.戒烟在COPD治疗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铭盛  何伟  章洪湖  贝涛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60-161,166
目的探讨手外伤患者细菌感染情况及药敏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开放性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4次进行采样,采样结束后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70例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17例(24.29%),其中,检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13例(76.47%),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70.59%);17例感染患者中,环丙沙星敏感率为94.12%(16/17),头孢噻肟敏感率为88.24%(15/17),复方磺胺甲恶唑敏感率为76.47%(13/17),庆大霉素敏感率为58.82%(10/17),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为47.06%(8/17),红霉素敏感率为41.18%(7/17)。结论临床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有重要意义,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是检测患者耐药情况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董建红  菅敏  杨宗军  张健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17-2918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炎(BV)快速检测在临床的应用.方法:收集576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采用唾液酸酶法与传统Amsel法检测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BV的诊断中,唾液酸酶法阳性率为15.7%,传统Amsel法阳性率为14.1%,经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线索细胞阳性合并真菌、滴虫的感染率(19.7%,14.8%)均高于线索细胞阴性合并真菌、滴虫的感染率(11.0%,4.0%),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唾液酸酶法检测BV具有快速、操作简单、结果稳定等优点,在临床上可作为诊断BV常规筛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联合检测在儿科各种细菌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2例细菌性感染息儿和75例无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CRP和白细胞(WBC)联合检测。结粜感染组CRP、WBC阳性率较无感染性疾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RP阳性率较WBC阳性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和WBC的联合检测对儿科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监察治疗效果,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判断预后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秀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895-2896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法检测6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儿PCT,同时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结果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1).细菌感染组中PCT阳性率与C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于WBC阳性率(P<0.05);非细菌感染组中PCT阳性率明显低于CRP和WBC阳性率(均P<0.01).结论 在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疾病中,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优于WBC及CRP等传统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老年人坠积性肺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坠积性肺炎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及局部注药,经防污染毛刷取样或收集灌洗液行细菌培养;对照组常规治疗,常规取痰行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两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观察指标:治疗效果、死亡率、细菌培养结果、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死亡率为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死亡率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8%,对照组为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82.0%,对照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86.4%;治疗后,治疗组细菌培养阴转率为86.4%,对照组为45.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8.42±4.77)天,对照组为(23.06±6.0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老年人坠积性肺炎效果良好,可降低死亡率,提高致病菌检出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