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0月,因创伤性大失血导致的需输注悬浮红细胞大于10U(2000ml)的患者60例,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设为对照组,既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设为实验组,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均测定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实验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2.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46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各类24h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患者87例,临床检测记录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数值均较输血前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延长,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输血前后24h检测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降低,临床大输血患者应密切观察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危重患者可使用血栓弹力图动态记录患者凝血情况,必要时补充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血,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大量输血患者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及时输注血浆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80例大量输血患者,收治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检测凝血四项,对照组仅输入悬浮红细胞,观察组输入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 指标低于对照组,而 FIB 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输注血浆在大量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大出血症状,缓解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52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均实施大量输血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不同的输血方案。A组:每1U悬浮红细胞匹配100 mL血浆,比例1∶1;B组:悬浮红细胞∶血浆=1.5∶1;C组:悬浮红细胞∶血浆=2∶1。所有患者均输注>8U的红细胞。观察并比较三组输血前、输血24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患者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Plt)]。结果:经大量输血治疗(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TT、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同时应用不同输血方案后,A组、B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防治凝血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生产后出现产后大出血的患者180例,患者的产前凝血功能、血常规比较无差异,将1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按照输入新鲜冰冻血浆(FFP)和红细胞(RBC)的比例分为低血浆组(FFP:RBC=1:2.5)、中血浆组(FFP:RBC=1:1)和高血浆组(FFP:RBC=1.5:1),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输血后24h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三组患者的悬浮RBC和冷沉淀输入量无明显差异;大量输血24 h后,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bg)含量降低,中血浆组和高血浆组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均降低,中血浆组优于低血浆组和高血浆组;三组患者在24 h内输注的RBC和冷沉淀的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时,血浆(FFP)和红细胞(RBC)的比例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以1:1的比例输注,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还能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曾惠琼  曾德理 《广西医学》2010,32(11):1385-138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机采血小板,观察患者输注前后Hb、HCT、PLT、TT、APTT、PT、FIB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4例患者输注后2~4hPT、APTT、TT明显缩短,FIB、PLT、Hb、HCT明显升高,各项凝血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有效13例,死亡1例。结论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及时补充足量的血液成分,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制订并调整输血方案,指导临床输血,可纠正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冷沉淀输注在大量失血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失血量超过3 000 ml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输注晶体液、血浆、悬浮红细胞;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输冷沉淀,并在24 h内检测凝血四项,比较分析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改善情况及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结果观察组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IB较输注前增加,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早期输注冷沉淀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并能较好的降低其他血制品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11.
温俊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87-1588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2,观察组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上升,且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PT、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110-112+119
目的探究大量输入悬浮红细胞与经血液回收机处理悬浮红细胞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在临床中需要进行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的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研究组,将对需要输血的患者使用经血液回收机处理过的悬浮红细胞输入;另一组为对照组,将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大量输入悬浮红细胞。对比两组输入方式对患者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FIB以及TT等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菌血症、细菌感染及破裂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手术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需要进行大量输血并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采取使用经血液回收机处理悬浮红细胞输入的方式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较好于大量输入悬浮红细胞的方法,应用也较为广泛,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方案,值得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输血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144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且未进行输血者;观察Ⅰ组患者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且输悬浮红细胞者;观察Ⅱ组患者在观察Ⅰ组基础上输入血浆。比较治疗后48 h,3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将96例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患者,按照输入悬浮红细胞的量1U、2U及3U不同分为输血一组、输血二组和输血三组,每组各32例。分析给予患者输悬浮红细胞量与再出血量的关系。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Ⅰ组患者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和观察Ⅱ组(均P<0.05)。输血三组患者的再出血量均高于输血一组和输血二组(P<0.05),且输入悬浮红细胞量与再出血量存在正相关(r=0.42,P<0.05)。结论:在给予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时,单纯补充悬浮红细胞引起继续出血的几率很高,且输悬浮红细胞的量越多,继续出血量越多;而同时输血浆可以给予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可使继续出血几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1例。A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B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C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输血后,A组APTT、PT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10、TNF-α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且B组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和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且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6例严重创伤急性大出血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18U,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平均延长3.63倍,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延长2.55倍;血小板计数平均44.4×109/L,其中6例<20×109/L,2例>50×109/L,纤维蛋白原平均1.15g/L,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4例出血得到满意控制。结论: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有关。输血过程密切观察,加强输血护理对早期诊断凝血功能障碍,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和病情的有效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02-10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输血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研究组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检测,对两组应用不同方法检测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两组血制品的输注量,分析血栓弹力图对输血管理的影响。结果研究组需输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应用血栓弹力图后,检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测过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准确地判断出产妇需要输注的血液制品及输注量,及时治疗的同时降低了血液制品的消耗,减轻了经济压力,从而提高了患者临床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白晓  李军民  张红  张芙蓉 《重庆医学》2013,42(17):2011-201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5例输血量在8u以下(不含8u)患者(A组),42例输血量在8~16u以下患者(B组)分别进行输血前和输血后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较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输血后24h与72h相比凝血功能也有明显变化(P<0.05)。与A组输血后24h比较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在8u以上时,可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以纠正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冷沉淀在治疗大量失血患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大量失血患者,对按血液中心制订的输血方案进行治疗,并在输血治疗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的患者15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查与观察组病案相似、输血治疗中未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的患者15例设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经过输血后创面渗血明显减少,但有3例死亡.观察组经输注冷沉淀后,有13例患者创面渗血明显减少,无死亡病例;观察组15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后12~24h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其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对大量失血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发的凝血异常,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抢救大量输血患者,按照输注顺序和成分血比例合理搭配成分血制品进行输注,有效地达到恢复血容量、止血、纠正贫血的急诊抢救目的.方法:通过对59例大量输血患者的输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合理搭配成分血制品抢救大量输血患者的成功经验.结果:大量输血患者中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57例抢救成功.结论:在抢救大量出血患者时,应按照晶体液、胶体液、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输注顺序,合理搭配成份血制品比例,足量输注,有效的达到补充血容量、止血、纠正贫血的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