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
3.
5.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小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属中医学“骨痹”、“脊强”范畴。本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多见于青少年。有医家认为本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B位点(HIA—B27)密切有关,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该病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变,缺乏特异性,极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重者可遗留终身残疾,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治疗用药等方面探讨阴虚湿热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响,同时分析脾、肾两脏在疾病发生和演化中的重要作用。强直性脊柱炎以肾阴亏虚为本,湿热贯穿疾病始终,故肾阴亏虚、脾病湿盛为其病机,采用滋阴通络、健脾清热祛湿法,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炎和脊柱强直为主要特点的风湿性疾病,属自身免疫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和肠道或泌尿生殖道细菌感染有关。中医将之归于“痹证”、“历节”、“大偻”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从肾虚血瘀论治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依据本病病变广泛、慢性进展、病程长的特点,采用补肾活血蠲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AS的病位、病理及病因、病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部位主要是腰骶部和脊背部,以腰骶部疼…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直性脊柱炎以骶髂关节和脊柱病变为主,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确诊的36例患者,辨证分为风寒湿痹、肾督亏虚、肝肾不足三型证治,结合辨病加服雷公藤片,并配合理疗,取得总有效率97.2%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2007 - 02-2011 - 12,笔者采用辨证施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7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也称类风湿性脊柱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病变部位主要在脊柱,整个脊柱可因受累而强直、畸形,也可累及四肢,属中医痹证、腰痛范畴。临床在扶正祛邪、疏筋活络等传统治疗的同时,正确的护理也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分期辨证施护配合情志护理,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护理强直性脊柱炎,现介绍如下。1护理方法1.1分期辨证施护1.1.1隐匿期证见:腰骶部酸痛,僵硬不适,或下肢关节肿痛,痛呈游走,晨起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护理要点:指导饮食起居,趋利避害。保证病房保暖、向阳。嘱适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宜食温热制品,汤中可…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检验及对证候客观化的意义。方法:分DPN属血瘀证者(组),DPN非血瘀证者(组),无并发症、非血瘀证的糖尿病患者(组),正常组(组)4组进行观察。对、、组进行糖尿病其他血管并发症、中医症状、舌象、脉象观察,各组均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动力学、甲襞微循环、血脂及眼底镜检查,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DPN血瘀证者多合并其他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以麻木(86.1%),舌质暗(100%)、淡(80.6%)最多见,血液动力学、甲襞微循环、血脂指标及眼底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DPN血瘀证与血液动力学、甲襞微循环、血脂异常及眼底改变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13.
单凭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率增高来诊断血瘀证是不可靠的,阳性符合率达93.33%,但假阳性率高达87.27%。这二项指标的变化,病与病间的差别远大于证与证之间的差别。提示在进行证的研究时,要将证的特异性从病的背景中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4.
针罐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寻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疗法.方法:将针罐组(32例)采用针刺和拔罐结合治疗,针刺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进行观察治疗40天.结果:针罐组临床缓解率62.5%,针刺组临床缓解率33.3%,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针罐组总有效率93.8%,优于针刺组的83.3%(P<0.01).随访1年后复发率分别为3.3%与24.0%(P<0.01).结论:针罐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针刺组,且疗程短,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根据血瘀证病因病机制作如外伤致瘀、热毒因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脾虚)血瘀、自然衰老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和根据血瘀证研究中发现的病理生理异常制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按照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比较的原则,设立平行对照组,观察红细胞变性,外周微循环对西医“病”与中医“证”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此二者对“病”的诊断无特异性,对“证”的诊断有特异性,推测在疾病状态下,此二者反映的是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而“证”正是这种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或表达。 相似文献
17.
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辨证微观指标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临床观察表明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两证在面、舌、甲、脉诊上各有一定的证候特征。面部血流图、舌甲微循环、脉图及心血管功能检测结果,两组病人除具有C/HS、h4/h1、RT增高,微循环红细胞聚集、瘀阻,流速减慢等“血瘀”共性之外,气滞血瘀病人出现HD、α/[α+β]、h3/h1、w/t等明显升高,AC降低,微血管襻痉挛,絮状血流等血液周围血管异常的现象,提示正常心输出量、高外周阻力是气滞血瘀证的病生特征;而气虚血瘀患者多有HS、HS/α[t4—t1]/t、t1/t及反映心脏功能的4项指标(SV、CO、SI、CI)都明显低下,微血管襻短小、模糊、充盈度差等心功能减退,血液灌注不良的现象,提示低心泵、低心输出量是气虚血瘀证的病生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癃清片对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伴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治疗效果。方法:108例慢性前列腺炎伴发ED患者,治疗前行美国国立卫生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5(IIEF-5)评分。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治疗组(54例)。对照组使用盐酸特拉唑嗪片(马沙尼),口服,2 mg/次,睡前1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组使用癃清片,口服,6片/次,2次/d,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NIH-CPSI评分(13.0±5.5)分,较治疗前(21.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EF-5评分(12.4±3.4)分,较治疗前(13.5±3.4)分,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CPSI评分(12.4±5.4)分,IIEF-5评分(16.2±4.3)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D总有效率为32.65%,治疗组ED总有效率为68.6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癃清片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伴发ED,既可明显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同时,对伴发的ED也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血栓相关分子标志物在糖尿病血瘀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I)、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血浆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物(PAP)、内皮素(ET)等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探讨与糖尿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糖尿病血瘀证患者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纤溶酶的改变,其血浆GMP-140、TAT、PAP、ET均高于非血瘀证和正常对照组。提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