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4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依据颈椎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a,术前JOA评分为(8.21±1.44)分,术后为(13.51±1.93)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颈椎病专科门诊应用鹿丹汤 [1]加味治疗2例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病例1:金某,女,40岁。主诉:颈肩二手指麻木疼痛反复1年,以夜间为甚,发作严重时因疼痛麻木彻夜不能入眠。 X线颈椎侧位片椎体后缘呈间断型片状骨化阴影,在椎间盘节段水平有中断现象。查体:颈部活动障碍,前屈 0~ 40°,左、右旋 0~ 52°,肌力 3级,掌指关节屈伸不利,握力差,面色少华,神疲肢冷脉细弦,舌有瘀点,余无特殊体征。拟用鹿丹汤加黄芪、党参、川续断、杜仲,1剂 /d,连服 2月,诸症消失。经2个月治疗后、颈、肩、手指麻…  相似文献   

3.
腰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总参测绘局门诊部骨伤科(100088)李建文我院自1993年2月~1994年12月,在收治资料完整的136例腰腿痛患者中,发现2例腰椎后纵韧带骨化,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性,45岁,体力工作者。因腰痛14年伴双下肢麻木13年...  相似文献   

4.
张伟 《新医学》1997,28(5):235-23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山东省立医院骨科(250021)张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源于颈椎的慢性脊髓-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1960年由日本人首先发现并报道。1964年正式定名OPLL。由于其临床表现与颈椎病几乎完全相同,显然,在...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护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3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行前路开槽减压和取髂骨植骨术,作者针对本组病人及手术的特点,对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认为术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指导气管推移训练,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颈部制动,加强基础护理,防护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石道原  饶书城 《华西医学》1989,4(3):317-319
我科自1986.3~1988年底治疗OPLL27例。7例症状较轻,经牵引、颈部制动后4例减轻,3例无变化。20例应用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40分,平均输血315ml。18例随访6月~2年9月,10例症状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7例明显改善,无术后神经症状加重者。着重讨论了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优点和方法,并与其他术式相比较。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出现脊髓受压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在椎管前方沿椎体后缘分布的条带状影,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展的结果是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源于后纵韧带组织、异位骨化性病变,为亚洲人群脊髓病的重要原因,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出现率高达25%。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93例,其中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A组),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前路椎管减压术的患者34例(B组),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32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ROM)百分比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优4例(14.8%)、良7例(25.9%)、可12例(44.4%)、差4例(14.8%),B组患者优6例(17.6%)、良12例(35.2%)、可11例(32.4%)、差5例(14.7%),C组患者优7例(21.9%)、良10例(31.3%)、可11例(34.4%)、差4例(12.5%),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当,C组水平略高.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发现:B组与C组水平相当,A组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ROM百分比以及VAS评分比较发现,C组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OM百分比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患者宜采用颈后路手术,其中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袁红 《护理研究》2006,20(11):3041-304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TT)又称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或钙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手足及躯干的感觉异常、运动麻痹、膀胱等神经症状的疾患。我院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行经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不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面/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 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化,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OPLL患颈椎屈伸范围比正常人明显减小(P<0.01),下颈椎不稳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OPLL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脊髓受压程度不平行,产生重于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症状。结论:下颈椎不稳加速OPLL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一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于一期后路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3个月,行二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5a,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2分;术后3个月为10~16分,平均14.2分,改善率71.4%;术后1a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5%;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病例,1例并发脑脊液渗漏,3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麻痹经脱水、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后一前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可彻底解除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7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于一期后路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3个月,行二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5a,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2分;术后3个月为10~16分,平均14.2分,改善率71.4%;术后1a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5%;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病例,1例并发脑脊液渗漏,3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麻痹经脱水、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后-前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可彻底解除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徐凯 《华西医学》2010,(9):1664-1666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6480例颈椎患者的CT图像资料,观察后纵韧带骨化块的形态、位置及与椎管的关系,计算椎管狭窄率。结果 6480例颈椎CT图像中,37例发现OPLL,占0.57%(37/6480)。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表现为点状、条状、线状、平板状、山丘状、蕈伞状及花边状,呈现局限型、节段型、连续型、混合型特点。C4、C5及C6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常见位置。骨化块平均厚度为4.12mm,骨化块致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为10.20%~49.18%,多位于椎管前方中间位置。椎管狭窄率〉34.10%,临床症状明显。结论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的特征及椎管的狭窄程度,是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案和术后评估预后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报告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并产生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并依据国内段氏分类法对其进行分型,全部病例均作了颈椎CT扫描,同时收集病例之X线征象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认为对本病的诊断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密切与临床配合,同时使用CT确诊,诊断符合率高、方便、快捷、无痛苦、无损伤,易为病人所接受,CT不仅能很好显示其发病部位及生长范围,还能了解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不失为一种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颈椎不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曲/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化,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OPLL患者颈椎屈伸范围比正常人明显减小(P<0.01),下颈椎不稳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OPLL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脊髓受压程度不平行,产生重于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症状。结论下颈椎不稳加速OPLL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成形术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995—06/2003—0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有后路手术适应证的6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在关节突内l/3处向前外斜开骨槽,从一侧撬折椎弓,开门侧神经根管后壁获裸露减压,合页侧因根管后壁后移使神经根管扩大;对照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从小关节内缘开骨槽只行椎管单开门成形术。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获平均2年5个月(18个月~5年4个月)的随访,优良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gt;P&;gt;0.01)。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式,有效减压,并克服了单纯椎板单开门术后脊髓、神经根后移,根管后壁对神经根造成的压迫或刺激,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68例,随进分为A组(颈后路手术组)、B组(颈前路手术组)、C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组)进行临床研究。研究三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后颈椎神经功能评分及改善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为15.0%,显著低于B组(18.3%)和C组(45.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其中以颈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颈椎管狭窄,对脊髓神经根或血管造成压迫,引起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外伤后可诱发或加重临床症状。为使脊髓解除或减轻压迫,需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观察及分析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OPLL45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45例OPLL手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3-7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43%。结论OPLL引起椎管狭窄,经X线、CT检查后可确诊。建议OPLL患者出现症状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早期恢复,可减少因生活中的外伤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最早由Tsukimoto(1960)根据尸体标本解剖结果进行描述[1],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新生异位骨结构形成并逐渐发生骨化,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2],往往需手术治疗,且预后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