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493-495
多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具有一次扫描可同时获得脑动脉和脑静脉图像的优势,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清晰直观的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病变的形态,确切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脑血管病的确诊和临床的治疗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多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浓度及注射剂量对MSCT髂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受检者按不同对比剂浓度及注射剂量随机分成6组,Ⅰ组(300 mg Ⅰ/ml,100 ml),Ⅱ组(150 mg Ⅰ/ml,100 ml),Ⅲ a组(100 mg Ⅰ/ml,150 ml),Ⅲb组(100mg Ⅰ/ml,100ml),Ⅲc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方案用于非肥胖患者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 kg/m2的患者160例,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常规组管电压为120 kVp,对比剂用量为1.2 mL/kg,双低组管电压为80 kVp,对比剂用量为1.0 mL/kg.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有效管电流(mAs)、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和对比剂用量、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评分.采用Kappa检验两位医师评分结果一致性.结果:双低组CTDIvol[(4.59±1.03) mGy]低于常规组CTDIvol[(7.50±1.45) mGy(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双低组ED[(1.71±0.50) mSv]低于常规组[(2.75±0.67) mSv(P<0.05)];双低组平均辐射剂量比常规组减少了1.05 mSv,减少38.09%;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3.93±0.88)高于常规组[(3.33±0.81),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低组CTH和CTp分别为(126.74±30.59)和(223.78±45.85) HU均明显高于常规组(95.60±15.89)和(161.47±25.37)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SD(24.61±2.77) HU高于常规组(1.65±3.38) HU,P<0.05],双低组SNRH为(5.20±1.24) HU低于常规组SNRH(7.00±2.44) HU,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双低组门静脉与肝实质CNRp为(4.33±0.97) HU与常规组(4.67±1.44) 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平均对比剂用量为(66.56±2.48) mL显著低于常规组[(80.48±2.97) mL(P<0.05)],双低组平均造影剂用量较常规组减少17.30%.结论:采用80 kVp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和对比剂方案对非肥胖患者进行MSCTP能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并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颅外段血管成像的最佳速率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不同注射速率所获得的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CTC)重建图像,优化注射速率的选择。方法: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为30例和55例,注射速率分别为2.0ml/s或3.5ml/s,首先于第六颈椎水平行同层面动态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3ml/kg,利用小剂量试验软件绘制出时问一密度曲线,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问。然后,对每个病例分别以与同层动态扫描时相同的速率进行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并对其CTC重建图像评分。结果:速率3.5mL/s与速率2.0ml/s所得CTA图像综合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3.5ml/s所得图像明显优于2.0ml/s所得图像。结论:快速法(3.5ml/s)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的成像质量优于慢速法(2.0ml/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年龄与体重无明显差异,行腹部CT增强扫描.按1.5 ml/kg剂量前臂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 Ⅰ/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分别为2.0 ml/s、3.0 ml/s和4.0 ml/s.腹主动脉兴趣区智能跟踪技术触发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后延迟7 s与20 s行门静脉期扫描.在工作站测量3组CT源图像上门静脉(PV)与肝实质的CT值,并重组PV斜轴位与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观察PV显示的分支级别.采用SPSS 11.5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50.80±21.16)HU、(170.90±17.26)HU与(181.90±22.88)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7).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PV与肝实质CT值差别分别是(50.20±17.40)HU、(67.10±23.08)HU与(76.20±22.75)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39).2.0 ml/s组、3.0 ml/s组、4.0ml/s组对PV分支显示级别分别为4.20±1.14、4.90±0.99及5.50±0.53,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3).结论 注射流率对PV CT血管成像的质量有影响,流率为4.0 ml/s时SCTP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扫描方案的最优化、多维成像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30例临床疑诊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选取1mm,2mm,3mm准直宽度扫描,对比增强的延迟时间主要采用估算法(15-20s),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行多维重建。结果图像质量与所用的准直宽度密切相关,采用1mm准直,重建出的图像质量为优,2mm准直为良,3mm准直较差。共发现动脉瘤12例,动静脉畸形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VR,MIP发现动脉瘤的灵敏度最高,对病变的显示也更直观、清晰、可靠,SSD,MPR/CPR,VE在某方面具优势,是有益的补充。结论应用6层螺旋CT扫描机,通过选择合理的扫描参数,优化扫描方案,充分应用多种后处理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机器性能的不足,获得较满意的脑血管CTA图像。  相似文献   

7.
MSCT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的93例患者行MSCTA检查,所得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处理,表面遮盖法(SSD)和仿真内镜(CTVE)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其中55例行DSA检查对照,38例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9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63个(59例),其中〈3 mm的动脉瘤6个,血管畸形15例,烟雾病19例。所有病例经VR、MPR、MIP及CTVE重组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及AVM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解剖关系。结论:多种重组技术联合运用能为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256层CT对40例脑膜瘤患者行容积扫描,行MPR、MIP、CPR及VR显示脑血管,分析脑膜瘤血供情况、脑膜瘤与脑动脉之间的关系,并与手术对照。结果:CT后处理图像显示33例脑膜瘤有供血血管,其中颈外动脉(硬脑膜动脉)供血10例,颈内动脉(软脑膜动脉)供血9例,颈内外混合供血(硬脑膜血管、软脑膜动脉混合供血)14例;供血动脉数目1~6支不等。显示脑膜瘤周围动脉(脑组织供血动脉)36例,24例有分支血管向脑膜瘤供血、12例未见分支进入肿瘤;15例过路动脉受肿瘤包绕、狭窄,23例血管被推移。19例脑膜瘤显示引流静脉及其静脉窦汇入点。结论:MS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较全面显示脑膜瘤供血血管、引流静脉及其数目,并能显示肿瘤周围脑血管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能减少手术所致的大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小肠病变增强所用对比剂的临床用量及用药方法.方法:搜集2006年3月~2007年5月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小肠病变126例,其MSCT采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分别延时30 s及60 s进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分3组(每组42例)使用3种不同的对比剂(优维显、典比乐和欧乃派克),总量均为80ml,高压注射流率为3.0ml/s,对其增强效果和不良反应及诊断正确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种不同对比剂增强效果无明显差别,对小肠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95.2%.动脉期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3级以上分支且清楚的显示小肠病变的具体病灶部位,与肠管的关系及与其供血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MSCT小肠病变双期增强使用80ml对比剂,流率3.0ml/s能很好地显示小肠病变,可减少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减少肾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外周肺动脉显示的差异,从而提高对外周肺动脉的显示率。方法40例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分别以3ml/s和5ml/s的速率注入90ml对比剂(300mgI/ml),测量肺动脉亚段水平的CT值,并采用记分法评分5、6级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2组4级肺动脉显示良好,在4级肺动脉的平均CT值分别为(262.15±56.86)HU和(350.29±85.74)HU,二者相差88HU且有统计学意义(t=17.537,P<0.05);A、B2组5级肺动脉显示平均积分分别为15.98±6.93,17.18±7.45(Z=-2.672,P=0.024<0.05),6级肺动脉显示平均积分分别为21.73±9.78,25.93±11.92(Z=-2.974,P=0.003<0.05)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大对比剂注射速率将显著提高外周肺动脉的密度,同时有助于4级及其以下肺动脉更好地显示,可为研究外周肺动脉本身及相关疾病引发肺动脉改变提供较清晰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A检查。所有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瘤颈形态及动脉瘤与颅骨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多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结果:460例中的98例患者发现102个后循环动脉瘤。多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1%,98.7%和97.9%。多层螺旋CTA对于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CTA评价认为65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19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外科夹闭治疗,另外18个后循环动脉瘤行随访。结论:多层螺旋CTA在后循环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并在指导其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谢元亮  江燕萍  金朝林  张树桐  王辉   《放射学实践》2013,(12):1271-1274
目的:探讨Riolan动脉弓扩张的MSCTA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26例患者的腹部CTA及临床资料,将其中的47例Riolan动脉弓扩张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抽取47例无扩张者为对照组,测量Riolan动脉弓平均直径,由两位有经验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Riolan动脉弓扩张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及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SMA狭窄、肠系膜下动脉(IMA)闭塞、IMA狭窄、结肠癌、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Riolan动脉弓平均直径分别为(1.2±0.1)、(4.6±0.7)、(2.5±0.2)、(2.3±0.3)、(1.9±0.2)、(2.5±0.3)和(2.0±0.3)mm,研究组Riolan动脉弓直径大于对照组(Z=-8.403,P<0.01),SMA闭塞后Riolan动脉弓扩张最为显著(F=20.064,P<0.01)。血流上行组与血流下行或双向血流组Riolan动脉弓直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iolan动脉弓扩张常提示有肠道供血动脉或肠道病变,MSCTA不仅可以清晰地显示Riolan动脉弓,而且可以很好显示相关血管狭窄及闭塞的情况,对临床诊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60例主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对比剂量80ml+生理盐水20ml冲洗;B组对比剂量70ml+生理盐水30ml冲洗;C组对比剂量60ml+生理盐水40ml冲洗。注射速率均为5ml/s ,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原始数据均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并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 值。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各一名共同阅片,对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A、B、C三组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64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冲洗,图像质量满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MSCTA)在睾丸动脉(TA)起源变异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为睾丸病变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腹部及盆腔多层螺旋 CT 增强扫描的正常成年男性250例,采用容积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观察 TA 异位开口的发生率、起始血管及部位。结果:250例 TA 中共223例双侧 TA 显影,显影率89.2%(223/250),19.3%(43/223)异位开口。一侧开口异常41例,其中6.3%(14/223)异位开口于肾主动脉或分支,5.4%(12/223)异位开口于肾副动脉或分支,4.0%(9/223)异位开口于肾动脉水平上方腹主动脉前外侧壁,2.7%(6/223)异位开口于肠系膜下动脉水平下方腹主动脉前外侧壁;1例双侧开口异常,均开口于肾主动脉或分支;另1例右侧双支动脉供血。结论:采用 VR AV 最能清楚、准确、直观地显示 TA 的起源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6.
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瑜  陈爱华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11,26(3):298-301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23例,均行X线平片、MSCT平扫及CTA检查,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MPR、MIP、VR),分析本病在MSCT检查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肺隔离症位于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7例。表现为肺野内实性肿块者11例;囊性病灶者8例,其中1例为单囊;表现为团片状病灶者3例;表现为单纯主动脉分支与下肺静脉吻合1例。23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均发自体动脉,其中19例发自胸主动脉,4例发自腹主动脉。结论:MSCTA各种后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准确、直观地显示隔离肺组织的供血动脉,MSCTA可以作为目前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选用不同前置滤线器模式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时以较低放射剂量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按照统一的纳入标准,连续选取60例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将患者分为L、C 2组,每组30例。L组选用体部滤线器(1arge bowtie)模式,C组选用心脏滤线器(cardiac bowtie)模式。扫描中采用相同的参数,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分别对L、C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各组图像噪声值,计算其均值及标准差,记录并比较L和C组平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值。对2组图像质量评分、噪声值、CTDI、DLP及ED值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C 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2、3.73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05);(2)L、C 2组图像噪声值均值分别为30.05、27.80,C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L组(降低约7.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5);(3)L、C 2组平均CTDI、DLP、ED分别为83.97和77.66mGy;1007.64和931.92mGy/cm;17.13和15.84mSv。C组CTDI、DLP、ED明显低于L组(降低约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在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使用心脏滤线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受检者接受的X线剂量,同时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影CTA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血管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质量及重建时间。结果减影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图像质量,且重建时间短于常规CTA。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结论减影CTA去骨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质量优良,重建血管迅速,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减影CTA结合曲面重建(CPR)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有效的显示动脉管壁情况,弥补了DSA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管腔直径≥50%)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40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依据AHA15段分段法,对有效节段进行评价,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分析,了解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1360节段冠状动脉中,共显示病变284节段,其中272节段得到CAG证实,18节段64SCTCA显示中度狭窄而CAG显示仅为轻度狭窄,6节段64SCTCA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而CAG显示中度狭窄,23节段重和中度狭窄的评估两者结果不一致,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中、重狭窄的敏感性为95.77%、特异性99.07%、准确度为98.68%。结论:64SCTCA是一种安全可靠且准确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进行CAG检查前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