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超 《中原医刊》2011,(11):60-6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与体重增长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将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应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40例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在体重增长、达基础热卡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胆汁性肝炎、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发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VLBWI生命体征稳定,生后尽可能早应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VLBWI营养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陈政 《吉林医学》2010,(25):4374-4375
目的:探讨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方法:对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供较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综合治疗全部患儿达早产儿出院标准(体重达2 kg,完全经口喂养,热量110~130 Cal/(kg·d),一般室温中生命征平稳)。结论: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技术,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适当的药物及新生儿抚触等相结合,保障早产儿营养全面均衡,是早产儿生后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基础及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林浅  杨秀桦  林少兵 《中外医疗》2011,30(26):102-103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疗效,为提高早产儿素质,降低并发症提供帮助。方法对3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营养平均时间为(13.6±2.7)d。最短5d,最长34d,36例体重均增加,平均每日增加(20.3±14.8)g/kg。住院时间(18.7±11.9)d。并发症:无一例胆红素升高至病理黄疸,无出现肝功能损害,无继发于高张液体漏出所致的皮肤和皮下坏死。热卡:恢复出生体重平均热卡为(59.5±16.9)kcak/d,之后体重开始绝对增长。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并发症的减少、早产儿素质的提高等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38例符合条件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胃肠外营养。计算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平均时间、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生后体重下降幅度低,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胃肠外营养,可降低早产低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未见明显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 1 998年 1月~ 2 0 0 0年 9月对部分低出生体重儿实施部份肠外营养 (又称静脉营养 ,简称PPN) ,辅以口饲或鼻饲早产儿配方奶的护理取得了一定经验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 1 998年 1月~ 2 0 0 0年 9月收住我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40例 ,其中男 2 5例 ,女1 5例 ,出生体重在 1 2 0 0~ 2 5 0 0 g,胎龄 2 9~ 37W,出生到入院时间 1~ 36h,经口喂养均未达到所需乳量的1 /4。对照组的 1 996年 1月~ 1 997年 1 2月收住的早产儿 40例 ,喂养困难 ,又未经 PPN治疗。两组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入院时间等方面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肠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危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出生后 1小时 -7天的胎龄小于 3 2周的新生儿、极低体重新生儿、病情严重的新生儿。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外周静脉输注 ,非蛋白质热能平均供给 1 42千卡 /日 ,NPC :N平均值为 2 2 4.8:1 ,治疗 6天以上。结果 患儿全肠外营养后 ,病情、吮乳及精神等均有明显改善并经治疗后痊愈。早产儿生存率 1 0 0 %重度营养不良的低体重儿和危重患儿体重增加。结论 全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度营养不良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患儿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并能协同临床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7.
薛洁  黄锦翔  王辉 《中外医疗》2009,28(35):34-35
目的 观察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LBW)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78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全静脉营养(TPN)和部分静脉营养(PPN),观察平均体重增长、并发症,静脉营养应用时间、黄疸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 TPN组与PPN组在平均体重增长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别.PPN组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上明显低于TPN组( P<0.01).结论 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均有明显效果,其中部分静脉营养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极低出生体重儿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28例接收机械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静脉营养,对两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日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组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的日龄缩短比单纯静脉营养组相应指标明显缩短(P<0.001)。结论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是供给机械通气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较理想途径,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开始增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缩短,并尽快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9.
7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0.5 g、3次/d,连用21 d.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但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益生菌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其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肠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危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出生后l小时-7天的胎龄小于32周的新生儿、极低体重新生儿、病情严重的新生儿。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外周静脉输注,非蛋白质热能平均供给142千卡/日,NPC:N平均值为224.8:l,治疗6天以上。结果 患儿全肠外营养后,病情、吮乳及精神等均有明显改善并经治疗后痊愈。早产儿生存率100%重度营养不良的低体重儿和危重患儿体重增加。结论 全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度营养不良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患儿具有显的治疗效果,并能协同临床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治疗效果,以及妊娠期长时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妇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相应胎龄所需热量的饮食,观察组除给予对照组的饮食外再加适量的肠内营养制剂,应用30天。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宫高和双顶径的增加显着大于对照组孕者;观察组胎儿无应激试验(NST)阳性的比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低体重出生儿(小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及和Apgar小于7分的患儿比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治疗中不仅有效,而且对孕妇和胎儿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李琴 《四川医学》2011,32(5):677-679
目的探索一种既能满足早产低体重儿营养需求,同时又不引起过度喂养的方法,从而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方法将使用全静脉营养液的早产低体重儿与一般支持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作对照,比较两组患儿在体重增长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至6个月,预后不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使用全静脉营养液的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较快,并发症少,随访至6个月,预后不良率较使用一般支持治疗的对照组患儿低。结论全静脉营养液在早产低体重儿的营养支持治疗中,能加快体重增长,减少并发症,降低预后不良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PN)在早产儿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抗炎补液基础上行胃肠道外营养,对照组常规补液治疗。结果胃肠道外营养(PN)组出院前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予以PN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奕怀  蔡琍璇 《广东医学》2012,33(12):1781-1782
目的 通过研究住院期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摄入及生长情况,探讨对其生长可能存在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新生儿科住院并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生长情况及营养摄入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入选对象182例,中位胎龄31.2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2 g,肠内、肠外营养开始时间为(3.2±2.4)d和(3.0±1.7)d,总热卡达120 kcal/(kg·d),平均时间为(20.9±11.8)d;肠内热卡达100 kcal/(kg·d),平均时间为(21.6±10.3)d.出生时适于胎龄(AGA)者较小于胎龄(SGA)者的平均生长速率慢,出院时小于胎龄儿比例明显增加,出院时AGA早产儿生长迟缓的比例明显低于出生时SGA者.结论 住院期间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生长发育迟缓,更合理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状况及远期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持坚 《华夏医学》2001,14(6):897-898
早产儿、低体重儿肠外营养支持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特别是喂养困难致热量不足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VL BWI)常常需要全肠外营养 (TPN ) ,但 TPN并不是毫无危害 ,如不及时发现处理生化代谢异常 ,继发感染、胆汁郁积等 ,亦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我科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11月对 32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部分胃肠道营养(PPN)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我科新生儿室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1月共收治早产儿、低体重儿 32例 ,平均出生体重 15 77.5 g(80 0~ 2 45 0 g) ;男2 5例 ,女 7例 ,其中 <10 0 0 g3例、 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作用。方法100例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于出生后第1~2天开始给予全静脉营养(TPN);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体重开始增长日期提前于对照组,且日均增值高于对NN(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干预,可促进患儿体重增长,减低静脉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营养对于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金金 《广东医学》2016,(Z2):73-74
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与支持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将极低出生体重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全静脉营养支持,研究组行早期微量喂养营养支持联合静脉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及肠外营养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胃营养达到标准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恢复至出生的时间以及达到完全胃肠喂养的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体重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概率比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营养支持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降低不耐受情况,减少黄疸发生,缩短其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对其生长发育起着促进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胞胎超低出生体重儿肠内外营养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五胞胎(依次为B1、B2、B3、B4、B5)住院期间肠内外营养采取的措施、临床体重增长及肠道并发症等情况,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常见消化道症状如宫外生长迟缓、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预防及处理。结果 B4出生后第4天出现严重肺出血,抢救无效后死亡,其余均健康出院。B1、B2、B3、B5生后均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降幅为8%~10%,经营养支持处理后,在生后2周基本回复出生时体重,纠正胎龄40周时体重为出生时2倍,约1 500~1 800g,纠正胎龄44周时体重达到出生时体重3倍,约2 500~2 700 g;4例患儿均出现非胆汁性潴留,住院期间B1、B3、B5共反复禁食4次,B2禁食2次,共禁食时间分别为42、24、27、35 d,改用深度水解蛋白乳加母乳微量喂养24 d后,才逐渐耐受喂养;4例患儿住院期间全部发生NEC,且除B2发生1次NEC外,其余3例患儿均发生2次NEC,以禁食,胃肠减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抗感染等处理后,患儿肠道基本恢复正常,感染控制后再次予以微量喂养。结论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及时发现并治疗NEC是保证多胞胎超低体重儿体重增长及减少肠道并发症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早期胃肠外营养方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作用效果,以制定更优的营养方案。方法:选取收治的4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胃肠外营养方案,对照组采用延迟胃肠外营养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体重、日均增长体重、身长、日均增长身长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者高钾血症和低钙血症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皆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卫生经济学指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皆少于对照组,经t检验或χ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外营养方案可以有效地促进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与身长增长,降低高钾血症和低钙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治疗时间,节省医疗资源,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施行不同热量比例的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探讨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的不同比例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  方法  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低、中、高比例组各36例。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热量比为1∶ 3、1∶ 1、3∶ 1的联合营养支持。比较3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营养状况、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临床预后情况。  结果  治疗10 d后,3组患者呼吸功能、营养状况、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高比例组PaO2、用力肺活量、一秒率、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显著高于中、低比例组(均P<0.05);D-乳酸、二胺氧化酶、前降钙素显著低于中、低比例组(均P<0.05);高比例组PaCO2显著低于低比例组(P<0.05),中比例组ALB、PA、TRF显著高于低比例组(均P<0.05);高比例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显著低于低比例组(均P<0.05);3组28 d病死率(13.8%、8.33%、3.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3;P=0.462)。  结论  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能有效提高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营养状况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预后,其中肠内肠外营养热量比例为3∶ 1的联合营养方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