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先天性眼病在儿童时期易发现 ,对于先天性白内障而言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眼病。对于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遗传的关系 ,以及白内障的合理治疗 ,采取积极的预防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 1976~ 1996年之间住院患者先天性白内障 12 8例 (2 46只眼 )作一初步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概况我院近 2 0年来先天性白内障的住院患者 12 8例 (2 46只眼 )中 ,男 72例 (5 6 .2 8% ) ,女 5 6例 (43.75 % ) ;双眼 12 0例(93.75 % ) ,单眼 8例 (6 .2 5 % ) ;有遗传因素 (包括近亲婚配 )4 8例 (37.5 0 % ) ;有环境因素 31例 (2 4.2 2 % )。1.1… 相似文献
5.
<正>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疾病,占致盲疾病的第二位[1]。对影响视力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儿童术后易发生后发障,再次影响患儿视力,需再次手术治疗,增加患儿痛苦。自2009年始,我科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及后囊膜撕开及 相似文献
6.
7.
症例1,王某,男29岁(先证者)因患左眼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于1990年2月19日入院。患者自幼高度近视,1980年右眼被木块击伤,在某医院行右眼白内障摘除术,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且又行巩膜缩短术。不圆,强散瞳剂下直径可达3mm。晶体核部混浊。1990年3月2日行右眼晶体摘除术。双眼底:豹纹状,周边部网膜可见大量卵圆形,边界清楚,如兽足印状的灰黑色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8.
9.
患儿,男,11个月出生后视力低下,不固视,于2007年12月就诊。查体:双眼球水平震颤,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大小正常。前房深浅正常,房闪(-),虹膜纹理正常。双眼晶状体混浊呈白色。眼底视不见。全身检查未见异常。既往体健。个人史:足月、顺产、第一胎,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史:外祖母、母亲均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该患儿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白内障。该患儿之母,24岁,23年前曾作白内障摘除手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查体:双眼球间歇性水平震颤,结膜、角膜前房正常。无晶体眼,眼底未见异常。全身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该患之外祖母张××,50岁。自幼双眼视物模糊,于2003年行白内障摘除手术。 相似文献
10.
11.
1987年7月底以前,作者随访了我院近17年先天性白内障住院病例的103例187只眼。其中148只眼有眼部异常,主要是眼球震颤、小眼球和斜视。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术式有多种,但多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的恢复取决于多种因素。并提出对先天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晶状体混浊,大多数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少数在出生后逐渐形成。据报道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率为0.4%,新生盲儿中约30%为白内障致盲,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白内障通常是指患儿生来晶体就混浊。我国患病率为0.05%。除角膜病变外,它是儿童致盲的第二大原因。调查结果表明,约30%~40%的儿童致盲是由此病引起。所以早防早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先天性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变化.方法 对27例(46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行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双眼组(19例)和单眼组(8例),观察术后眼轴、眼屈光力,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和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结果 全部27例患者平均手术年龄为(5.8±3.8)岁,眼轴平均长(22.92±2.05)mm,术后等效屈光度平均为(-0.40±1.13)D.术后BCDVA≥0.3共35眼(76%),BCNVA≥0.3共32眼(70%).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恢复良好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付会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38(Z1)
患儿男,9个月.7个月时父母发现其左眼中央有白点.查体:眼位:映光:左眼-15°瞳孔不圆,瞳孔区与晶状体后粘连,晶状体呈酱白色混浊.前囊膜机化,表面有新生血管爬行,色鲜红,走行紊乱,玻璃体及眼底窥不入.眼压Tn.在全身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瞳孔后粘连分离术".术中划开前囊时尽量避开血管,见晶状体实质钙化僵硬并有大量新生血管,用囊膜剪剪除瞳孔区灰白色钙化膜,血管末端有少量出血.取下晶状体送病理检查报告:晶状体组织,表面慢性炎细胞浸润.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炎、抗感染对症治疗,常规术眼换药.出院时切口愈合好,角膜透明,瞳孔区透明,前房闪辉. 相似文献
16.
李效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1):105-106
目的 分析探讨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的临床表型.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于本院医治的20例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的患者做出了回顾性分析,运用眼科形态学观察来分析这20例患者的临床表型.结果 20例患者中,所有的患者都为双眼发病,其中有9例患者是核型白内障并发完全性虹膜缺损,3例患者为全白内障并发部分虹膜缺损,6例患者为全白内障并发无虹膜,2例患者为缝性白内障并发无虹膜.结论 从各项研究来看,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的患者,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这对此类病症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的视功能状态以及解决术后低视力的弱视训练方法.方法 4月~10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95例140眼白内障摘出术后,及时治疗术后并发症、矫正屈光不正、并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观察其治疗疗效并寻找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手术年龄越小视力预后越好,双眼白内障治疗效果优于单眼白内障,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治愈率.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及时治疗并发症、重视屈光矫正、综合治疗并坚持弱视训练可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术后效果。方法:分别用单纯白内障吸除和白内障吸除联合后囊环形撕开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比较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4例单纯白内障吸除者中有2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其中1眼给予后囊膜划开后仍再发;12眼白内障吸除联合后囊环形撕开及前段玻璃体切割者术后无一例发生后寻性白内障,其中1眼给予后囊膜划开后仍再发;12眼白内障吸除联合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囊膜撕开和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52眼)患儿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经双囊连续环形撕囊和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分别对不同年龄患儿行1、2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患儿矫正视力高于0.5者占44.23%,0.3~0.5者占36.54%,低于0.3者13.4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囊膜撕开和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