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使用静脉套管针采用改良肌间沟法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9~67岁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及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毕行皮下镇痛,镇痛药配方以全身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为主;实验组使用外周静脉套管针,采用改良肌间沟法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毕接镇痛泵,镇痛药配方以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为主。观察二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术后0h.2h.4h.8h、16h,VAS镇痛评分及Ramesa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术中麻醉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是97.5%和92.5%,无统计学意义;术毕0h、2h VAS镇痛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毕4h、8h、16h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术毕0h、2h Ramesay镇静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而术毕4h、8h、16h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毕恶心呕吐:0h、2h、4h无区别,8h、16h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改良肌间沟法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改良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使用神经刺激为德国贝郎公司产B/BRAUN TIMUPLEXOLG型,刺激频率为2Hz,电流强度为0.5mA,所用局麻药为1%的利-布合剂,其中含吗啡2mg,咪唑安定3mg,观察镇痛效果及其副作用。结果 镇痛优良率100%,副作用复发率低。结论 改良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阻滞不失为上肢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传统的臂丛阻滞有三个径路 (腋路、锁骨上、肌间沟 ) ,以往上肢手术的麻醉多采用臂丛阻滞中的单一径路 ,其每一径路都有其局限性 ,如术野阻滞不全或麻醉并发症的增多。这一直是麻醉界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自 2 0 0 0年 8月~ 2 0 0 0 1年 9月在 90例上肢手术中采取了腋路加改良肌间沟联合阻滞方法 (下称双径路法 )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0例 ,男 5 8例 ,女 32例 ,年龄 12~ 6 2岁。其中手部手术 5 0例 ,腕关节、前臂、肘关节手术 2 8例 ,上臂及肩关节手术 6例 ,上肢多部位手术 6例。1.2 麻醉方法  (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I~II级需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90例)、对照组(9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三级评定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分离骨折周围筋膜组织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有效率实验组95.6%,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22例,其中男81例,女41例。5~10岁28例,11~59岁58例,60岁以上36例。手术类型: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臂神经,肌腱探查吻合术,手部瘢痕整形修复术,前臂及手部外伤清创缝合术。手术用时30~210分钟。方法:入室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  相似文献   

8.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6,33(10):51-51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各20例),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穿刺注药;联合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腋路分别穿刺给药。结果肌间沟神经滞组优良率为65%,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为95%。结论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尺侧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基层经济条件的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6例ASAⅠ~Ⅱ级前臂骨折病人用改良穿刺针进行麻醉。结果: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简单麻醉效果良好。结论: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金超  胡伟段 《中原医刊》2004,31(19):41-41
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法(以下简称传统法)是上肢手术病人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临床上定位较为困难,常需多次进针、反复找异感才能确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且传统法常出现尺侧神经阻滞不全和起效迟缓现象。为此,我们采用改良肌间沟神经阻滞法(以下称改良法),运用于上肢手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连续臂丛阻滞镇痛和皮下镇痛在上肢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连续臂丛阻滞(A组)和皮下镇痛组(B组)各30例,A组甲磺酸罗哌卡因、昂丹司琼,B组甲磺酸罗哌卡因、昂丹司琼、芬太尼,两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的输注泵,均在术毕时使用,监测记录各时点的SBP、DBP、HP、SPO2、RR及恶心、呕吐、穿刺部位胀痛感,行为消极不适感等,并根据VAS进行镇痛效果评分。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及各时点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镇痛满意率A组为96.66%.B组为93.33%。术后不良反应及不适感A组为0,B组为5例,约占16.66%,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连续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及用药量明显优于皮下镇痛。  相似文献   

12.
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断指再植术后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使用罗哌卡因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断指再植手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断指再植手术 2 3例 ,随机分成改良肌间沟臂丛镇痛组 (R组 ,n =12 )和镇痛对照组 (C组 ,n =11)。术后C组患者按常规每天 1~ 2次肌肉注射哌替啶 6 0~ 80mg止痛 ;R组先给 0 .15 %罗哌卡因 10ml负荷剂量行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 ,接着以 5ml/h速度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后 0 ,2 ,4 ,6 ,8,12 ,16 ,2 4、36 ,4 8,6 0 ,72h进行VAS记分。结果 R组镇痛效果佳 (VAS <3) ,且明显好于C组 (P <0 . 0 0 1)。结论 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断指再植术后镇痛中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与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 2 0 0 1年 2月— 2 0 0 3年 3月间将 180例需要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分别给予传统和改良的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并对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 ,旨在寻找更为适宜的臂丛阻滞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 180例 ,均为我院急诊或择期手术需臂丛麻醉的患者 ,其中男 10 5例 ,女 75例 ,年龄 10~ 6 0岁。随机分为三组 :A组 38例 ,采用传统肌间沟阻滞 ;B组 4 0例 ,注射部位定点定深度 ;C组 10 2例 ,采用单点多方向注射。手术部位涉及上肢的任何部位。ASAⅠ~Ⅱ级。三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及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上肢骨折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超声引导组,Ⅱ组为传统方法 组.观察两组的操作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操作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起效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Ⅰ组优于Ⅱ组,辅助用药Ⅰ组明显少于Ⅱ组.Ⅰ组患者术中HR、MAP无明显波动;Ⅱ组由于麻醉效果有时不确切,静脉辅助用药相对较多,患者HR、MAP波动较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目前上肢手术甚为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我院自1982年5月至1990年2月为2670例上肢手术病人施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2670例中,男2058例,女612例。年龄14-72岁。断指(肢)再植术405例,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35例,拇指再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西华县人民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喉罩通气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两组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进行上肢手术时使用喉罩通气联合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的安全性高,可较好的避免术中知晓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肌间沟、改良锁骨上和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3种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于肌间沟C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B组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交界处,进针点垂直于手术台刺入,找异感时,针尖可向外向上移动,找到异感后注入上述麻药20 mL;C组同A、B组方法分别注入上述麻药各10 mL.根据患者主诉和主刀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 A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B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B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上斜角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在肌间沟的高低位置。穿刺针口斜面方向、推药速度进行阻滞。此法有适用范围广、麻醉效果确定、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噩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局麻药用0.25%布比卡因。结果:Ⅰ组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例数较Ⅱ和Ⅲ组明显高(P〈0.05或P〈0.01)。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阻滞成功率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阻滞优的有效例数较多,与Ⅰ组比较P〈0.05。Ⅰ组误刺血管发生率较Ⅱ和Ⅲ组明显低(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极少,是一项安全、可靠及可行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病人清醒且安全系数大。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反复寻找异感或探触G横突,可引起较多并发症,而且进针过深,难保穿刺针进入神经血管周围鞘内,导致穿刺失败。笔者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和实践经验,对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加以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上肢手术,从锁骨、肩、臂到手,麻醉效果均优良,并且无1例由穿刺引起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