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产物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和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等生理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下调、功能紊乱、一氧化氮(NO)消耗加剧,修复e NOS并促进其磷酸化有助于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减轻血管痉挛,从而达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和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缺血性脑损害中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大鼠模型,观察24h内脑微区血流量(CBF)和颅内血清及脑组织NO水平动态改变,3d后对海马CA1区行病理检查。结果:SAH后CBF和血清NO降低,脑组织NO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受损。结论:血清NO减少、脑组织NO增加与SAH脑缺血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P<0.05),在出血后第7~10天达到最低(P<0.01),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与脑创伤性损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小分子,它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中。NO内源合成的关键酶是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脑损伤能诱导局部神经元和传入到损伤区域的神经元表达NOS,伤口内反应性的星形细胞和相关的胶质细胞聚集并有较高的NOS活性。NO发挥神经毒性作用的中心环节是损伤DNA,使细胞内能量储备耗竭而引起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后脑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变化及三七总皂甙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 (NO)在缺血神经元坏死中的作用机制及三七总皂甙 (PNS)是否通过影响NO的变化而起脑保护作用。  方法 用栓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测定脑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活性变化及PNS对其的影响。  结果 缺血后 3 0分钟脑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 0 1 ) ,而PNS能防止脑缺血后两者的升高。NO含量与NO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NO在缺血神经元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PNS是通过降低NO的含量而起保护脑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氮(NO)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小分子介质,参与全身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是近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发现其在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作重要作用。1 NO和NOS的一般生物学特征 NO是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与氧分子在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作用下的产物,带有不成对电子,易溶于水及脂肪,易在细胞内外自由弥散,半衰期很短仅20~30s。 NOS是体内合成NO的关键酶,按其基因序列和  相似文献   

7.
局灶脑缺血后早,晚期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氧化氮(NO)在脑缺血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作为NO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变化直接调节NO的生成量及生物学效应。本文在建立兔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测定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区和正常脑组织的NOS活性。结果显示,脑缺血早期(1h内)NOS活性突然升高,随之下降;脑缺血后24h NOS活性又升高,至48h、96h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L-精氨酸枕大池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L-精氨酸枕大池注射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及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造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蛛血后第4天,以比色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NO及脑组织NOS的含量。光镜下测定基底动脉的动脉壁厚度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其比值作为脑血管痉挛的指标。治疗组分为300μmol及500μmol组,在蛛血后第4天,枕大池持续微泵滴注L-精氨酸,在滴注后再分别测定上述指标。结果:蛛血后第4天,基底动脉的动脉壁厚度和内径的比值明显升高,血清及脑脊液中NO及脑组织NOS的含量降低。在L-精氨酸滴注后,脑血管痉挛缓解。血清及脑脊液中NO及脑组织NOS的含量较对照明显升高。结论:L-精氨酸枕大池注射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具有治疗作用。L-精氨酸可能是通过NO及NOS系统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及合成酶与脑梗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 Furchgott和 Zawadzki[1 ] 首次提出内皮舒张因子(EDRF)这一概念 ,且后来证实 EDRF是 L -精氨酸 (L - Arg)在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作用下产生的 NO后[2 ] ,其早期研究认为其作用较简单 :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 ,抑制血小板及白细胞在血管内皮的粘附聚集 ,似乎 NO对脑梗塞起保护作用。然而 ,随着对 NO及 NOS同分异构体的研究 ,NO的毒性作用也渐已证实。NOS不恰当的激活及 NO过度产生可介导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本文就 NO及 NOS在脑梗塞中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NOS同分异构体NO是由底物 L- Arg在 NOS催化作…  相似文献   

10.
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脑AVM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表达;探讨一氧化氮(NO)在脑AV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36例脑AVM及其周围脑组织,8例正常脑血管及脑组织中的VEGF、iNOS的表达进行检测,并采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①在脑AVM及其周围脑组织标本中VEGF、iNOS均呈阳性表达,与其在正常脑血管标本及脑组织中的低表达相比相差显著(P<0.01)。②VEGF和iNOS在脑AVM中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NO在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中起作用,iNOS可能和VEGF一起参与了AV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糖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利用链尿酶素诱发大鼠发生高血糖 ,以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区缺血再灌注模型 ,研究该条件下脑组织损伤、中性白细胞浸润和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与血糖的关系。  结果 高血糖组脑缺血再灌注 1 2h、2 4h和 48h时脑梗死体积、缺血脑组织中性白细胞浸润程度 (MPO活性 )及NO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  结论 高血糖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葡萄糖毒性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缺血脑组织内中性白细胞和NO的致伤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成形后再狭窄的影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大鼠Thy-1.1干细胞局部移植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响,并评价干细胞移植对再狭窄的影响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关系。 方法:4~6周龄雄性SD大鼠用于制备骨髓Thy-1.1干细胞。雌性SD大鼠随机抽签法法分为3组,干细胞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即刻将约5×106 Thy-1.1干细胞注入至损伤血管局部;损伤组: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与损伤组共用大鼠,损伤组取材左侧损伤颈总动脉,对照组取右侧未损伤颈总动脉。各组各于术后即刻、3,7,14,21,28 d麻醉并处死大鼠,留取两侧颈总动脉标本。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RT-PCR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干细胞组内膜面积低于损伤组(P < 0.05)。②损伤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③干细胞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损伤组(P < 0.05)。提示Thy-1.1干细胞局部移植可抑制内膜增生,对球囊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这可能与Thy-1.1干细胞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促进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0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qn,连服14 d)。于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分析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及血清中内皮素血管肽-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迟发型脑梗死和复发出血的发生率以及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量表(mRS)评分。结果在第7天、第14天研究组的VMCA、ET-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研究组NO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36.36%vs.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RS评分≤2分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75.76%vs.4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型脑梗死和再发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够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舒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氧化氮(NO)是兼有细胞间第二信使物质和细胞毒性作用的气体物质。近来发现其在脊髓创伤性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NO的神经生物学作用入手,结合有关最近研究资料,对脊髓损伤区NO浓度的变化,及对神经元的影响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以及一氧化氮的变化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5例为实验组,与同时期同年龄段的健康人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发病<24h、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以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并比较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在两组患者4个时间点的差异,分析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患者体内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以及一氧化氮水平在24h内慢慢升高,并持续在最高水平达4~5d;7d后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开始下降,但2周后依旧保持比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患者7d后一氧化氮降至正常水平;脑血管痉挛组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一氧化氮仅在第4d末和7d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血管痉挛发病过程中,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及一氧化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NOS活性在局灶脑缺血后的时相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氧化氮(NO)在脑缺血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作为NO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变化直接调节NO的生成量及生物学效应,本文在建立兔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测定缺血不同时间缺血区和正常脑组织的NOS活性。结果显示脑缺血早期(1小时内)NOS活性突然升高,随之下降;脑缺血后24小时NOS活性又回升,48小时、96小时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以及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52只,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手术组(n=30),手术组按受伤到处死的不同时间(6、24、72、120、168 h)分成5个亚组,每亚组6只,各组取脑组织匀浆检测NO、NOS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16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伤后6h、72 h、168 h各4只,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diaphorase,NADPHd))组化染色检测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细胞.结果:TBI后脑组织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NO含量比较F=468.89,NOS活力比较F=84.32,P< 0.05).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F=1963.51,P<0.05).NADPHd组化染色显示TBI皮层N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伤灶脑底也出现了染色块及浓染的细胞群与阳性纤维束.结论 大鼠TBI后损伤灶外确实发生了NO、NOS的升高,伤后1周内持续存在;NO含量、NOS活性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临床治疗脑水肿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偏头痛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测定4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间歇期颈静脉血NO和ET-1含量,并以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偏头痛患者NO和ET-1在发作期的含量分别为(138.96±19.23)μmol/L、(136.13±8.05)ng/L,间歇期为(110.38±22.20)Umol/L,(108.23±9.25)ng/L;对照组NO和ET-1分别为(105.36±24.21)Umol/L,(93.52±8.89)ng/L.结论 偏头痛患者颈静脉血NO、ET-1在发作期、间歇期含量明显不同,这种变化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基因在实验性大鼠颅脑创伤后局部组织中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颅脑创伤后大鼠局部及周围神经细胞中有NOS阳性产物表达并具时程特点,伤后2h平均积分光密度(ODI)较0.5h升高不显著(P0.05),伤后6h、12h、24hODI较0.5h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急性脑损伤后的病理过程中,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被大量合成,可能是造成机体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氯美噻唑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脑出血+氯美噻唑(CMZ)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和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利用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NO含量、NOS活性;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合酶(NOS)4h开始升高(P<0.05),24h到7d显著升高(P<0.01),大约72h左右NO、iNOS、NOS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凋亡细胞达峰值,与NO、iNOS、NOS峰值对应,7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氯美噻唑干预后,NO含量、iNOS和NOS活性及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NO含量增高,iNOS、NOS活性增强,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NO、iNOS可以促进其凋亡;氯美噻唑干预后NO含量降低,iNOS、NOS活性下降,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