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N-甲基-N-亚硝基脲(MNU)所致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于出生后35 d开始灌胃,DHA组和造模组每日分别灌服含有一定量DHA的脱脂牛奶或等体积的脱脂牛奶,持续15 d后行腹腔注射MNU 40 mg/kg.分别于造模后12,24,48 h全麻后处死相应动物,取眼球行光镜观察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段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结果:光镜下显示中周部视网膜在造模后24 h开始出现光感受器细胞排列紊乱,少量核固缩,48 h后光感受器细胞已大量溶解,而DHA组光感受器细胞的形态均接近正常,仅见排列紊乱、稀疏.造模组光感受器细胞在造模后12,24,48h的凋亡百分率(AD分别为(5.3±1.1)%、(60.6±4.1)%、(97.1±1.9)%,DHA组在造模后12,24,48 h的AI分别为(4.3±1.4)%、(44.5±7.8)%和(78.7±5.8)%,24 h和48 h后造模组和DHA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二十二碳六烯酸40 mg/(kg·d)可以有效抑制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灵芝孢子油对N-甲基-N-亚硝脲 (MNU) 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为防治视网膜变性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现代化中药。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灵芝孢子油治疗组、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治疗组、灵芝孢子油+DHA 治疗组和模型组,在造模前 2 d 用不同的药物 ig 给药,第3天采用 40 mg/kg MNU 单次剂量 ip 造模,造模后继续 ig 给药至第10天,造模后1、3、5、7、10 d 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并取眼球进行眼病理检查。结果 不同用药组各时间点的b波振幅明显高于模型组 (P<0.05、0.01);灵芝孢子油组的a波振幅明显高于模型组 (P<0.05),但与 DHA 组和灵芝孢子油+DHA 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眼病理结果,不同用药组在各个时间点与相应的模型组比较,MNU 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损伤均明显减轻 (P<0.05)。结论 灵芝孢子油和 DHA 可减轻 MNU 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程度,促进 MNU 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林少春  杨锦南  陈慷  胡世兴 《热带医学杂志》2004,4(1):28-30,58,F002
目的:观察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对SD大鼠光感受器细胞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雌性SD大鼠76只,分12组,正常对照组4只,其余组各6只。于大鼠生后50d,分别一次腹腔注射MNU 40mg/kg、60mg/kg和80mg/kg。在MNU处理后24h、48h、3d和7d,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检查。结果:不同剂量的MNU均引起视网膜损伤,其损伤的程度与MNU剂量呈正比。作用24h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固缩和光感受器细胞外节部定向障碍;48h或3d后,可见光感受器细胞丧失;7d后,外颗粒层和光感受层仅剩下少数几层或几乎完全消失。结论:MNU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核因子KappaB(NF-κB)在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中的的变化,探讨MNU损伤视网膜的机制。方法 给生后50d的雌性SD大鼠一次腹腔注射MNU60mg/kg.分别在MNU处理不同时间后处死动物。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TUNEL试剂盒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分析NF-κB。结果 MNU处理后24h,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固缩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外节部定向障碍:7d后.外颗粒层和光感受层几乎完全消失。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在MNU处理后24h达高峰。在凋亡发生的过程中,仅在MNU作用12h和24h后,胞核内有低水平的p65蛋白。相反,胞浆和胞核内的KB蛋白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地显著增加。结论 NF-κB/IKBa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介导了MNU所致的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活化及其与光感受器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光照组(n=78)和正常对照组(n=15),光照组大鼠在自制的光损伤箱中接受强度为2500 lux的宽谱蓝光照射24 h,建立光损伤模型。在光照结束后2 h、6 h、1天、3天、7天和14天时(每一时间点,n=13),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OX42(+)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迁移活动,并对视网膜外层的TUNEL(+)细胞和OX42(+)细胞分别计数并绘制时间-数量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进入光感受器层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行为;用real-time PCR法定量分析光照后视网膜胶质源性神经毒性物质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照结束后2 h视网膜外核层(out nuclear layer,ONL)即可见TUNEL(+)细胞,1天后达高峰,3天后逐渐减少;光照结束后6 h视网膜ONL开始出现少量OX42(+)细胞,逐渐增多并于3天后达高峰,7天后渐消失,其形态转变为肥大细胞体的激活型。从时间-数量曲线可见OX42(+)细胞的迁移高峰落后并紧随凋亡高峰;强光照射上调了视网膜IL-1β mRNA的表达,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趋势基本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进入ONL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光感受器的外节膜盘。结论 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光感受器的凋亡诱导小胶质细胞向ONL的迁移、活化及吞噬行为,并伴有视网膜IL-1β表达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加速光感受器变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安宫牛黄丸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边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全方干预组、简方干预组,采用立体定位技术制作脑出血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h、24h取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血肿周边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造模后4h即已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血管损伤性变化;假手术组、模型组、简方组造模后4h、24h均出现严重血管损伤;安宫牛黄丸全方干预组在造模后4h、24h均表现为受损细胞、血管少见;全组标本神经纤维出现明显损伤少见。结论:安宫牛黄丸全方干预的大鼠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损害轻微,安宫牛黄丸简方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分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葛根素治疗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缺血再灌注1、6、12、24、48和72 h组.每组均行细胞超微结构和EKG检测.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组,各组视网膜细胞在再灌注1 h后开始改变,24 h后损害最严重,以后逐渐有所恢复.在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视网膜细胞结构也在6h后开始明显改变,24h后受损最重,但明显好于缺血再灌注未处理组.同时,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各时期ER.G a、b波波幅相对恢复率高于另两组.结论 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在视网膜变性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检测在体外条件下PDGF-C的作用。使用的动物模型包括Pde6b~(rd1)小鼠和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两种模型均分为两组,在视网膜下分别注射AAV-PDGF-C-Ires-ZsGreen和AAV-Ires-ZsGreen,然后通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厚度的变化来检测PDGF-C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在Pde6b~(rd1)小鼠的视网膜下注射AAV-PDGF-C-Ires-ZsGreen,外核层与全层视网膜厚度比为(0.575 918±0.14),较对照组A(0.335 821±0.11)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在MNU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中,注射AAV-PDGF-C-Ires-Zs Green的实验组B(0.239 712±0.030 9)中外核层厚度较对照组B(0.193 552±0.022 4)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GF-C在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川芎嗪对光化学损伤大鼠视网膜SOD、MDA的影响,探讨川芎嗪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光损伤模型组、川芎嗪给药组.于造模后6h空气栓塞法处死大鼠,迅速摘除眼球,剥离视网膜,制成2%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测定SOD、MDA水平.结果:正常、光损伤、川芎嗪给药组大鼠视网膜组织SOD活性分别为(54.009±0.945)、(41.978±1.298)、(46.988±1.691)μu/l.MDA水平分别为(3.939±0.0798)、(7.148±0.399)、(4.898±0.247)μmol/L.光损伤组与正常组及川芎嗪给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川芎嗪可增强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同时使MDA含量明显下降,对延缓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保护视细胞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复方光明胶囊对手术显微镜光损伤大鼠视网膜作用的超微结构.方法SD大鼠30只(60只眼),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6只动物(12只眼).造模前7 d给药,连续灌胃2周.除正常组以外各组实验用大鼠距角膜(150±3)mm照射,使大鼠眼在接受手术显微镜水平位时照度为(22 000±1 000)Lux,60 min的持续光照射.光照后继续给药1周,观察各组视网膜电镜的变化差异.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视杆排列整齐、规则.内、外核层排列紧密,染色均匀;光照后各组均可见外核层变薄而稀疏;光感受器视杆外节排列紊乱,膜盘间隙部分断裂;内节线粒体肿胀;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分布不均匀.药物剂量高、中、低组较模型组有改善.结论手术显微镜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复方光明胶囊各剂量组对视网膜光损伤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at,RCS rat)在视网膜变性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内源性视网膜干细胞(retinal stem cells,RSCs)激活.方法RCS-p (视网膜含色素的变性大鼠)按出生后视网膜变性的发展状况分为变性早期(RCS 15 d)、中期(RCS 30 d)、晚期(RCS 90 d)3个时相点,分别采用相应时期的RCS-rdy p (视网膜含色素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s,C15 d,C30 d,C90 d),每组4只8眼,对各组视网膜切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抗Chx10)实验,以鉴定视网膜干细胞;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视网膜神经上皮总蛋白中Chx10表达.结果①各正常组及变性15 d大鼠视网膜各层抗Chx10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阴性,变性中、晚期视网膜光感受细胞层部位Chx10免疫荧光阳性;②Western blot检测各变性组视网膜神经上皮总蛋白中Chx1O均有表达,但变性中期Chx10表达显著高于早期和晚期(P<0.05).结论 RCS大鼠变性过程中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出现视网膜干细胞激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rd和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理变化探讨盐酸川芎嗪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rd和rds新生鼠各84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小鼠。实验组小鼠从出生当天开始,ip盐酸川芎嗪80mg/kg,每日2次,至出生后35d;对照组ip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0d和注射后3、7、14、21、28、35d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水平视网膜近赤道部位光感受器细胞的厚度。结果病理结果显示,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14、21、28、35d,与未用药的对照组相比较,rd和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层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川芎嗪可延缓rd和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角度,研究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2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亚低温组(M组),每组24只;三组缺血10min后分别按再灌注12h、24h、48h,再分为3个亚组,各亚组动物均为8只。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滞法,免疫组化SP法动态观察各个时间点海马CA1区caspase-3蛋白的变化;光镜和电镜分别观察再灌注48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h海马CA1区caspase-3即有明显表达,24h达高峰,48h后仍有较高表达;(2) IR组和M组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比S组明显升高(P<0.05);24h亚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神经细胞形态受损严重;(3) M组各个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较IR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24h亚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神经元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亚低温对caspase-3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抑制释放和激活caspase-3蛋白,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病程发展中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改变及其与该区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的关系.方法 RCS大鼠按出生后病程变化分为15、30、60、90 d 4组(免疫组化每组4只,PCR每组3只),以同龄含色素的正常大鼠(Long-Evan's 大鼠)作为正常对照.视网膜组织切片DAPI荧光染色观察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厚度的变化;视网膜细胞增殖标记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边缘生发区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中关键分子Shh、Ptc1、Smo和Gli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RCS大鼠从第15天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ONL逐渐变薄,第90天ONL几乎消失.②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Ki67阳性细胞较少,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出生30、60 d组大鼠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多(P<0.05);大鼠各年龄组间比较,60 d组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③60 d组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1、Smo和Gli1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 出生后60 d RCS大鼠视网膜边缘生发区Shh/Ptc信号途径的激活,可能刺激了该部位细胞短期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期大鼠七氟烷麻醉后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透射电镜下海马超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进行连续9 d的行为学训练实验后,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40 d建立衰老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自然呼吸空气;空氧组(A/O)予以运载气体(2 L/min空气+2 L/min O2) 6 h;七氟烷组(Sev)予以体积分数为3.2%七氟烷+运载气体6 h,大鼠分别于吸入气体或七氟烷后2 h、1周、4周各取6只行水迷宫实验和平衡木实验。行为实验完成后麻醉大鼠,迅速剥离海马组织,经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定位等制备电镜标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如细胞核、胞质、线粒体、内质网、有髓神经纤维、突触、凋亡小体。  结果  行为学:Sev组大鼠吸入七氟烷后2 h,空间探索能力较Con组和A/O组降低(P<0.05),1周、4周后回升,工作记忆时间在七氟烷吸入后2 h、1周逐渐延长(即记忆能力降低),与Con组和A/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平衡木实验中的始动时间在七氟烷吸入后2 h延长,然后1周、4周逐渐恢复,过杆时间在七氟烷吸入后2 h、1周、4周均较Con组和A/O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海马超微结构清晰,细胞核核膜完整、胞质内无水肿液、线粒体和内质网无残缺、无水肿液聚集,有髓神经纤维形态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细胞内未发现凋亡小体。A/O组和Sev组大鼠在吸入七氟烷2 h后可见海马细胞胞质内有少量水肿液集聚,1周时可见胞质内水肿液聚集明显增多,4周时A/O组胞质形态恢复正常,但Sev组依然可见胞质内水肿液聚集。A/O组和Sev组大鼠海马细胞透射电镜下上述其它细胞器形态结构均正常,同时也未发现凋亡小体。  结论  3.2%的七氟烷麻醉6 h可能会诱发老年大鼠早期的神经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四环素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缺血模型组和四环素治疗组3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计算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死亡率,测量脑梗死体积,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评定四环素的治疗作用。结果 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死亡率及梗塞体积,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且神经元超微结构有轻微改变。结论 盐酸四环素可能对缺血性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