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1月于滨州市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检验,筛选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人数、合并高血压人数、中心静脉置管人数、输血人数、手术方式、凝血酶原时间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栓弹力图R值、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超敏C反应蛋白(≥50 mg/L)为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超敏C反应蛋白(≥50 mg/L)是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者在评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时应纳入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考量。  相似文献   

2.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体重100 kg,身高160 cm,1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上肢红肿、疼痛,无条索样硬结,无胸闷、胸痛,无咳嗽、咯血等症。患者2007年曾行剖宫产术,月经8/45~60 d,量中色可。2017年10月3日,同既往月经。专科检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分析(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85例(67.5%),良好34例(27.0%),进步5例(4.0%),无效2例(1.6%),总有效率为98.4%(124/12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PICC)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 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29例PICC相关性上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疗效。 结果:全组29例经患肢抬高并制动、抗凝、溶栓、促进静脉回流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血栓吸收,期间未发现明显肺动脉栓塞(PE)症状,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及明显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 结论:PICC相关性上肢DVT一经确诊,应及早予抗凝、溶栓治疗,后期给予抗凝等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11例UEDVT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静脉造影确诊,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0~3.0。结果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肢体功能改善,彩超检查示静脉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患者均获得随访,8例无复发,1例死于原发病。结论抗凝治疗UEDVT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已有多种间歇充气压缩装置的应用,方法不一。为了合适选用最有效的方法,作者检索已发表有关改善静脉血流机械装置的文献,尤其是间歇充气压缩器械及其防止DVT的作用。(一)间歇压缩系统如何影响静脉血液流速股总静脉、静脉、胫后静脉的直径分别为16、8和4mm。受压后同一血容量压出时其流速在小静脉当比大静脉者为快?在同一血管的不同血容量加快流出当根据其流速而定。所有的间歇压缩系统改变股静脉流速,如在压力40mgHg时小腿或大腿压缩的最大流速为35~60cm/s,约为静止时的50%~25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27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诊断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DVT患者共278例,初诊误诊率为20.1%(56/278),采用D-二聚体检测后初诊误诊率由28.7%(2005年7月前)下降为11.1%(2005年7月后)(P<0.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患者245例(254条肢体),其中196例(202条肢体)患者采用全身静脉溶栓[113例(117条肢体)]或患肢足背静脉溶栓[83例(85条肢体)](溶栓组),溶栓治疗后2周,溶栓组与未溶栓组[49例(52条肢体)]患肢周径缩小治疗有效率(97.5%vs 80.8%)及患肢周径缩小所需时间[(6.1±1.2)天vs[(7.9±2.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出院前后彩超检查溶栓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5)。相对于全身静脉溶栓治疗,患肢足背静脉溶栓对患肢周径缩小程度和彩超检查的血栓情况无明显改善(P=1;P=0.2932),但可以有效缩短患肢周径缩小所需时间[(5.8±1.3)天vs(6.6±1.9)天,P<0.001]。慢性下肢DVT患者33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率为87.9%(29/33)。结论 D-二聚体检测简单、快速并且无创,联合超声多普勒检查是基层医院诊断DVT的首选手段。患肢足背静脉溶栓安全性较好,可加速症状缓解,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多层CT肺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PE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PE患者中,有5例患者无明显PE临床表现,较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胸闷、憋气9例(20.0%),咳嗽8例(17.8%)。造成血栓脱落的主要诱因中:术后早期下床活动11例(24.4%),术后功能锻炼9例(20.0%),床上翻身、排便7例(15.6%),打喷嚏等一过性腹压增加2例(4.4%),另有14例(31.1%)无确切诱因。结论下肢DVT患者尽管在足量抗凝条件下,早期下床活动、肢体功能锻炼、一过性腹压增高等诱因容易导致血栓脱落诱发PE。无下腔静脉滤器保护的条件下,则应尽可能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从而避免因上述诱因诱发血栓脱落导致PE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肿瘤相关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1994-2002年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828例,其中15例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姜剑军1赵绚德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5级研究生(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日益引起临床重视,而有关LDVT后的再次血栓形成,文献中鲜见报道。我院...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19岁。因“间断双下肢浮肿1年,双手畏冷3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因“水肿、蛋白尿”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示膜性肾病,血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给予泼尼松(40mg/d)口服及环磷酰胺冲击8次,1.0g/次,水肿、蛋白尿好转。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海军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37)秦建辉张航法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262400)李宪笃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逐年增多。1991年12月至1997年2月收治47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有效方法。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SMVT的36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总死亡5例(13.9%),治疗好转出院31例(86.1%),再次手术7例(19.4%)。保守治疗15例,14例治疗好转出院;手术治疗治疗15例,好转出院12例。保守和手术治疗患者中5例再次手术,2例术后患者腹痛、腹胀不缓解,再次手术治疗后出现全身严重感染合并急性肾衰竭(AFR),最终死亡;1例入院病情危重急诊行坏死肠切除肠吻术后48 h内死于MODS;介入治疗6例,治疗好转出院5例,2例再次手术,1例SMA置管溶栓术后6天合并严重颅内出血死亡。另1例治疗40天出现DVT,并发生肺栓塞和肺部感染,出现ARDS死亡。结论 SMVT术前诊断困难,对不明原因急性腹痛者应及时怀疑本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方能提高本病的治愈效果。病程早期可采用溶栓、取栓治疗,出现肠坏死征象者应及时手术,并予以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而其治疗是目前临床较棘手的问题,对其后遗症的治疗较困难。因此,DVT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1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分析71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43例(60.56%)病人病因明确(手术后20例,外伤5例,孕、卧床13例,家族性5例).结论:手术、创伤、长期卧床、遗传因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对其干预对预防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上肢神经损伤4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458例上肢神经损伤的治疗,分析神经损伤的疗效与年龄、受伤机制和部位、受伤到治疗的时间、治疗的方法的关系。方法 手术探查后采用端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缝合加静脉套接及神经移植和束间松解方法共修复217例,273条神经,术后随访8个月-6年。结果 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19例,良45例,优良率76%。结论 神经损伤的病人。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45例合并DVT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结果:38例(84.4%)患者经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例出现皮下淤血;4例(8.9%)抗凝溶栓过程中出现肺栓塞(PE),其中3例抢救后肺栓塞症状基本缓解,1例抢救无效后死亡;3例患者因出血风险仅给予制动、对症及活血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8例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入有关的上肢DVT患者治疗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拔除导管,未出现明显PE症状.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需警惕DVT形成,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对无明显诱因的DVT患者要高度警惕并存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自1991年8月~1998年4月,我院下肢术后病例中,有9例发生下肢深部小静脉丛血栓形成,占同期下肢手术病例的15%左右。现就其发病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9例均为下肢新鲜骨折术后发病,最早术后3d发病,最晚43d,平均12d。并发瘀积性溃疡2例,分别于术后35d和53d形成。其中踝部骨折3例,小腿骨折4例,膝部骨折2例,均在止血带作用下手术。8例术后应用止血药物3d以上,3例术后服用了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12 诊断依据外伤及手术史;患肢沉重、酸胀、疼痛感;患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甚至瘀积性溃疡形成;小腿肌肉压痛、Homans征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