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召江  袁媛  刘广彩 《山东医药》2004,44(16):22-23
随着小儿恶性淋巴瘤诊治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以其能加速重建造血功能,延长患儿无病生存乃至根治疾病,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2001~2003年,我们应用APBSC治疗5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疗效较满意。本文就干细胞采集、分离保存、回输等相关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和采集,因其对供体伤害小、费用少及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早,在自体移植中已逐步替代骨髓造血干细胞[1].老年患者是否可行自体移植,取决于是否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自体PBSC.为此,我们对老年患者自体PBSC动员进行了临床观察,以探讨老年患者自体PBSC动员效果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BSCT)是指应用大剂量的化疗或(和)重组人造血强胞刺激因子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中,然后再应用血细胞分离机浓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含造血干/祖细胞)并冷冻保存,待大剂量化/放疗尽可能杀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再回输给患者以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力达治愈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的目的[1]。我科对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选用ABSCT疗法,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4月~2006年6月10例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19~57岁,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4例,霍奇金淋巴瘤(HD)1例,急性髓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序贯疗法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对67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白介素-2(IL-2)生物治疗序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结果67例患者中,41例完全缓解期患者(NHL-CR),经上述序贯治疗,36例持续CR(87.8%),5例复发(RE,12.2%),其中1例死亡(2.4%);26例部分缓解患者(NHL-PR),达CR15例(57.7%),RE11例(42.3%),其中死亡5例(19.2%)。结论该序贯疗法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有效,治疗前达到CR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耐药,复发及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16例,其中霍奇金病患者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4例,移植时第1次完全缓解6例,第2次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8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均经动员剂动员,其中采用硫酸葡聚糖(DS)动员2例,惠尔血(G-CSF)动员9例,惠尔血加生白能(G-CSF加GM-CSF)  相似文献   

6.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报告 7例恶性淋巴瘤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支持下接受超大剂量放、化疗的治疗经验 ,评价所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动员方案的动员效果 ,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和耐受性 ,以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方法 :7例淋巴瘤患者中 ,1例霍奇金病 ,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动员方案为MOEP/CMOP化疗联合rhG -CSF ,预处理采用经典的超大剂量环磷酰胺 (CTX)化疗联合全身放疗 (TBI)。结果 :APBSCT动员后获得到单个核细胞 4.2 (2 .7~ 6 .1)× 10 8/kg,回输单个核细胞 3.7(2 .5~ 5 .3)× 10 8/kg ,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到 >0 .5× 10 9/L的时间和血小板 >5 0× 10 9/L的时间分别平均为第 11.6天和第 14.6天。毒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反应。结论 :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效果肯定 ,采用MOEP/CMOP联合rhG -CSF动员以及经典CTX加TBI方案预处理 ,安全可靠 ,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M2 )及 1例多发骨髓瘤患者 ,取得长期缓解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男 ,1 9岁。因高热、头昏、乏力 1周入院。既往无特殊。体检 :体温 39.8℃ ,脉搏 1 0 0次 / min,呼吸 2 6次 / min,血压 1 2 0 / 68mm Hg(1 mm Hg=0 .1 33k Pa) ,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和粘膜苍白 ,可见散在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口腔内有 3个散在浅表溃疡 ,约 0 .3cm× 0 .3cm大小 ,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增粗 ,未闻及干湿音。心率 1 0 0次/ 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择42例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予以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干细胞移植组加行经肝动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患者术后乏力、纳差、腹胀等主要症状的变化,检测移植术后4、8、12、24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期检测对照组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期间的主要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均有改善。20例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特殊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8、12、24周干细胞移植组患者肝功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回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4周细胞移植组凝血酶原活动度以及术后24周细胞移植组凝血酶原时间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周、24周Child评分较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肝动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女性难治性SLE病人进行APBSCT。采集的干细胞的单个核细胞计数平均为1.6×108/kg[(0.07~2.6)×108/kg]。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50mg·kg-1·d-1,-5~-2d)静脉滴注及兔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10mg·kg-1·d-1,-3~-1d)静脉滴注。从移植前后皮肤红斑的变化,尿的改变,SLE相关的免疫指标的变化,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移植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8例病人均获得成功植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L的平均时间为9.5d,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平均时间为10d,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4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平均时间为30d,血红蛋白含量平均在移植后第28天升至100g/L。移植后SLE临床症状均消失,尿蛋白转阴,自身抗体大部分转阴。移植相关并发症中,均出现血清病样预处理反应,2例出现严重的低血压;4例有出血性膀胱炎;2例出现败血症;4例发生霉菌感染;2例发生间质性肺炎。随访时间2个月~2.5年。结论APBSCT治疗SLE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观察病例及时间有限,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的观察。对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SLE病例,该法不失为一种更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病情呈进行性(PMS)加重。研究证明,MS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的疗法主要是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干扰素B等方法行免疫干预,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但都难以阻止病情的进展。大多数PMS患者5~10年内坐轮椅、卧床或死亡。近年来,临床上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常规疗法无效的MS,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而MS患者APBSCT的疗效及进展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1.
Liu K  Lu D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6):363-366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患者的疗效。方法 全国 34家单位采用APBSCT治疗NHL 182例。其中第一次完全缓解 (CR1)移植 112例 ,部分缓解 (PR)或复发期移植 70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PBSC)动员方案分为四组 :1组为大剂量环磷酰胺 (HD CY)联合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5 5例 ;2组为大剂量阿糖胞苷 (HD Ara C)联合G CSF7例 ;3组为增大环磷酰胺剂量的针对性化疗方案联合G CSF 10 2例 ;4组为单独应用G CSF 18例。预处理方案 :移植前处于CR1状态的 112例中 ,含有全身照射 (TBI)的预处理方案 39例 ,不含TBI的 73例 ;PR或复发的 70例中 ,含有TBI的预处理方案 2 9例 ,不含TBI的 4 1例。结果 四组所采集到的APBSC均可达到临床所需数量。四组间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与采集次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别。移植后WBC≥ 1 0× 10 9/L的中位数时间为 12 (10~ 30 )d ;血小板≥ 2 0× 10 9/L的中位数时间为 12 (0~ 181)d。患者移植后平均随访时间为 2 4个月。预期 3年无病生存率 (DFS)移植前达CR1期者 6 9 7% ;PR和复发期为 4 4 9%。在移植前达CR1期患者中 ,含有TBI和不含TBI的预处理方案的 3年DFS无统计学差别 (70 1%、6 8 0 % )。而对于PR或复发期患者 ,前者优于后者 (5 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难治性SLE患者进行APBSCT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保存于-80℃冰箱;用CTX50mg/(kg.d)×3~4d方案预处理后,解冻后回输冻存的干细胞的治疗方法。观察APBSCT前后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动员后获得单个核细胞数(MNC)(3.383~3.704)×108/kg;CD34 细胞数(4.4~11.12)×106/kg。3例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数时间分别是8.3d、10d。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例并肾功能不全、难治性高血压和重度贫血的患者移植后恢复正常。3例患者自身抗体转阴或滴度减低,尿蛋白定性消失,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由移植前的平均15分下降为移植后6个月的平均4分。结论APBSCT治疗难治性SLE安全有效,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双肽(Gln)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1—2006年河南省肿瘤医院进行allo-PBSCT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36例,随机分为标准化全胃肠外营养液组(标准组,n=13)和加用Gln的全胃肠外营养液组(Gln组,n=23),造血干细胞输注后第1天开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基本相同,标准组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时间为(13.2±3.1)d,Gln组为(13.7±3.5)d(P>0.05);Gln组有6例发生黏膜炎,标准组为11例(P<0.05);Gln组1例发生严重腹泻,标准组有5例(P<0.05);Gln组有3例发生临床感染,标准组有7例(P<0.05);Gln组抗生素治疗时间为(12.4±2.5)d,标准组为(15.9±2.6)d(P<0.05);Gln组住无菌病房时间缩短[(29.9±1.4)d对(33.2±2.6)d,P<0.05)]。结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移植成功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Gln能减少黏膜炎、严重腹泻、临床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及住无菌病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PMS1例,以环磷酰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HSC),血细胞分离仪采集外周血CD+34细胞12.2×106/kg,液氮冻存.环磷酰胺/全身放疗方案预处理后,经锁骨下静脉回输HSC.G-CSF协助造血恢复.观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变.结果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恢复,磁共振成像显示移植前胸1~4平面脊髓内的条状异常信号消失,T淋巴细胞亚群及神经电生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半年余,未再发作.结论Auto-PBSCT治疗P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High-dose chem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 includes the risk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due to neutropenia and therapy-induced immune devi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early immune recovery in this situation, w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cell subsets by flow cytometry and we measured cytokine production in a whole blood assay stimulat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 order to induce monocyte (MO) activation in 43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or lymphoma treated with two cycles of high-dose chemotherapy and PBSCT. Blood was collected at the following time points: before start of mobilization chemotherapy, before and after high-dose chemotherapy, and 10 and 30 days after PBSCT. In the lymphocyte compartment, we found a depletion of B cells and naive T cells and a transitory reduction of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whereas MO and neutrophils recovered rapidly. However, during early recovery, HLA-DR expression on MO and the percentage of CD16+ MO was considerably reduced.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erleukin (IL)-1,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lpha upon LPS stimulation was severely impaired directly after chemotherapy and unexpectedly remained low during early recovery of myeloid cells, whereas production of IL-1RA was enhanced, indicating a shift of immune competent cells to an anti-inflammatory or anergic state early after PBSCT.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Deutsche Krebshilfe (German Cancer Ai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AMI患者,分成干细胞移植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接受药物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干细胞移植组在此基础上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P<0·05);舒张末容积(EDV)无显著性变化(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P<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减低(P<0·001);对照组于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ESV、EDV、LVEF及WMS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ESV下降,LVEF升高,WMSI降低(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以在近期有效地缩小缺血梗死面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1月共入选AMI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5例。干细胞治疗组在常规AMI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髄干细胞,连用5天,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经AMI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63.8±23.9)ML比(52.6±20.3)ML,P=0.01],舒张末容积(EDV)无显著性变化[(134.2±36.7)ML比(119.2±30.3)ML,P=0.07];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50.0±8.2)%比(57.1±7.8)%,P<0.001];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减低[(1.219±0.190)比(1.101±0.118),P<0.001]。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ESV、EDV、LVEF及WMSI均无统计学差异(P=0.490、0.259、0.117、0.395)。两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共25例次,其中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1%(13/35),分离和采集中的不良反应占14.3%(5/35),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0.0%(7/35)。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以在近期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缺血面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清髓性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病(AD)的远期疗效.方法 总结5例接受NAST的AD患者移植后的随访情况.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移植前2d阿糖胞苷(200mg·kg-1·d-1)及环磷酰胺(40 mg· kg-1·d-1),均为静脉滴注.评价患者移植前后的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变及远期并发症,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12d,血小板>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10d,血红蛋白>120 g/L的平均时间为22 d.随访中,NAST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症明显缓解,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4+及CD4+/CD8+均恢复正常.1例男性患者移植4年后妻子正常受孕并产下一健康女婴.4例女性均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结论 与经典的清髓性HSCT治疗AD比较,NAST造血重建快,远期疗效确切.AD患者NAST治疗后生活质量好于清髓性HSCT.  相似文献   

19.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进展型多发硬化(P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1-09~2004-07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3例PMS患者进行了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7名患者进行了采集物的CD3 4细胞纯化。预处理采用BEAM(卡氮芥、依托泊甙、阿糖胞苷、马法兰)方案。中位随访期为22(3~36)个月,移植前后应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EDSS)、年平均发病次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移植后18个月EDSS评分较移植前降低[移植后(4.05±0.66),移植前(6.00±0.30),P<0.05],年平均发病次数减少[移植后(0.40±0.15),移植前(1.63±0.18),P<0.01]。移植后3年疾病无活动存活率为(63.64±14.50)%,EDSS评分无进展存活率为(72.73±13.43)%。无移植相关死亡,造血功能恢复迅速,未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及并发症。结论APBSCT治疗P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14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自1986年10月~2005年3月,采用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143例(男83,女60),中位年龄26(9~52)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76例(CR167例,CR2,CR3及复发者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4例(CR154例,CR2及复发者10例),急性杂合性白血病CR13例。预处理方案主要包括环磷酰胺(Cy)120mg/kg+单次全身放疗(TBI)9~10Gy或马利兰(Bu)16mg/kg或马法兰(Mel)160~180mg/m2+AraC4g/m2。结果:除5例患者因移植早期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而未重建造血外,其余138例患者均重建造血。移植相关死亡22例(15.4%),AHSCT后73例生存者已中位随访93(1~203)月。急性白血病患者CR1期与≥CR2期ABMT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1.8%±4.6%与26.3%±10.1%(P=0.024),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8%±4.8%与49.2%±12.4%(P=0.397)。结论:为降低急性白血病复发率和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无HLA匹配同胞供者的CR1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适合进行AHSCT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