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全面了解杭州市工业企业2008年-2010年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污染情况,预防有机溶剂职业中毒发生。方法:采用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和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作业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甲醇、丙酮和环氧乙烷存在超标情况,苯最高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国家标准8.8倍。结论:工业企业使用有机溶剂作业场所存在职业中毒隐患,必须采取综合职业病防治措施,预防职业中毒的发生,保护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深圳市龙岗区突发性职业中毒监测预警系统。方法收集分析本市龙岗区职业病资料,调查3 617家企业,根据国家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标准对本辖区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化学和粉尘因素进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特征、影响因素,采用风险评估方法从早期发现职业中毒隐患。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突发性职业病危害监测和中毒预警系统并试运行近2年,期间年职业病发病人数20人,少于1995—2009年的年平均发病人数30人;职业病发病呈现散发状态,急性职业病发病明显减少,运行期间没有发生重大职业中毒事故,也无职业中毒死亡人员。结论本市龙岗区职业病危害监测和中毒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用,能有效预防、控制和减轻职业危害和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密闭空间作业场所职业中毒事故的原因,提出控制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与对策.方法 采用事故后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湛江市2003-2012年间发生的10起密闭空间作业场所职业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湛江市2003-2012年发生的密闭空间作业场所职业中毒事故10起,28人中毒,死亡8人,死亡率28.57%.事故主要发生在船舶、水产和采矿等行业.引起职业中毒的毒物品种主要是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和有机溶剂.中毒原因主要是缺乏监管制度、无有效的防护用品、缺乏职业病防护知识教育等.结论 严格执行《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立制度、落实职责、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的综合控制措施,消除或控制密闭空间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防止职业中毒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职业病危害现状以便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对1995~2004年某公司生产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职业病登记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苯、氯气、氯丙烯、环氧氯丙烷、环己烷、丁二烯、苯乙烯、甲苯、煤尘和有机粉尘等十几种尘毒物质。10年间共测定毒物4966点,合格4740项次,合格率在62.79%~100.00%之间,平均95.45%;共测定粉尘474点,合格441项次,合格率在72.22%~98.00%之间,平均93.04%;尘毒监测点合格率达到本行业优秀水平。职业病主要表现为职业中毒,共发生18例,其中急性中毒15例,主要是氧气、苯和环氧氯丙烷中毒;慢性中毒3例,主要是氯丙烯和苯中毒;年均发病率为0.13‰。发生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日常监测中时有超标,氯丙烯最高超标倍数达963.1倍;常年不超标的7种有毒物质,如氨、环己酮、硫化氢、苯乙烯、甲苯等危害因素均未发生职业中毒。结论只要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防止跑冒滴漏并杜绝事故;加强现场尘毒监测,及时发现超标岗位和作业点并立即整改治理,严格控制尘毒物质超标;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就完全能够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天那水使用不当引起的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寻找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今后应对该类突发事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开展现场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作业场所空气毒物监测,查阅接诊医院病例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该起中毒事故原因。结果根据现场情况包括企业情况、事故发生经过、现场调查、气象条件、发病情况以及救治情况,结合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结果,怀疑主要是由天那水中甲苯引起的一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结论此次事件暴露出企业在管理、职工在职业病防护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对生产中接触化学毒物引起急性职业病危害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某木质家具生产企业一起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为职业病危害的防控提供建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临床分析等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职业病诊断。结果患者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1,2-二氯乙烷中毒,经积极治疗后治愈。结论油漆中含有1,2-二氯乙烷,超期使用呼吸防护用品是中毒发生的直接原因。应加强中小私营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管,加强对员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1992~2004年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振华  季力  郑建翔 《职业与健康》2006,22(11):810-812
目的对上海市1992~2004年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进行分析,探讨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的防治对策。方法按照卫生部统一的《急性职业中毒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表》对上海市在此期间发生的硫化氢中毒的年度分布、中毒原因和不同作业场所的硫化氢中毒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1992~2004年间共发生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41起,造成132人中毒,其中46人死亡,病死率34.8%;1999~2004年,硫化氢中毒呈现上升趋势;硫化氢中毒多发生在市政污水管道疏通或窨井污物清理等作业中;68.3%的硫化氢中毒发生在密闭空间,是非密闭空间的2.2倍。结论上海市硫化氢中毒危害形势依然严峻,严重地威胁了劳动者生命和健康,应大力加强急性硫化氢中毒的防治,建立“政府监管、行业管理,用人单位自律、劳动者自我保护”的职业病防治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事故树分析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某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以急性职业性甲醇中毒为顶上事件(确定不希望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件)进行事故分析,采用布尔代数运算法则求解,并对各基本原因事件进行结构重要度分析。[结果]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对急性职业性甲醇中毒进行分析,得到42个最小割集,3个最小径集;在进罐检修作业情况下,得到24个最小割集,3个最小径集,然后经过运算,得到结构重要度顺序。[结论]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应用事故树评价方法对企业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急性职业中毒典型案例的共性,为制定相应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对照职业病诊断标准,复习在职业病诊断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病原因,总结共性,提出了预防建议。发现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教育和个人防护设备,有几点共性:①相关企业职业安全意识淡薄,重效益而轻危害,未进行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②工程多经过外包,中毒者均为外来务工低学历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③工人操作过程不规范,未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甚至违章作业;④受限空间未进行全面或局部排风,致局部有害气体浓度积聚引发事故。总之,随着快速工业化,接触化学品的机会显著增多,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严重威胁着工人的身心健康。企业应加大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投入,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0.
特殊工作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广大职业卫生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正确识别,才能进一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正常生产状态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较为重视,而忽略了特殊工作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问题。事实上某些职业病发病原因并非正常工作状况所致,特别是许多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都发生在非正常生产情况下。据调查资料揭示,我国近年来硫化氢和一氧化碳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频发,究其原因,50%以上发生在密闭空间作业。  相似文献   

11.
曹景鑫  王瀛  安波 《职业与健康》2008,24(9):833-834
目的研究环氧乙烷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从环氧乙烷中毒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方法将辽宁省抚顺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2例接触环氧乙烷造成中毒的病例资料及事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环氧乙烷水溶液喷出后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主要造成皮肤灼伤,心肌损害,胰腺损害,肝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解毒剂,经采取综合有效的治疗措施,2例患者除遗留灼伤后皮肤色素沉着斑片、斑痕外均痊愈出院。结论中毒发生后及时进行皮肤冲洗、催吐非常重要,治疗及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生产试运行期间,根据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氨和噪声。经检测,环氧乙烷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 mg/m3;乙二醇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4 mg/m3;乙醇胺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2×10-4mg/m3;氨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为2.84 mg/m3;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1 mg/m3;噪声周等效A声级最高为83.2 dB(A)。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一起职业性急性二氯五氟丙烷(HCFC-225)中毒的原因。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证实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急性泄露事故导致吸入HCFC-225的职业接触史,急性起病,群体发病,发病时间与泄漏事故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认该起事故为一起职业性急性HCFC-225中毒事故。结论该起事件是一起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环氧乙烷生物灭菌监测方法的改进与分析,找出监测的影响因素及正确使用方法,指导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方法 对2007年5-12月手术室环氧乙烷灭菌生物指示剂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监测环氧乙烷灭菌包共计210例,合格202例,占96.1%,不合格8例,占3.9%.结论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灭菌器的使用方法,确保生物指示剂监测合格,从而保证环氧乙烷、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提高环氧乙烷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一起某工艺品厂发生的急性三氯甲烷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以引起相关企业和职业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视,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避免类似中毒事故再次发生。[方法]通过问卷形式,详细询问中毒病人的职业史、病史及就诊经过,查阅病人住院病历记录;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结果]作业场所三氯甲烷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366.6~403.4mg/m3,超标17.3~19.2倍;诊断为(三氯甲烷)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患者2名,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病患者1名,急性轻度中毒性肝病患者1名。患者经护肝等对症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正常、症状好转出院。[结论]企业主管对三氯甲烷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是导致本次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有毒物品的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某农药制造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情况与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对易发生急慢性职业病中毒与突发事故的岗位提出合理建议,使劳动者职业健康得到保障。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 针对有代表性的岗位进行了检测,检测的化学毒物包括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丙酮、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甲醇、氢氧化钠、盐酸、乙二醇、苯、甲苯、二甲苯,各岗位检测的化学毒物均低于检出限,甲醇CSTEL为12.53 mg/m^3,盐酸最高检测浓度为2.38 mg/m^3,甲苯的CSTEL为11.01-53.61 mg/m^3。各岗位检测的化学毒物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持续改进,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上海两家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特征和卫生防护效果进行调查与评价,为控制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确定其危害特点和危害性,并评价其防护效果。 结果 两家企业业存在磷酸铁锂粉尘、活性炭粉尘、石墨粉尘、氧化铝烟(粉)尘、氧化铁粉尘、镍及其无机化合物、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聚偏氟乙烯树脂、N-甲基吡咯烷酮、乙醇、铜烟、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噪声、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所测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均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未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病人。 结论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规定,该行业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行业,本次调查的两家企业各项防护措施基本达到防护效果,但需定期进行危险性评价,实行危险度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一起急性三氯甲烷中毒事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肇庆市某塑胶五金电子厂发生的一起急性职业性三氯甲烷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预防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方法对该起中毒事故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调查生产工艺及事故经过,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分析事故原因。结果3名患者均为钟表装配车间工人,生产中所使用的黏合剂三氯甲烷含量为90.60%。患者均有明显中毒症状和肝功能指标异常。省级职防机构确诊职业性三氯甲烷中毒和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经护肝、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当前个体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薄弱,劳动者的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较差,应引起有关监督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焦炉气生产甲醇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现状,预防和控制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方法]采用检查表法对其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等进行现场调查,并用定点采样法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一氧化碳、甲醇、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噪声等24种。超标最严重的是甲醇精馏工段一氧化碳,浓度为168.62 mg/m3,超限4.6倍,其次为压缩车间的噪声,强度为105.9dB(A)。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不完全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结论]焦炉气制甲醇工艺中一氧化碳、噪声等职业病危害严重,甲醇精馏工段一氧化碳危害不容忽视,应进一步加强职业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