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通过杂交技术获得能表达GAD67-GFP的fmr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fmr1基因敲除(fmrl—ko)雌性小鼠(X—X-)和GAD67-GFP敲入基因杂合雄性小鼠(2+2-)杂交。鼠尾巴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鉴定所有子代基因型。对杂交后代小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并行脑组织切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表达。结果:PCR方法证实通过杂交繁殖出四种基因型小鼠:同时带有杂合fmrlko及GAD67-GFP位点的雌性小鼠(X+X-/2+2-)、带有纯合fmr1—ko及GAD67-GFP位点的雄性小鼠(X—Y/2+2-)、不带有GAD67-GFP的雌性和雄性小鼠(X+X-/2-2-,X—Y/2-2-)。观察发现X—Y/2+2-小鼠具有fmr1-ko小鼠类似的行为学表现,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X—Y/2+2-小鼠脑组织切片有发绿色荧光的GABA神经元。结论:该杂交小鼠成功表达了GAD67-GFP,为研究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脆性X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种可靠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神经元周围基质网络(PNNs)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功能的变化.方法: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采取CUMS建立抑郁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PNNs密度以及PNNs与小清蛋白(PV)双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淋巴性脑水肿(LBE)模型大鼠孤束背内侧亚核(dmNTS)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及谷氨酸脱羧酶亚型67(GAD67)表达的时程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LBE大鼠dmNTS内Glu、GABA及GAD67在颈淋巴引流阻滞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结果 LBE组Glu改变及GAD67表达在颈淋巴引流阻滞后1 d即开始升高,至第7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于21 d恢复;而GABA在颈淋巴引流阻滞后1d即开始降低,至第7天降至最低,后逐渐升高,于21d恢复。结论 LBE大鼠dmNTS内Glu和GA-BA的改变可能参与了血压调节功能的降低;GAD67早期表达逐渐增加,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机制,有助于神经递质水平的平衡和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方法,以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为实验动物,系统地观察了小鼠脑干内5-羟色胺(5-HT)与γ-氨基丁酸(GABA)的共存情况,为中枢神经系统内5-HT与GABA共存神经元的分布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技术,对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脑干内5-HT与GABA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观察双重标记神经元在5-HT细胞群(B1-B9)中的分布情况并计数.结果:在所有脑干的5-HT细胞群中,双重标记神经元在中缝大核区域内所占的比率最高,平均为10.0%,其次是中缝苍白核和中缝隐核,分别为1.8%和1.4%.中缝桥核与中缝背核所含的共存神经元比例小,仅0.9%和0.3%.而在其他细胞群即B4,B6和B8-9细胞组,未观察到双重标记神经元.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只有部分延髓中线核团的5-HT能神经元同时含有GABA,而中脑中线核团和脑干的其他非中线5-HT细胞群内未见这种共存神经元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膜电位的不同波动对小鼠大脑皮质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内在特性影响及对神经编码的调控。方法取出生15~20 d FVB-Tg(Gad GFP)45 704 Swn/J小鼠进行麻醉,断头取脑制作切片,将脑片置于充分氧合的人工脑脊液中继续孵育2 h。采用全细胞记录方法进一步探讨快速后超极化(fAHP)、慢速后超极化(sAHP)、动作电位不同复极和快速后去极化(fADP)对神经元内在特性的影响及对神经编码的调控。结果fAHP和sAHP相比,fAHP影响下的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ARP2)较短(P < 0.01),阈值(Vts-Vr3)较高(P < 0.01);与fAHP相比,动作电位未完全复极时,ARP2较短,当为阈强度0.25倍时,ARP2最短(P < 0.05);与fAHP比较,fADP程度越低,ARP2越短,当在静息电位水平时,ARP2最短(P < 0.05)。结论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在整合突触输入后,当膜电位波动时其内在特性发生可塑性变化,不同输入模式通过影响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内在特性,从而调控GABA能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编程能力。  相似文献   

6.
ISI和SDST降低(P<0.01),Vts和ARP延长(P<0.01).结论:缺血改变导致GABA能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和阈电位升高,使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动作电位的编码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小鼠模型为例,采用光遗传技术调控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lPAG)中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探讨vlPAG中GABA能神经元参与电针缓解IBS小鼠内脏痛的机制。[方法]将Vgat-Cre小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给予与电针组相同固定。2)模型组,给予与电针组相同固定。3)模型+eNpHR组,注射rAAV2/9-EF1α-DIO-eNpHR3.0-EGFP病毒,给予黄光刺激(20 Hz,5 ms,4 mW)。4)模型+ChR2组,注射rAAV2/9-EF1α-DIO-hChR2-EGFP病毒,给予蓝光刺激(20 Hz,5 ms,4 mW)。5)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穴,疏密波,频率2/100 Hz,电流1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IBS慢性内脏痛模型;通过一般情况观察、腹壁撤回反射(AWR)评分确认模型制备成功后,利用光遗传技术对vlPAG的GABA能神经元进行激活和抑制调控,分析各组小鼠的AWR评分变化。[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干预前),模型组小鼠AWR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未定带区(ZI)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对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觉醒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8组(6只/组)。研究七氟醚麻醉时,化学遗传学实验分为hM3Dq组(注射携带hM3Dq的腺相关病毒)和mCherry组(注射仅携带mCherry的对照病毒);光遗传学实验分为ChR2组(注射携带ChR2的腺相关病毒)和GFP组(注射仅携带GFP的对照病毒),注射剂量均为100 nL。研究丙泊酚麻醉时,化学遗传学实验分为hM3Dq组和mCherry组;光遗传学实验分为ChR2组和GFP组。上述各组处理方法同七氟醚。通过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技术激活ZI区GABA能神经元,观察其对七氟醚和丙泊酚的麻醉诱导及觉醒的调节作用,通过脑电监测观察其在七氟醚麻醉维持中的作用。结果 在七氟醚麻醉中,与mCherry组比,hM3Dq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缩短(P<0.05),与GFP组比,ChR2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缩短(P<0.01),而两实验中麻醉觉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丙泊酚麻醉中,hM3Dq组比mCherry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缩短(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智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D)小鼠的可能机制.[方法]从40只雄性C57BL6J小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进行造模.采用动脉夹可逆性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智三针组、非穴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造模成功后,开始进行每日针刺治疗,连续28 d.以Y迷宫和新物体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游离锌离子和锌转运体6(zinc transporter 6,ZnT6)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内的分布。方法 应用浸入式金属自显影技术(AM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游离锌离子、ZnT6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YY),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ZnT6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老年斑内的定位,并分析锌离子、ZnT6与APP和Aβ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游离锌离子、ZnT6和APP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均定位于老年斑内,老年斑主要分布于小脑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分布较少;ZnT6和Aβ荧光双标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两者共存于老年斑内。结论 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Aβ老年斑内有大量的ZnT6蛋白表达,并聚集着大量的锌离子,提示锌离子可能参与小脑Aβ老年斑的形成,而ZnT6在老年斑内锌离子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EGF和Ki-67在复发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Ki-67在18例复发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和43例未复发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其表达的差异。结果:VEGF、Ki-67在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16/18)和83.1%(15/18);VEGF、Ki-67在未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4.4%(32/43)和62.7%(27/4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促使肿瘤血管形成,对病变的复发产生影响;联合检测VGFR和Ki-67,对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及延髓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方法:将颗粒蓝(GB)及核黄(NY)分别注入大鼠的脊髓和延髓的巨细胞网状核,在大脑皮质观察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G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24,6,4,3,1,2区。4,3区内发现少量双标记细胞。结论:大鼠大脑皮质向巨细胞网状核发出投射的神经元的分布区域,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内,4区和3区内有少量向2者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约占同区内皮质脊髓神经元的5%~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胎鼠大脑皮质内皮素-1(ET-1)mRNA的方法。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稳定的检测体系后,对胎鼠大脑皮质ET-1 mRNA进行检测,并以RT-PCR后产物的OD值来反映起初ET-1 mRNA的模板相对含量。结果 在一定TapDNA酶、镁离子浓度、引物浓度等条件下,ET-1 mRNA经RT-PCR扩增后产  相似文献   

14.
刘诗翔  王琳  胡静  李强  汪洪 《疑难病杂志》2009,8(9):517-519,F0003
目的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海仁藻酸(KA)致SD大鼠小脑变性损害区的存活、迁移情况,为临床上NSCs移植治疗小脑变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KA损伤未移植组(B组),KA损伤后注射生理盐水组(C组),KA损伤后NSCs移植组(D组)。分离、培养GFP转基因小鼠的NSCs,以立体定向微量注射方法移植至KA致小脑变性损害区,进行行为学、免疫组化研究。结果(1)行为学观察:A组大鼠头部及口鼻呈机敏的探索状,四肢及躯干动作协调,尾巴稍抬高,可左右摆动。B组和C组表现为精神差,厌食,少动,行动摇晃迟缓,身体左右摇晃,头部触地,尾巴拖地,多次侧翻跌倒并自己不能翻正,嘴部寻找食物笨拙,过竿时间较A组明显延长。D组行为学表现及过竿时间较A组差,但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发现NSCs在小脑变性区存活和迁移,未见细胞过度增生。植入细胞存活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7 d、14 d、28 d分别为(102±67)、(58±77)、(24±6)个/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Cs在小脑变性损害区能够存活、迁移,能够改善KA致小脑变性共济失调症状,提示NSCs移植可成为治疗小脑变性损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和大脑皮层锌、铁、锰、铜、镁、钙水平,以及锌转运体家族成员(ZnT1、ZnT2、ZnT3、ZnT4、ZnT5、ZnT6、ZnT7)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10只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各5只)。应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小鼠大脑皮层6种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大脑皮层锌转运体家族成员mRNA表达水平。结果 培哚普利降低了APP/PS1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增加了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培哚普利增加了APP/PS1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锌水平,而铁、锰、铜、镁、钙水平在培哚普利应用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培哚普利降低了锌转运体家族成员中ZnT1的mRNA表达水平,而ZnT2、ZnT3、ZnT4、ZnT5、ZnT6、ZnT7 的表达水平在培哚普利应用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培哚普利可以通过下调大脑皮层ZnT1表达,调控脑锌代谢,进而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提示调控脑内锌稳态是培哚普利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认知水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与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存在。方法 将。TB及NY分别注入大白鼠的脊髓与红核内,在大脑皮质观察比较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 F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6,4,3,1区,10区的尾侧部及7,18区的颅饲部亦有少量存在。无发现双标记细胞。结论 大脑皮质向脊髓发出投射的区域非常广泛,向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全部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分布的区域内,皮质脊髓神经元无分支投射到红核。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听皮层(AC)-内侧膝状体(MGB)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及其突触前机制.方法刺激听辐射纤维,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技术在MGB分离和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诱导LTP,并观察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对LTP的影响;采用配对脉冲实验对LTP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①AC-MGB突触的兴奋性传递主要由NMDA和AMAP/kainate受体介导,可在MGB成功诱导出LTP;②应用AP-5或KYN阻断突触后神经元的去极化后仍然可在MGB成功诱导出LTP;但用无Ca2 的ACSF替代正常ACSF后,在MGB难以诱导出LTP.③AC-MGB突触传递的LTP伴随着配对脉冲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的下降.结论AC-MGB突触传递存在LTP机制,其诱导过程不依赖于突触后NMDA受体,但依赖于细胞外Ca2 的浓度;LTP的发生与突触前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概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荧光雄鼠的肝细胞回输半致死量射线照射的C57BL雌鼠,观察肝细胞是否有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方法 用荧光雄鼠的肝细胞回输给半致死量射线照射的C57BL雌鼠,在移植后18、39和53 d剪鼠尾,采血并用CD4-PE和CD8-PE标记,再用氯化铵溶血,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87 d后杀鼠取骨髓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Y染色体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并取外周血、脾细胞、肝细胞和骨髓细胞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回输肝细胞的雌鼠外周血中检测到GFP阳性细胞,同时检测到一部分GFP阳性细胞转化成了CD4+或CD8+T细胞,外周血中GFP阳性细胞的比例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的骨髓中的Y染色体阳性比例呈正相关.同时在鼠的脾细胞、肝细胞和骨髓细胞中都检测到了GFP阳性细胞.而脾细胞中检测到的GFP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其他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03).结论 成年鼠肝细胞含有一定量的造血干细胞,在移植鼠体内存活并分布在多脏器,重建了雌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