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报告了8例桡骨上1/3骨折并桡骨小头脱位。认为是前臂创伤中一种新类型骨折,其损伤机制和临床变位情况,既不同于孟氏骨折的任何一型,也不同于桡骨干中1/3、下1/3骨折和前臂双骨折,而是由一种向上并旋前的传导暴力所造成。由于骨折处恰在旋后肌附着点上,旋后肌的突然收缩致折端向前成角,及桡骨头后脱位,并形成向后移位的撕脱性折块。治疗上首选闭合整复,采用近折端对远折端的手法,术后小夹板固定前臂于中立位,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量分析法,以折端旋转角度公式及两折端倾斜角和空间投影角为工具,对不同移位因素作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当肱骨髁上骨折整复后,遗留移位所产生肘内翻的因素。结果显示:原始损伤机制可以成立(P<0.01);尺倾、内旋是肘内翻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桡倾、外旋是肘内翻的主要负相关因素(P<0.01)。并就倾、旋对肘内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移位的临床诊断与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寇全春  陈勇 《河南中医》2005,25(7):35-36
肘内翻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30%~40%。近年来各学者对肘内翻畸形的发生机制作过大量的探讨,其中远折端旋转移位(转轴)的因素渐被重视。如戴廷涛提倡肱骨髁上骨折在原分型上应增加伸直旋转型、屈曲旋转型等;杨根兴认为:骨折块旋转倾斜时,肱骨下端外髁明显大于内髁,骨折块旋转后内髁滑脱,  相似文献   

4.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的肘内翻畸形由肱骨远折端的内翻、过伸和内旋畸形组成。对这种畸形的大多数病例均行肱骨对侧楔形切骨术,其主要目的是矫正内翻畸形。然而作者认为,为在临床上和解剖上获得肘内翻的准确矫正,也有必要同时矫正远折端的内旋、过伸畸形。但在手术前测定内旋畸形  相似文献   

5.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占儿童肘关节损伤的 60—70%其它年龄也可发病,但较少见。此种骨折由于发病机制不同,可形成伸展型、屈曲型及粉碎型,其中以伸展型为多见,占90%,根据骨折远折端左右变位  相似文献   

6.
患者张某,女,76岁,农民。1988年4月8日来诊。2日前因大便下蹲太猛,臀部卡入用砖垒的便池内致伤。检查身双下肢呈内收、外旋位,两腿等长,按压股三角区、大转子处压痛,双侧大转子向上移位,髋关节功能丧失。X线片示双侧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远折端上移,股骨外旋。(见插页图7)  相似文献   

7.
姜绍帅 《双足与保健》2018,(12):126-127
目的该实验主要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接受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该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67%;且实验组踝关节功能评分由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在治疗6、12周后,其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治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依靠外固定预防肘内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是临床上一直未能完全解决的难题。因为肘内翻是远折端内侧皮质倾倒、嵌插并向尺侧移位,远折端旋转所造成的。所以,治疗上多是在力争取得良好的复位后借助外固定来预防肘内翻发生或加重。为提高外固定的应用效果,结合有关文献,对外固定应用中重...  相似文献   

9.
自 1 996年 1 0月起 ,笔者应用逆行穿针固定配合中药治疗锁骨骨折 49例 ,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49例中 ,男 3 2例 ,女 1 7例 ;年龄 1 9~ 56岁 ,平均 3 7.2岁 ;病程均在 1周内。左侧2 8例 ,右侧 2 1例 ;斜形骨折 2 3例 ,粉碎性骨折 9例 ,横形骨折 1 7例。均为中段骨折。2 治疗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 ,患者取仰卧位 ,患肩垫高约 3 0度 ,屈肘 90度 ,前臂置于胸前。术者立于患侧 ,左手摸清骨折端 ,右手持骨折复位钳经皮夹持锁骨远折端 (尽量靠近断面 ) ,用回旋法提起远折端 ,使之明显翘起于皮下。摸清远折端断面后 ,…  相似文献   

10.
旋后极度屈肘位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94年 ,我们应用手法闭合复位 ,加宽石膏托屈肘轻度外翻前臂旋后位固定的方法 ,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68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8例中 ,男 49例 ,女 1 9例。年龄 3~ 1 4岁 ,平均 7.9岁。左侧 2 6例 ,右侧 42例。高处坠落伤 45例 ,平地跌倒伤 2 3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远端向后完全移位并尺偏 2 7例 ,中立 5例 ,桡偏 7例 ;远折端后移 1 /2并尺偏 1 2例 ,中立 4例 ,桡偏 5例 ;远折端轻度后移并尺偏和旋转 8例。均于伤后 7天内就诊。2 治疗方法2 .1 复位方法 (以左侧尺偏为例 ) 采用臂丛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整复后远折端外旋转轴预防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例采用整复后远折端外旋转轴复位,对照组18例采用传统的解剖复位方法。观察肘内翻发生率及角度。结果:治疗组的患侧和健侧携带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侧携带角与健侧携带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侧携带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肘内翻5例,占26%;对照组发生侧肘内翻11例,占6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远折端外旋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安全的,可明显减少肘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闭合性前臂双骨折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合性前臂双骨折在骨科最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多发生在青少年。一般前臂双骨折后,折端可发生重迭、旋转、成角和侧方移位四种畸形。治疗时须将其远近折端正确对位,四种畸形均得到矫正,并保持在整复后的位置,直到愈合,才能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0岁,农民。于1984年12月22日,被火车撞伤右大腿及右足部。伤后2小时入院,检查见右下肢外旋位,大腿部软组织肿胀,股骨中上段有异常活动,右足软组织广泛撕脱伤。X线片显示右股骨中上段横形骨折,远折端向外侧移位。在行右足清创植皮术的同时整复股骨骨折,梅花针内固定,术后右下肢  相似文献   

14.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在肱骨髁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薄弱部位 ,为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损伤。我院自 1998年以来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2 0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2 0 0例 ,男 13 8例 ,女 62例 ;其中伸直型 186例 ,屈曲型 6例 ,粉碎型 8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2 治疗方法2 1 整复方法 患者仰卧位 ,用 1%的利多卡因骨折断端局部麻醉以后 ,两助手分别握住病人上臂和前臂作顺势缓慢拔伸牵引。若远段旋前或旋后 ,应首先纠正旋转移位 ,术者两手分别握住骨折远近两端 ,使前臂旋后纠正旋前移位或使前臂旋前…  相似文献   

15.
对于儿童前臂双骨折移位严重 ,骨折端有背向侧方移位 ,临床上单纯采用常规的复位手法有一定的困难。经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探索 ,总结出以回旋分骨法复位儿童前臂中 1/3双骨折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8~ 14岁 ,平均 11岁 ;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均以手掌着地 ,间接暴力所致 ;无合并其它部位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 X线显示 :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骨为锯齿状或斜形骨折 ,尺骨为短斜形骨折 ,桡骨远折端背面与近折端的掌面形成背向重叠 ,而尺骨远折端在背侧与近折端重叠。2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 ,…  相似文献   

16.
胫腓骨的开放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因为胫骨处于皮下,无论直接暴力,既或间接外力的扭伤骨折,也能胫骨穿破皮肤,骨折端外露。这时既要固定骨折,又要经常观察创口换药,许多方法都不能二者兼顾。过去应用石膏固定,必须开窗换药,开窗后对骨折端不能稳定,况大面积的皮肤缺损,又不能全部开窗使石膏折毁,最后在石膏内骨折端变位是不可避免的。石膏固定要固定膝关节。倘若长期骨不愈合,被迫也要长期固定膝关节,最后导致膝关节的强直。至于滑动牵引,虽然换药和观察创口较为方便,但滑动牵引并  相似文献   

17.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约占肘关节损伤的50~60%。根据暴力方向和骨折移位的情况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前者约占90~95%。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跌倒时手着地,同时肘关节过伸及前臂旋前致伤。骨折线斜向后上方,远骨折端向后上方移位,并可表现尺偏或桡偏及旋转,晚期并发症中以肘内翻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方法已经很多,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硬纸板固定等,总的来说,各有利弊,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理想的固定方法。石膏固定:从外形看是牢固可靠。待血肿消退后则里面松动,无法调整。加之石膏本身的重力易使折端变位。骨折愈合,拆除石膏,虽有畸形,已无法纠正。常使非手术治疗的损伤,变为手术治疗。给患者增加痛苦和负担,现在,无论中西医,多数已经放弃不用。夹板固定:较石膏为优,其质轻而有弹性,治疗中可以随时解开检查,但固定后内外侧板容易向后移动,造成折端不稳,容易变位;前侧板有下移倾向,下移后可压迫肘前血管,影响循环,致使骨折远端肿胀不消,用之不当者容易出现肌坏死。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2岁。1986年9月16日从2m高的树上摔下,躯干向左侧倾斜,上肢伸直、手掌着地致伤左上肢,伤后17小时入院。检查全身情况良好,左上肢肿胀,肘关节呈半屈位,前臂严重畸形,肩、肘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左桡尺骨下段双骨折,远折端向背侧移位并向掌侧成角;左肱骨髁上骨折,远折端轻度向后方移位;左肱骨外科颈骨折,远折端向外侧轻度移位并成角(见封三图1)。治疗在局麻下采用手法复位超关节夹板固定,届肘90°悬吊于胸前。4周后骨折达临床愈合,去除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1982年来采用手法折骨加擀面杖滚压法治疗陈旧性柯雷氏骨折21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性别:男7例,女14例2年龄:10-20岁3例,20-40岁3例,40-60岁15例;右手12例,左手9例;就诊时间:15-20天4例;20-30天6例,30-50天11例;伴有下尺、桡关节分离14例;21例就诊前都在院外治疗过。致伤原因:摔跌时,臂外展、旋前、手掌触地而发生。本组病例,除X线拍片显示:挠骨远端骨折,远折端向挠、背侧移位,断端有骨痴形成外,一般腕部都具有“餐叉畸形”和“枪刺畸形”,腕关节活动及前臂之旋转受限,有局限性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