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跨肺压指导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选择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年1月—2015年8月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28例,随机分为2组:个体化治疗组(n=19),肺复张后通过食道压监测结果调整PEEP;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n=9),肺复张后按照ARDSnet建议调整PEEP。比较2组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参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第72 h,个体化治疗组的PEEP、吸气末跨肺压均较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高(P0.05);第72 h,个体化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PO2)、氧合指数高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P0.05)。整个实验过程中,2组患者的心率和心排量无明显差异(P0.05)。个体化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比传统机械通气组时间短(P0.05),2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复张后应用跨肺压指导PEEP的机械通气策略可改善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且不会引起循环波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俯卧位通气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5年2月期间,于我院选取64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早期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仰卧位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在氧分压(Pa O_2)、吸入氧浓度(Fi O_2)、氧指数(OI)、收缩压(SAP)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俯卧位通气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徐佳 《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49-50,4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85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85例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与吸烟、术前肺部感染、围术期营养状况不佳、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太长、术前心功能较差及术中大量输血有关。结论主动脉夹层术后易发生低氧血症,应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或避免患者发生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多学科协作背景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及管理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质量评价、临床调研与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理论,初拟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及管理策略。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及管理策略体系。结果 建立由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及45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及管理策略体系。结论 本研究明确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预防及管理的核心与关键,为后期实现同质化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总结2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心包填塞患者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护理。气管插管期间按需吸痰,尽早拔管,拔管后痰液排出不畅者辅助超声雾化吸入及拍背体疗,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同时注意感染的预防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外科的急症,进展快,病死率高。主动脉夹层有多种分型方法,其中Stanford分类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型和B型,外科治疗是A型的主要治疗方法,60%~70%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1]。国外研究显示,Stanford A型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51%[2]。国内各大医院研究显示,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0%~50%[3-4]。严重低氧与低心排会互为因果,低心排使肺循环静水压升高,肺泡渗出增多,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出现氧的弥散障碍;而低氧又造成氧供减少、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8.
丁垚  王哲  赵渝  陈子徽  李强  张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748-1751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因AAD合并严重低氧血症入院的2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22例)和非手术组(6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手术组患者术前、术后氧合指数(OI)改善情况.结果 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肺复张对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术后低氧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行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手术术后发生低氧血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试验组(n=20),行肺复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肺复张前后呼吸和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 肺复张组患者氧合明显改善(PaO2/FiO2:94.0±2.9 vs.180.4±31.8,P<0.001);肺复张期间对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均可维持稳定状态;肺复张组较常规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4±16.4)h vs.(21.8±12.6)h,P=0.493].结论 肺复张可改善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术后的氧合状态,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道压监测调整呼气末正压的方法在改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中的疗效。 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住的4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分为食道压监测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预后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气体交换及呼吸力学指标,包括呼气末正压、氧合指数、呼气末跨肺压、吸气末跨肺压、肺驱动压、肺弹性阻力、胸壁驱动压、胸壁弹性阻力、呼吸系统驱动压及呼吸系统弹性阻力。 结果两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入组时、入组24 h和入组48 h的呼气末正压、动脉血氧合指数、呼气末跨肺压、肺驱动压和肺弹性阻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83、9.544、17.806、4.799、6.830,P=0.004、0.004、< 0.001、0.035、0.013),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食道压监测组患者入组24 h和入组48 h的呼气末正压、动脉血氧合指数及呼气末跨肺压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均< 0.05),而肺驱动压和肺弹性阻力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均< 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食道压监测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降低[(68 ± 20)h vs.(55 ± 16)h,t=2.261,P=0.030]明显缩短;而两组患者住ICU时间[(101 ± 26)h vs.(92 ± 24)h,t=1.226,P=0.228]及和28 d病死率(10% vs. 5%,χ2=0.360,P=0.54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根据食道压监测调整呼气末正压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肺驱动压及肺弹性阻力,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1.
Clinically,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preferred and reliable option for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is an emergent and ser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haracterized with an acute onset, poor prognosis, and high mortality. However, the incidence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 relatively higher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disease and its intricate procedure. It has been considered that hypoxemia,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aving a worse clinical prognosis.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hypoxemia is significant for the improve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的急性肺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3月对30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患者行全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手术治疗,9例患者行三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记录手术前、手术结束时、入ICU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分析术后早期肺通气及氧合功能的变化.结果 A-aDO2、OI两指标手术前、手术结束、入ICU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2.47 ±41.06)、(136.13 ±29.51)、(141.37±25.94)mmHg,(535.23±70.15)、(491.50±73.12)、(387.33 ±91.32) mmHg;F值分别为35.926、323.742;P值均为0.000];A-aDO2、OI两指标入ICU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手术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早期肺氧合及交换功能均受到一定损害,A-aDO2、OI可作为敏感指标为该类患者术后早期的急性肺损伤提供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诊治的4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首发表现以胸痛为常见(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CT和MRI检查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率较超声检查高,但由于超声检查价格便宜,床旁操作方便,故有疑诊患者,可做常规超声检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结论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内科治疗时血压控制多需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然而根据临床分型和病情采取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经心脏超声、食道超声、CT、MRI或血管造影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同期住院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Ⅰ水平.结果1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Stanford A型,20例B型.所有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0.3 μr/mL),均值2.0±1.9(0.4~8.4)μg/mL,敏感性100%.自症状发作到D-二聚体测定的时间为1.5 h~14d,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病程呈负相关(r=-0.42,P=0.04).病变范围越大,D-二聚体水平越高,死亡组D-二聚体均高于5 μg/mL,提示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指导价值.与主动脉夹层患者相比,仅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轻度升高(<0.7 μg/mL).结论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64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AD成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 50例AD均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全程及其主要分支,均能辨别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破口部位,其中DebakeyⅠ型15例,DebakeyⅡ型6例,DebakeyⅢ型29例。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9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0例;右肾动脉受累8例,左肾动脉受累12例;右侧髂总动脉受累7例,左侧髂总动脉受累13例,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5例;合并动脉瘤或瘤样扩张4例;合并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合并主动脉壁钙化23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短期病死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于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的25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3例(84.19%);年龄(47.07±9.27)岁。根据患者术后30 d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216例,85.38%)和死亡组(37例,14.62%),对患者一般基线特征及围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短期病死率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术前伴器官灌注不良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术后48 h引流量>1 L、需肾替代治疗的急性肾损伤(RRT-AKI)、低心排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74,95%CI:1.083~1.272,P<0.001)、术前伴器官灌注不良综合征(OR=7.339,95%CI:2.221~24.247,P=0.001)、体外循环时间(OR=1.031,95%CI:1.015~1.048,P<0.001)、术后RRT-AKI(OR=12.490,95%CI:3.477~44.866,P<0.001)、术后低心排(OR=14.325,95%CI:2.740~74.897,P=0.002)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短期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病死率较高,年龄、术前伴器官灌注不良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发生RRT-AKI和低心排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短期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CT(MDCT)上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肺部改变特征及发生率。方法观察71例主动脉夹层首诊患者的MDCT上肺部改变,分析并比较Stanford A型和B型患者的肺部改变情况,随访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前后患者的肺部改变。结果肺间质病变(51例,71.8%)、心包积液/心脏增大(28例,39.4%)、胸腔积液(18例,25.4%)、肺不张(13例,18.3%)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MDCT上最为常见,发生率相对较高;在Stanford A型和B型患者肺部MDCT改变中,心包积液/心脏增大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多于B型〔51.2%(21/41例)比23.3%(7/30例),P=0.011〕;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和保守组治疗前后各种肺内改变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MDCT图像观察肺部改变,有助于制定正确的临床治疗计划,提高MD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