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6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14 d以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是否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结果早产儿中PNAC发生14例(25%),其出生体重为(1257.56±215.34)g,胎龄为(29.81±1.52)周;非PNAC组有42例(75%),体重(1310.23±254.34)g,胎龄(32.52±1.82)周。PNAC组的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以及脂肪乳的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均大于非PNAC组。结论PNAC易发生于胎龄较低的早产儿,并且与肠道外营养的持续时间、提供热卡、脂肪乳最大剂量、静脉营养中的非蛋白质热卡过高有关。PNAC的防治应尽早开始从肠道外营养过渡口喂养,不过分追求热卡。要配比适宜的静脉营养,并及时调节肠道菌群,使用降胆酶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参与短肠综合征(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合理参与临床SBS药学监护的方法,发挥临床药师在营养支持小组(NST)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的营养治疗过程,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和药学监护计划。结果:合理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维持生命,增强患儿的肠内耐受性,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同临床医师、营养师优化治疗方案,实施药学监护,促进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廖碧玲 《北方药学》2011,8(6):60-6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是否对PNAC的产生有关联性.方法:两组患儿均于出生后72小时内进行肠外喂养,研究组患儿同时配合以早期微量喂养.结果:研究组患儿PNAC的发病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44.19%,且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禁食时间和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具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征(PNAC)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接受肠外营养治疗〉15d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胆汁淤积综合征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其中病例组78例,对照组72例,总结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禁食时间、体重增长、新生儿胎龄等一般资料,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的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禁食时间较对照组长,氨基酸及脂肪乳提供热量比率高于对照组,每天总热量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禁食时间、新生儿体重较低、氨基酸脂肪乳热量比率高是发生新生儿PNAC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PNAC与新生儿体重、禁食时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氨基酸及脂肪乳热量比率有关,应从相关危险因素着手降低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近年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2004~2008年各种药物致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121例。结果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甲亢药是主要的致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药物,本病近5年来每年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平均发病时间20.51d,治疗后总有效率95.87%。结论可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的药谱广,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避免滥用药物。  相似文献   

7.
1例65岁女性患者,因甲亢服用甲巯咪唑(20 mg/d)治疗,1个月后出现严重黄疸,被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炎,先后2次住院进行降黄疸治疗,在停药50 d后黄疸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8.
罗丽平  高雁翎 《河北医药》2012,34(5):743-744
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是指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是目前我国婴儿中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临床分为黄疸型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胆汁淤积症、无黄疸型肝炎及亚临床型肝炎[1].其中前两型是婴儿期CMV肝炎中的重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CMV感染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炎40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因黄疸原因收入消化科的患儿中诊治的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早产儿2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20例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但没有发生胆汁淤积症的早产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0.57±2.53)d、平均出生体重(1.31±0.23)kg,对照组患儿的平均胎龄(32.03±1.22)d、平均出生体重(1.51±0.24)kg,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31.79±15.22)d、氨基酸最大剂量(2.62±0.35) 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2.78±0.34)g/(kg·d),对照组患儿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20.99±6.31)d、氨基酸最大剂量(2.02±0.29)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为(2.01±0.37)g/(kg·d),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并发胆汁淤积症与出生体重低、胎龄小、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氨基酸的应用以及大剂量脂肪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还原型谷胱革肽(GSH)治疗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的疗效。方法:80例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患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小剂量肝素联合GSH,对照组加熊去氧胆酸。结果:在降低血清胆红素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肝素联合GSH治疗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作用。方法:7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补充葡萄糖辅以少量的胃肠道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非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组(补充氨基酸、葡萄糖辅以少量的胃肠道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纽(补充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辅以少量的胃肠道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1周后检测体重变化、相关生化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非脂肪乳静脉营养和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均能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并发症,且临床应用较安全。结论:静脉营养能够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存活出院。平均应用静脉营养5.2 d后患儿体质量开始稳步增长,应用静脉营养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静脉营养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其处方设计仍存在问题有待改进。结论:该院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需改善,临床医生和药师可以共同合作提高临床静脉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特殊人群多重耐药菌抗菌药物治疗的意义。方法:针对1例早产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药师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结果:临床药师利用药学专业知识,结合患儿的生理病理情况,在充分循证证据支持和知情告知下,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环丙沙星的抗菌治疗方案,有效控制了患儿的病情。结论:临床药师可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重要的一员,在抗菌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发挥专业作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全胃肠道外营养药在危重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抢救危重早产儿.方法:30例危重早产儿采用以葡萄糖、5%复合氨基酸、20%中/长脂肪乳剂、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混合的营养液用输液泵经周围静脉24 h均匀泵入,早产儿出生后2~7 d应用,持续5~28 d.结果:3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5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减少脂肪乳剂后恢复正常.结论:TPN应用于早产儿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影响,为小于胎龄早产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67例我院住院的小于胎龄早产儿进行头围和体重的监测,并将其按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分组,观察早期全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的影响;统计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肠外营养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①33~35周组和〈1.5kg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大,住院时间短,〈33周组和〉2.0kg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小,住院时间较长;②早期"全合一"肠外营养从外周静脉24h均匀输入,未见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结论积极地早期应用肠外营养,防治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我院新生儿肠外营养三种固定组套处方临床实际应用的合理性。方法:收集2018年1-7月我院NICU的新生儿肠外营养处方共320份,患儿共52例,其中早产儿38例,足月儿14例。对新生儿肠外营养三种固定组套处方的成分进行分析,统计患儿的住院时间、使用TPN的时间、患儿摄入的液体量、热卡量、血糖、肝功能等,并结合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来评价三种固定组套处方的合理性。结果:三种固定组套处方在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证,糖速、热氮比、电解质浓度均在合理范围内,但52例患儿中存在3例前期液体量摄入过多,320份处方中存在114份热卡摄入不足,早产儿组套处方中缺少电解质钠和镁,足月儿组套中缺少电解质镁等。结论:我院新生儿肠外营养三种固定组套处方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能够基本满足大多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需求,但肠外营养处方存在热卡和蛋白质摄入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GBS)感染在胎膜早破早产儿中的发生率及其与早产儿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产科出生的120例早产儿,分为胎膜早破组和无胎膜早破组各60例,采用PCR法检测鼻咽拭子B族链球菌抗原,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及药敏试验,记录PCR法及血培养结果、主要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常用益生菌制剂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2017年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167例,随机分为A 组84例和B组83例,分别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25 g,1次/天)和双歧杆菌活菌散(0.50 g,1次/天),连续服用至出院。比较两组患儿的病死率、Ⅱ期及以上NEC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全胃肠饮食(TPN)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次数。结果:A组和B组患儿服药时间分别为36(28,49)d 和40(26,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4郾76%(4/84)和16.87%(1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EC、败血症死亡比例小于B组(P<0.05);A组Ⅱ期及以上NEC发生率、TPN时间、喂养量达100 mL/d 及150 mL/d 的时间、喂养不耐受次数、喂养不耐受>3次比例均小于或短于B组(P均<0.05);两组患儿败血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有效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疗效优于双歧杆菌活菌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产儿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渗漏引起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炎性改变的原因,认为药物渗漏引起炎性改变和坏死,与药物浓度,用药时间长,肢体循环不良,血管粗细,静注速度及护士责任心等直接相关。方法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及早采取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局部涂万花油,外敷和药物封闭等预防措施。结果其中1例因护士责任心不强,未及时发现及采取恰当处理而造成患儿肢体局部红肿、皮肤变成紫黑色。结论早产儿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及早采取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可大大减少周围静脉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尽量避免头皮输液。同时,要加强巡视,发生炎性改变时,要及时采取恰当处理措施。这样,不仅减少患儿痛苦,而且是确保抢救及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