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在基层医院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收治的 2 1例产科DIC病例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1例均有明显的诱因 ;试管法凝血时间异常 18例 ;治疗成功率 85 7%。结论 注重诱因、动态观察可及早诊断 ;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去除病因、使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等 ;去除诱因可以预防DIC ;试管法凝血时间有辅助诊断、监测用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体会。方法对40例有凝血功能障碍早产儿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DIC诊断及临床抗凝治疗的体会。结果接受抗凝治疗的40名早产儿中有7例发生DIC,其中6例有出血表现,死亡3例。在DIC早、中期使用肝素(0.44-1 mg·kg^-1·d^-1),有较好疗效。结论早产儿有凝血指标有异常时可以不等DIC临床表现即考虑给予小剂量肝素和(或)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可能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2012年本院共收治10例产科DIC患者。结果10例患者诊断均正确,在抗休克,大量输血及应用凝血因子的基础上,5例患者使用了肝素,6例患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同时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2例。10例患者抢救成功8例,死亡2例。结论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通过干预治疗对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反思陈旧的认识,遏制滥用止血药物的行为,为临床合理应用止血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40例入住ICU的APACHEII评分〉12分,但尚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血凝酶1KU/d静脉注射,氨甲苯酸0.4g/d静脉滴注共3d的干预治疗,对照组不使用上述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于入住ICU的第1d和第3d抽取外周血,动态监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6项实验室指标。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6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后第1d监测的凝血指标相比较,其P值均〉0.05,说明两组患者分组随机,具有可比性。2、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后第3d监测的凝血指标相比较,其P值均〉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干预治疗和无干预治疗两种治疗方法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临床研究,可指导临床医师在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但尚未达到DIC诊断标准时,即使是APACHEII评分〉12分的危重症患者,也不必习惯性地“常规”给予止血药物,避免过度治疗,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及过度干预治疗所带来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初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存活率。方法 18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输血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死胎者进行引产或剖宫产,出血不止者使用纱条子宫腔填塞,治疗结束后观察存活率。结果 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产科8例DIC,在给予输血、吸氧治疗后,对症治疗,其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3例,成活率62.5%。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产科10例DIC,产妇抢救成功8例,死亡2例,成活率80.0%。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抢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肝素临床使用尤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血管瘤并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瘤并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小儿血管瘤的严重并发症 ,常见于 6个月以内的婴儿 ,在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同时伴有低纤维蛋白及凝血因子消耗 ,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及贫血 ,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而危及生命。我院从 1994年至 2 0 0 0年共收住院治疗各类型血管瘤 317例 ,并发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0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年龄小于 1个月 3例 ,其中 1例仅 4天 ,大于1个月至 6个月 5例 ,2岁 1例 ,6岁 1例 ;男 8例 ,女 2例。血管瘤部位 :头面部 1例 ,躯干 3例 ,上肢 2例 ,下肢 4例。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在出生后在体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研究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方法。方法本文选取近十几年收治的16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12例患者经治疗后效果良好(75%);胎儿中有1例死胎引产,2例胎盘早剥患者在入院时胎儿已死。结论临床引起产科DIC的病因较多,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法,即去除病因、补充凝血因子、大量输血及辅助临床治疗同时进行,进而有效提高临床DIC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全身性血栓 -出血综合征 ,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此综合征发展迅速 ,早期诊断与晚期治疗均较困难 ,若不积极进行治疗 ,预后不良。本文对 2 0例急性 DIC诊治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均为我院各科室 1999年 1月~2 0 0 1年 8月住院病人中并发急性 DIC患者。男性 11例 ,女性9例 ;年龄 15~ 79岁。急性 DIC的诊断符合 1999年第六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各种感染性疾病伴 DIC13例 (6 5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 DIC 2例 (10 % ) ,癌肿转移并 DIC 3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前后各抽取产科DIC患者静脉血5ml,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出、凝血时间(CT、BT),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结果产科DIC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后,PT、CT、BT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显著增多。结论产科DIC患者早期及时适量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自身的凝血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了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L 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对凝血检查的影响。方法 本文对 5 6例急淋患者在L ASP治疗前后 ,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 (TT)、血小板计数 (PLT)的检测。结果 治疗结束后 1d的PT轻度延长 (P <0 .0 5 ) ;APTT、TT显著延长 (P <0 .0 1) ;FIB显著降低 (P <0 .0 1) ;PLT显著降低 (P <0 .0 1)。治疗结束后 1周时各项均值与治疗前比较除FIB外 ,其余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L ASP的应用使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 ,特别是FIB(I因子 )的减少明显 ,从而引起凝血障碍 ,对临床预防出血及DIC的早期诊治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忠  杨丽 《贵州医药》2002,26(7):647-648
肺结核咯血是感染科常见的重症之一 ,为探讨肺结核咯血治疗的新途径。我们在 1999~ 2 0 0 1年间 ,在常规方法的基本上 ,加用云南白药雾化吸入治疗。经过 18例肺结核咯血病人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自身疗效对比 ,发现云南白药雾化吸入止血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的肺结核咯血患者 ,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2例 ,最大年龄 6 5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38岁。咯血量 5 0~ 35 0ml d ,小咯血 15例 ,中等咯血 2例 ,大咯血 1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3例 ,浸润型肺结核病 15例 ,(其中有…  相似文献   

1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病理过程,是凝血机能异常的综合症.病理产科容易引起DIC的特点: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多变,发病迅速,母婴死亡率高.因此对DI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肝素的合理使用,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是当前产科医生面临问题之一.本文作者对我院1989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产科DIC患者15例,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诊断、处理及预防等进行分极,从中找出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产科DIC的认识。方法对13例产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DIC患者均有明确的诱因,重度胎盘早剥3例,产后大出血8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症1例、羊水栓塞1例。经综合治疗,13例产科DIC病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结论早期明确DIC诊断,及时去除病因,早期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新鲜血、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3,(17):531-532
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收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以提高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50例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通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产科DIC患者病发的原因主要有胎盘早剥、胎盘前置、胎盘植入、羊水栓塞、胎死宫内等,临床通过对不同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改善效果显著。所有产妇经抢救后均存活,无1例死亡。实施子宫切除术11例,围生儿47例存活,3例胎儿胎死宫内。结论对于妇产科DIC患者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正确识别DIC早期症状及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方法进行治疗,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早期应用抗凝药物,阻止DIC的转化,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从而减少病死率,提高产科DIC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gulation,DIC)是以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难以控制的大量阴道出血、多器官衰竭、低血压和休克 ,病情凶险 ,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近年来 ,我院产科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 0例 ,临床效果明显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年龄 2 3~ 4 0岁 ,平均年龄 2 7岁。初产妇 8例 ,经产妇 2例。 1例发生在妊娠中期 ,其余均发生在妊娠晚期。产前发生 DIC2例 ,产后发生 DIC8例1.2 诱因 :羊水栓塞 6例 ,死胎 1例 ,误输异型…  相似文献   

16.
嵇建祥 《黑龙江医药》2012,25(6):907-909
目的:初步探索中-重度肝硬化病变并发肝癌时术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我科五年来4例因重度肝硬化合并肝癌予以肝癌切除术后出现凝血功能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术中及术后补充凝血因子过程中术后5日因凝血因子缺乏死亡1例成功救治3例(术后出血最多一例达6000ml)。结论:手术治疗的风险及凝血功能结果分析及富含凝血因子血液制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方法,降低DIC的死亡率。方法对11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应用肝素给予抗凝治疗,子宫切除6例,纱布填塞压迫止血3例;治愈9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孕期宣教、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早发现是预防产科DIC发生的重要环节。成分输血、补充大量的凝血因子、小剂量肝素的应用、及时果断地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9年至1995年间笔者采用阿托品、普鲁卡因治疗顽固性咯血28例,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男22例,女6例。年龄22岁~对岁。原发病:支气管扩张症11例,肺结核12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肺癌2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或CT片,纤维支气管镜、实验室检查或临床证实,并排除血小板减少及出凝血异常。每次或每天咯血量超过600ml大咯血者9例,200ml~500ml中等量咯血者13例,200ml以下者小量咯血7例。本法治疗前均用过止血敏、止血芳酸、安络血、垂体后叶素,治疗至少3天。咯血仍不止改用阿托品、普鲁卡因,并停用其他止血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0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0例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成功抢救9例,1例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早期诊断、早治疗,去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黄波  董德琼 《贵州医药》2002,26(5):437-438
大咯血为最常见呼吸急症 ,若处理不当 ,会造成严重后果。我院自 1994年至今应用人工气腹治疗大咯血 2 2例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增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2 0例 ,女 2例 ,年龄 17~ 6 5岁 ,平均 34岁。诊断浸润性肺结核 15例 ,其病变局限于一个部位 10例 ,两个部位 2例 ,多个部位 3例 ;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 7例 ,其病变局限于一个部位且在下叶 4例 ,上叶 2例 ,多部位 1例。均无严重心、肝及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所有病例 2 4小时内咯血大于 5 0 0ml或者每次咯血大于 10 0ml。1 2 方法 本组病例均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