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累及主动脉的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夹层、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血管损伤等。传统上这些病变都需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加以处理。主要的手术方式是病变段血管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极高,大多数胸段主动脉病变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许多高龄、伴存疾病严重的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失去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正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口进入血管中层,使主动脉壁分离,形成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l761年,Morgani首次描述了主动脉夹层的特点,1820年,Lacnnce命名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 aneurysm,ADA)。随后研究发现,动脉瘤是部分夹层慢性期的表现,并非所有夹层都有动脉瘤变。虽然之后有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分离等命名,但都不能概括疾病的全部,目前统一称为  相似文献   

3.
正主动脉肠瘘(aortoenteric fistula,AEF)是指主动脉与邻近胃肠道发生的病理性相通,是一种少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及腹部搏动性肿物,但通常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和治疗十分困难~([1])。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AEF无主动脉手术病史,因主动脉本身病变致动脉壁侵袭直接穿破至邻近肠腔;继发性AEF是主动脉手术后移植血管吻合口处形成假性动脉瘤等,继而破裂穿入肠道,故又称移植  相似文献   

4.
常见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沈宗林主动脉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疾病有: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缩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瘤等。常见的后天性主动脉疾病有: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阻塞性病变和大...  相似文献   

5.
对MRA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评价(附13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RA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价值。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12月,136例患主动脉疾病的病人术前经trueFISP3DCEMRA影像学检查,并与术中主动脉病理改变进行对比研究。病人男1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5±12.2)岁。分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组108例,急诊发病(发病时间小于2周)76例,包括I型夹层动脉瘤41例,II型夹层动脉瘤9例,IIIA夹层动脉瘤1例,IIIB夹层动脉瘤57例;非夹层动脉瘤组28例,包括升主动脉瘤9例,马方根部瘤6例,降主动脉脉假性动脉瘤5例,降主动脉瘤4例,升主动脉假动脉瘤、降主动脉缩窄、弓部瘤、弓部假性动脉瘤各1例。结果术前MRA诊断与术中所见对比显示,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其累及范围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撕裂位置诊断的敏感性为85.2%,特异性100%;头臂干受累情况诊断的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100%;心包及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假腔内血流情况诊断的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100%。结论trueFISP3DCEMRA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可靠,基本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被视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其他主动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修补胸腹和胸降主动脉动脉瘤采用传统的钳夹阻断血流术常易引起广泛缺血、截瘫和轻瘫。当然神经系统损害与钳夹阻断血流时间、动脉瘤范围和破裂、患者年龄、近端主动脉动脉瘤和肾功能衰竭等有关。1 0年前作者已开始采用远端主动脉灌注、脑脊液引流等辅助措施以减少末端器官缺血的发生。美国休斯敦Texas健康科学中心心胸血管外科等单位于1 991~2 0 0 3年共收治1 0 0 4例胸降主动脉或胸腹主动脉血管替换手术。病人中位值年龄68岁( 8~89岁) ,1 0 3例患有脑血管疾病,41例有壁间动脉瘤,3 0例有穿孔。741例( 74%)进行了远端主动脉灌注和脑脊液…  相似文献   

7.
胸 (腹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是血管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 ,手术治疗需要开胸甚至作胸膜联合切口 ,手术创伤及风险很大 ,有较高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随着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人造血管支架技术的发展 ,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以其微创的特点已广泛用于胸 (腹 )主动脉瘤的临床治疗 ,减少输血量及其相应的并发症 ,使病人术后及总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本文介绍用微创腔内人造血管植入术和裸支架放置加瘤腔不锈钢圈栓塞 (双介入 )治疗胸 (腹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2例 (6个动脉瘤 )的经验。1 病例介绍例 1 男 ,5 4岁。以间歇性咯血 5个月伴胸背部痛 …  相似文献   

8.
景在平     
正景在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擅长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脏主动脉瓣膜疾病和腹主动脉瘤的微创腔内治疗。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上海市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全军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组建21个专家委员会,荣任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腔内微创治疗心脏瓣膜疾病专家委员会及科普与人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并担任亚洲血管外科协会理事、欧洲血管外科协会及国际腔内血管专家协会委员;中央保健委及中央军委保健委持证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9.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4,自引:5,他引:49  
Jing ZP  Feng X  Bao JM  Zhao ZQ  Zhao J  Lu QS  Qu LF  Ye B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483-486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146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145例,1例移植物无法释放而转行开胸手术。119例仅使用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26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4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围手术期死亡6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个月猝死1例,2例分别于术后14、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Bentall手术),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经皮穿刺缝合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等主动脉疾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采用血管缝合器辅助下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治疗的23例患者(30处动脉入路)的资料,主动脉夹层11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2例,胸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6例,胸主动脉缩窄1例,腹主动脉狭窄1例.统计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技术操作成功率为93.3% (28/30),失败2例中1例为股动脉并发重度狭窄(24Fr),1例并发出血(22Fr),行股动脉切开修补术.共应用缝合器55把,缝合27条股动脉,其支架输送器外径1例为24Fr,12例为22Fr,2例为20Fr,1例为18Fr,2例为16Fr,4例为14Fr,1例为10Fr,4例为6Fr,另3例为左颈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6Fr鞘.成功缝合的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 ~13个月,平均随访(8±4)个月未见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动脉严重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缝合技术缝合大直径支架输送器穿刺点是安全而有效的.缝合技术除用于股动脉入路外,还可用于主动脉弓上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