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难治性肾病的病因病机1.1脾肾两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条件难治性肾病其病程缠绵难愈,病本是虚,《请病源候论·水通身肿候》曰:“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统计123例难治性肾病最常见的10大症状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清、大便于结、口淡不渴、口干喜饮、腰膝酸痛、腹胀尿少、恶心呕吐、颜面下肢浮肿。皆为脾肾本质虚弱所致。1.2凤寒湿邪乘虚侵袭是主要的外在诱因《内经》中对水肿的产生早有记载,认为与风、湿等外邪乘虚侵袭有关。《素问·水热穴论》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肌肤,客于…  相似文献   

2.
循经推拿治疗习惯性便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便秘”的名称始见于清代沈金螯《杂病源流犀烛》。《内经》有“大便难”、“后不利”的描述,《伤寒论》有“阴结”、“阳结”之称,《医学原理》中记载:“秘者,大便秘结干燥而不通也”。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民间有“十人九秘”之说。便秘是胃肠功能紊乱后所表现出的排便障  相似文献   

3.
宗《内经》之意,本《伤寒论》之方,创“清开鬼门”“温开鬼门”“补开鬼门”三法,治急慢性肾炎水肿,方简效著。  相似文献   

4.
小儿急慢性肾炎属中医“风水”“阳水”之范畴,乃儿科常见多发之病证,其发病率高发于青少年及成人,《证治汇补》云:“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类证治载》“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医学入门》“阳水或由疮疡所致”,故本病的发生多由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导致肺脾肾,三焦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所致,若治疗不及时,用药不  相似文献   

5.
赤小豆鲫鱼汤.是以赤小豆和鲫鱼为原料熬治而成的汤汁类食物,李时珍称赤小豆为“心之谷”.分析其功用为“增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等”。《本草经疏》谓:“凡小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陈士锋《本草新编》谓;“赤小豆专刮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益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一用之而益甚微.”。鲫鱼又名的鱼.味甘性温.有消肿利水一益气健脾、清热解毒,通脉下乳之功效。《医林篡要》说:一鲫鱼性和缓.能引水而不操.能补脾而不活.所以可贵耳”。根据赤小豆鲫鱼的药理作用.我们在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攻补兼施法治愈小儿不全性肠梗阻2例体会李建斌攻补兼施法属于中医治疗法则中下法之一,临床常用于本虚邪实之疾患。小儿不全性肠梗阻属中医“关格”。《医贯》云:“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关格者,忽然而来,乃暴病也,渴饮水浆,少顷即吐,又饮又吐……...  相似文献   

7.
承气汤类方为主治疗急症刘长金承气汤类方是《伤寒论》中的名方,它包括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以大黄、芒硝为主要成分加味组成的以攻下为主要目的的一组方剂。原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泻而散之”的原则立法,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  相似文献   

8.
1概述 山药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原名薯蓣。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性味甘平,归肺脾肾三经,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功能。山药作为临床中药应用已历史悠久,历代本朝中均有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有“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的记载;在我国第一部由国家编写的《唐本草》中也有将“薯蓣日干捣细晒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升阳除湿防风汤出白《脾胃论》,由苍术、白术、白茯苓、白芍、防风组成,具有升阳除湿、通便止泻的作用。原方主治大便闭结,里急后重,或大便带白色脓液,或带有少量血液,或泄泻不止。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内科肠肖道多种疾病,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缓中补虚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指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文中的缓中补虚,诸注皆指为大黄蟅虫丸的功效,窃以为不然。此乃虚劳病之一大治法,与大黄蟅虫丸无涉,理由如下。首先,从句式上看,“缓中补虚”与“大黄蟅虫丸主之”是两个并列语句,而不是相互说明的承接语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有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有曰:“夫短…  相似文献   

11.
“补脾不若补肾,补肾不若补脾”语出《传忠录》。补脾者东垣之医疗观点,补肾者景岳之学术精髓,二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脾与肾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和价值,从而间接地引出了脾与肾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芍药利尿通便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汉代以前芍药不分赤白,《伤寒论》凡用,也只言芍药而不语赤白。至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始言赤、白两种,并指出:白质优,赤异功。唐末宋初,陶氏观点才引起医家的重视,并开始研究。《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方,将芍药已明确分开,并认为祛邪多用赤芍,补虚多用白芍。金人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后注云:“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至此芍药赤白之分已被公认,而且在功能上也有区别。后世医家多遵此说,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3.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提出,大凡血证之治,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咳血之治,有责于肺,有责于心,有责于肾,众说不一。而论治则,概而言之:出血宜静而不宜动;生血宜温而不宜寒。故将咳血治则具体归纳为“五宜、五不宜”。  相似文献   

14.
巨剌与中枢性促通技术在偏瘫早期应用中互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巨刺与中枢性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早期的作用,进行探讨。 1巨剌与中枢性促通技术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素问·调经论篇》:“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剌之”。由于经脉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在此基础上。通常所说络病用缪刺,经病用巨刺,也就是说巨刺针长并刺的深,这种刺法称为巨刺,也称“互刺”。中风偏瘫治疗方法之中“补健侧,泻患侧” (如上肢:肩骨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  相似文献   

15.
人参及其伪品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参《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大补元气、强心固脱、安神生津的功效。自古以来,价格较昂贵,因而出现了许多伪品。早在清代李时珍就曾指出“人参因根如人形而得名,伪者皆以沙参、荠苊、桔梗造作乱之。”本人查阅了有关文献,现将正品人参及其伪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折病人的饮食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内经》注:“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医辨证施护的精髓。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医“清、镇、潜、补”法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方法:从2002年6月-2005年1月选择门诊失眠病人30例,运用中医“清、镇、潜、补”法组方治疗。结果:2—4周后,观察病人睡眠质量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93%。结论运用中医“清、镇、潜、补”法辩证治疗。组方合理,标本兼顾,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比临床中单一的某一类方法适应范围广,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以“内伤脾胃”立论,用“阴火”释理,创立了“甘温除热”而治疗脾胃内伤发热性疾病的法则,其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等。数百年来,李氏这一学术思想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然而,由于李氏对“阴火”的论述不甚明晰,致使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阴火”的概念和病机,从而歧说纷纭,其“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也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9.
答读者问     
《中国临床医生》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已领取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可近年来,工商管理部门还让我办理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等,并要缴纳各种税费。我不知道个体诊所还需要办哪些证件,缴纳哪些税费,国家有哪些政策规定,请在百忙中予以解答。河北省蠡县望史镇东环诊所田英杰1999年10月8日田英杰同志: 来信收到,函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领取《医疗机构执…  相似文献   

20.
百合药膳     
祖国医学认为,百合性味甘,微苦寒。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肺燥咳嗽,痰中带血;温热病后余热未尽,神思恍惚,虚烦失眠等症。《神农本草经》载: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日华子本草》言:“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治癲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消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纲目拾遗》谓:“清痰火,补虚损。”《药性论》曰:“治脚气,热咳逆。”《本草述》云:“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更能去邪,为渗利和中之美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