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黏膜,且以溃疡形成为其病理特点,其主要证候为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泄,黏液便或血便.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采用柴苓汤、芎归胶艾汤等治疗的报道较多。本次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给予归芪建中汤,取得了较好疗效。 病例1:35岁男性。主诉:腹痛、腹泻、黏血便、全身倦怠。10年前因腹痛和黏血便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后经结肠镜检查进一步确诊。应用类固醇激素等综合治疗后,病情仍经常反复。结肠镜检查:从乙状结肠到直肠黏膜粗糙,易出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四诊所见:皮肤稍干燥,面色稍苍白,头晕目眩、声音无力,倦怠。舌体胖大、苔薄白、轻度干燥。脉稍小而弦。腹无力、但双侧腹直肌紧张,心下痞,小腹不…  相似文献   

3.
结肠炎丸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延平  王少涛 《陕西中医》1999,20(9):427-428
结肠炎丸8g/kg、4g/kg及2g/kg能明显增加大黄型脾虚小鼠的体重,显著减少其稀便次数;8g/kg及4g/kg结肠炎丸显著提高RES吞噬功能,同时明显提高血清溶血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唐雅琴 《国医论坛》2000,15(4):25-25
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0岁~61岁;病程多为数年,最长达10余年;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肉眼血便,其中脓血便13例,粘液血便42例,血便5例;大便次数每日4次以下者8例,5次~10次者36例,10次以上者16例;左下腹部有压痛者12例;大便常规除见红细胞外,白细胞10个~15个/HP9例;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者8例;全部病例治疗前均做乙状结肠镜检查,除肠粘膜广泛充血、水肿外,尚可见多发溃疡、糜烂及出血点;钡灌肠及双重造影检查27例,诊为慢性结肠炎者1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15例。2 辨治方法1大肠湿热型(17例):症见腹痛腹泻,脓血便或黄糜…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几年在临床实践中,用豨莶草治疗肠风下血,痈疽肿毒患者,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肠风下血:王某,男,35岁,1993年4月5日就诊患痔疮已8年。现大便时,先血后便,血色鲜红,滴注而出,有时呈喷射状。诊见舌质淡、苦中稍厚,脉弦数。此为肠风下血,属风热中于肠胃,宜祛风、清热、燥湿益脾。独取一味豨莶草500g,在锅内用白酒1000ml在带箅锅内蒸20分钟取出晾干研成末,炼蜜为丸,每丸  相似文献   

6.
理中汤合桃花汤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欣铎 《河南中医》1996,16(3):148-149
理中汤合桃花汤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高欣铎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471900)主题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药疗法理中丸/治疗应用桃花汤/治疗应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特点。近...  相似文献   

7.
王浩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5):M0002-M00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蒙医称此病为出血性敖鲁盖音包如病范畴,其原因为赫依、希日、巴达干、血等功能紊乱。病态血瘀积于结肠赫依与血热,使病态血伤及结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慢性非特异病变,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大多数患者呈慢性病程,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加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粘液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药用药规律.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可视化,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挖掘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药治疗规律.规律通过一维频次及二维的网络图进行显示.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用频数排在前五的西药依次为柳氮磺吡啶、甲硝唑、地塞米松、泼尼松和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最常与其他西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用频数排在前五的中成药依次为云南白药、乌梅丸、补脾益肠丸、理中丸和西瓜霜,中草药依次为黄连、白术、白头翁、黄芪和乌梅.补中益气丸和补脾益肠丸常与其他中成药联用,黄芪、黄连、白术常与其他中草药联用,补脾益肠丸、云南白药和乌梅丸常与地塞米松、甲硝唑、柳氮磺吡啶联用.结论:文本挖掘技术能较客观地总结溃疡性结肠炎中西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经验总结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四清 《江苏中医药》2008,40(11):74-74
1 病历摘要 时某某,女,45岁,江苏高邮人.2008年1月31日初诊. 罹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十八载,先后8次肠镜检查确诊.经常反复发作,发时便下脓血,夹有黄色黏液及鲜红色血便,粪质稀烂,大便最多第日10次,用西可控制到最少1次.  相似文献   

11.
王霞  邵晓琴 《光明中医》2009,24(10):1996-1996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目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病变.临床主要症状为黏液或黏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内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属中医泄泻,痢疾,腹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2002~2003年我们采用结肠炎汤加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重在调气和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为腹泻.每日数次或10次以上,腹痛,多局限于左下腹及下腹部。黏液血便或便鲜血,里急后重,发热,恶心呕吐等。结肠镜下见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变脆,呈颗粒状,伴有渗血,黏膜看见大小不一、深度不等的溃疡。其病理变化主要是湿热之邪壅滞肠间,与气血相搏结,脂膜和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出现下利赤白脓血;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姜附止泻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给予姜附止泻丸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在总有效率、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及食少纳差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相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在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及食少纳差方面比较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附止泻丸可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伴见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为消化系统的顽症之一。笔者于2000年12月至2004年2月,以自拟的健脾清肠饮联合西药治疗49例溃疡性结肠炎,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6例相比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男,13岁,1965年10月19日初诊。半年来,时见便中带血,或便后滴鲜血,以后呈脓血便。曾诊为阿米巴痢疾、结肠炎,最后确诊为“多发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住省某医院服中、西药无效,且逐渐加剧,卧床不起,精神萎靡,颜面苍白,口唇干裂,腹痛里急,便脓血频频,日夜五十余次,色黑褐,每次约20毫升左右。口舌、咽喉肿痛,水食不能下咽。舌红  相似文献   

17.
汪健  孙建 《吉林中医药》2002,22(3):34-34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腹痛、腹泻反复持续发生,及粪便中含粘液脓血便甚或血便为主要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特点。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8例,每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冷廷芳 《河北中医》2002,24(10):732-73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以黏液血便、腹泻、腹痛、腹部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呈反复发作性,很难彻底治愈,属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1996~2001年,笔者选用中药加穴位注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健脾化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化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健脾化滞丸10g日3次,口服;对照组口服硫氮磺吡啶片1.0g日3次,口服,均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内镜、肠粘膜病理等方面的改变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8%,2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健脾化滞丸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痛、腹泻、粘液便、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多见,也见于全结肠和回盲部。于中医学可归属为“泄泻”、“休息痢”、“滞下”、“脏毒”、“血痢”等范畴。本病多发于20岁~40岁的青壮年,以往为欧美国家病例较多见。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的改变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临床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且治愈后常因外感、饮食失常、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而复发,终致缠绵难愈。王垂杰教授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