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为主(MPV)、脾静脉(SPV)宽度及脾脏厚度;同时检测周围血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为S0期15例,S1期40例,S2期25例,S3期24例,S4期16例.从S1~S4期,MPV、SPV增宽及脾脏增厚的比率逐渐上升,但MPV、SPV增宽的比率各期差别不大(P>0.05),而脾脏增厚的发生率各期差别较大(0.01<P<0.025).从S1~S4期,周围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计数逐渐下降,尤以PLT下降最明显,S3、S4期显著低于S1、S2期(P分别<0.05、0.01),其中S4期已在正常下限以下.RBC,WBC在S1、S2、S3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S4期则较前面各期显著下降(P分别<0.05,0.01).结论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对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是有限的.脾脏肿大、SPV增宽、PLT计数下降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纤维化(S3或S4期)的诊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肝脏 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 2 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行 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 ;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主干 ( MPV)、脾静脉 ( SPV)宽度及脾脏厚度 ;同时检测周围血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 2 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为 :S0 期 1 5例 ,S1期 40例 ,S2 期 2 5例 ,S3期 2 4例 ,S4 期 1 6例。从 S1~ S4 期 ,MPV、SPV增宽及脾脏增厚的比率逐渐上升 ,但 MPV、SPV增宽的比率在各期差别不大。脾脏增厚的发生率各期差别较大。从 S1~ S4 期 ,周围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 ,尤以 PLT下降最明显 ,S3、S4 期显著低于 S1、S2 期 ,其中 S4 期已在正常下限以下。RBC、WBC在 S1、S2 、S3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S4 期则较前面各期显著下降。结论 :肝脏 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对慢性肝炎患者较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是有限的。脾脏肿大、SPV增宽、PLT计数下降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慢性肝炎病人门静脉主干 (MPV)、脾静脉 (SPV)直径、脾脏大小以及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 13 2例慢性肝炎病人做肝组织病理检查 ,按肝纤维化分级分为S1~S4组 ,B超测量MPV与SPV直径 ,以脾指数 (SPI)表示脾脏大小 ,常规方法测量外周血的白细胞数 (WBC)、红细胞数 (RBC)和血小板计数 (PLT) ,比较上述各组病人几种指标的差异。结果 S3组与S4组病人MPV与SPV直径大于S1组 ,S1组MPV和SPV直径分别为 ( 11.86± 1.3 6)mm和 ( 5 .76± 1.3 1)mm ,S4组为 ( 13 .0 6± 1.2 4)mm和 ( 8.0± 1.8)mm ,SPI从S1组 ( 17.5 7± 6.2 3 )cm2 升高到S4组的 ( 2 8.96± 11.62 )cm2 。从S1组到S4组 ,RBC、WBC和PLT逐渐减低 ,S1组分别为 ( 4.64± 0 .63 )× 10 12 /L ,( 4.1± 1.1)×10 9/L和 ( 89.2 3± 3 5 .71)× 10 9/L。其中 ,S3与S4组三项指标都显著低于S1组。结论 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 ,慢性肝炎病人门静脉主干、脾静脉直径逐渐扩张 ,脾脏逐渐增大 ,外周血WBC、RBC与PLT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对 2 0 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 (TBil)、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谷丙转氨酶 (ALT)、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 (A/G)、γ 球蛋白 (γ G)和病理分级分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临床表现如乏力、食欲缺乏、厌油、腹胀、鼻 /牙龈出血、肝掌、蜘蛛痣、脾静脉增宽、胆囊炎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TBil、ALT、γ G上升及A/G比值、PTA下降均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加重有关。轻度慢性肝炎以ALB和γ G与病理符合率较高 ,分别为 92 .7%和 90 .2 % ;中度慢性肝炎以单一血液学指标为标准与病理符合率较低 ,为 2 .5 %~ 4 5 .0 % ;重度慢性肝炎PTA、ALB、TBil的单项符合率分别为 4 1 .0 %、38.5 %和 2 5 .6 %。若对 6项血液学指标综合判定 ,则轻、中、重度慢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达到 95 .9%、77.5 %和 74 .4 %。由此可见 ,临床诊断时要高度重视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同时需结合多种血液指标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和白细胞计数(WB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晚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TEMI患者660例,其中死亡88例(死亡组),生存572例(生存组)。收集一般资料、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采用ROC曲线判断入院时MPV/PLT及WBC预测住院死亡的临床最佳截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MPV/PLT〔0.052(0.037)〕高于生存组〔0.045(0.022),u=-4.629,P<0.001〕;死亡组患者WBC〔12.25(9.30)×109/L〕高于生存组〔8.22(4.49)×109/L,u=-8.561,P<0.001〕。采用ROC判断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MPV/PLT、WBC临床最佳截点分别为0.047、9.28×109/L。MPV/PLT>和≤0.047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9.2%(60/313)和8.1%(28/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7,P<0.001);WBC>和≤9.28×109/L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2.6%(64/283)和6.4%(2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3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PLT〔OR=2.665,95%CI(1.632,4.351),P=0.027〕和WBC〔OR=4.258,95%CI(2.572,7.049),P=0.015〕为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PV/PLT>0.047和WBC>9.28×109/L均为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近期预后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对象,按照MPV分为低MPV组(MPV<10.62 fL,n=87)高MPV组(MPV≥10.62 fL,n=73)。分析MPV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低MPV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高MPV组,而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高MPV组(P<0.05)。低MPV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均高于高MPV组,哮喘控制情况优于高MPV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PV与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而与WBC、PLT、hs-CRP呈正相关(P<0.05),与Hb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OR=0.691)、hs-CRP(OR=1.972)、MPV(OR=1.458)与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高水平MPV提示患者预后转归较差,临床密切检测患者MPV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入院时不同程度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骨折患者的严重创伤者生存概率(probability of survival,P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率、平均动脉压(MA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纤维蛋白原(Fbg)、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UREA)、血肌酐(Sc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1 ~ 2005年骨折患者226例,根据ISS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分)、中度创伤组(ISS16~24分)和严重创伤组(ISS≥25分).利用TRISS法统计每个患者的严重创伤者生存概率(PS).对轻度创伤、中度创伤与严重创伤组间PS、SIRS发生率及入院后MAP、血常规、凝血、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中度创伤组MAP、Hb、MPV、PLCR、Fbg、TP、ALB低于轻度创伤组,WBC、NEUT%、SIRS发生率、Scr高于轻度创伤组;严重创伤组MAP、PS、HCT、Fbg、TP、ALB低于中度创伤组,WBC、NEUT%、SIRS发生率高于中度创伤组,MAP、PS、Hb、HCT、MPV、PLCR、Fbg、TP、ALB均低于轻度创伤组,WBC、NEUT%、SIRS发生率、UREA及Scr高于轻度创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患者Scr与ISS评分(r=0.273,P =0.000)、WBC(r =0.310,P=0.000)呈正相关,与PS(r =-0.202,P=0.003)、PDW(r =-0.165,P =0.018)、MPV(r =-0.193,P =0.005)、PLCR(r =-0.185,P=0.008)、Fbg( r=-0.172,P =0.017)、TP(r =-0.275,P=0.000)和ALB(r =-0.197,P=0.004)呈负相关.结论 中度创伤组血压、血红蛋白、血小板体积、Fbg、血浆蛋白显著降低,WBC、NEUT%、SIRS发生率、Scr显著升高,严重创伤组除上述变化外,PS显著降低.Scr随ISS、WBC增加及PS、PDW、MPV、PLCR、Fbg、TP、ALB降低而升高,中度创伤组、严重创伤组肾功能发生改变,对骨折患者应加强肾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大血小板比率 (P -LCR)变化。方法 检测 98例脑梗死患者和 80例健康体检者的PLT、MPV、PDW、P -LCR数值。结果 脑梗死组的PLT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 ) ,MPV、PDW、P -LCR均较正常组升高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数量及其体积改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5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和3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病例及实验室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敏感型治疗前WBC、CRP、ESR、LDH较非敏感型明显降低(P〈0.05),Hb、ALB PLT明显升高(P〈0.05)。非敏感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WBC、CRP下降不明显,PLT、ESR、LDH明显下降(P〈0.05),Hb、ALB明显升高(P〈0.05);敏感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WBC、CRP、PLT、ESR、LDH明显下降(P〈0.05).Hb、ALB明显升高(P〈0.05)。结论:WBC、CRP、LDH明显增高,Hb、ALB降低是川崎病患者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健康人组和尿毒症组血透前后的PLT(血小板),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DW(血小板分布宽度)Hb(血红蛋白)。结果尿毒症组血透前与健康人组Hb、PLT、MPV、PDW差异非常显著,两者经t检验,P<0.01;尿毒症组血透前与血透后PLT、MPV、PDW、Hb差异显著,两者经t检验,P<0.01。讨论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它可以影响尿毒症患者PLT、MPV、PDW、Hb,这对临床观察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与脾静脉直径(SPV)、脾脏厚度(SPT)和脾脏长径(SPL)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55例已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并按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为S1~S4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对其B超测量的脾厚、脾长径、脾静脉直径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上述几种指标的差异,同时将肝纤维化程度分别与脾厚、脾长径、脾静脉直径之间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深,脾脏的厚度、脾长径、脾静脉直径逐渐增大;各纤维化分期的脾厚、脾长径、脾静脉直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经相关关系分析,这三方面的变化分别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脾静脉直径逐渐扩张,脾脏逐渐增大。脾脏大小、脾静脉直径与肝纤维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郑群  曾文斌 《西部医学》2014,45(1):34-35
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前后指标的差异及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疗效差异。方法469例肝衰竭患者,共889例次人工肝治疗,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结果人工肝治疗后,ALT、AST、TBIL、GGT、BUN、Cr、K+、WBC、Hb、PLT、PT、INR均下降;ALB、Na+、PTA、中性粒细胞率均上升。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相比,治疗前后血AST、ALB、GGT、TBIL、PTA、Na+、K+、WBC、Hb水平的改变程度有差异。结论人工肝治疗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血钠上升、血钾下降、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率显著上升。单用血浆置换在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方面疗效优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联用与单用相比,更不容易造成血钠上升和血钾、血红蛋白的下降。血浆置换联用血浆灌流在较少的血浆消耗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重型肝炎患者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该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45例,均给予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治疗61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常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电解质[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以及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eoxon秩和检验.结果 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ALT、AST、TBIL均下降(P<0.01),CHE升高(P<0.01),ALB下降(P<0.01);PTA上升(P<0.05),INR下降(P<0.01);WBC、HGB、PLT下降(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9例(31.1%),经一般对症处理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治疗耐受性良好,对人工肝治疗没有影响.结论 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可显著改善肝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FibroScan测定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 选取住院及门诊需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的患者181例,于肝活检手术当天进行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LSM),同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及±3d的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将筛选出的10个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PL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体质量指数(BMI)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时,PLT、ALB、PTA和BMI值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长期效果。方法对介入治疗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多普勒超声及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随访。结果近期症状消失,ALT、BIL下降(P〈0.01),WBC、PLT上升(P〈0.01),ALB、Hb变化不明显(P〉0.05)。术后再狭窄或闭塞复发率为10.83%(34/314),复发时间为12.5个月~7年,多于2年内(21.42±11.34个月)复发。结论为避免再次复发,布-加氏综合征的抗凝药物可用到3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S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E组和PE+ DPMA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都有所改善,肝性脑病级别降低,MELD评分下降,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PE+ DPMAS组的清蛋白(ALB)较治疗前下降,K+、C1升高(P<0.05);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WBC)下降(P<0.05).结论 PE、PE+DPMAS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HB均有效,PE+ DPMAS可减少血浆用量,改善血清K+、Cl水平;PE在改善凝血功能及ALB水平方面效果优于PE+ DPMAS.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建立判断其预后的评分系统 ,随机选择肝硬化腹水患者 1 80例 (存活组 89例 ,死亡组 91例 ) ,统计其年龄、肝硬化相关的并发症、肝脏生化、腹水检查结果等 2 2个指标 ,进行单因素分析 ,并将P <0 .0 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 ,年龄、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休克、腹水白细胞数、外周白细胞数、凝血酶原活性、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清尿素氮及低钠血症与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有关 (P <0 .0 5~ 0 .0 0 0 )。Logistic回归发现 ,凝血酶原活性、肝性脑病、血清尿素氮及低钠血症是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凝血酶原活性等 4个指标建立一个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评分系统 ,以总分≥ 5为判断死亡的临界值 ,预测死亡的正确率为 91 .2 % ,预测生存的正确率为 94.3 % ,符合率为 91 .7%。  相似文献   

18.
杨天文  何平 《四川医学》2012,33(7):1261-126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结合B超预测肝硬化患者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2月间96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B超探测肝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分析它们与肝硬化患者出血的关系。结果肝硬化出血组患者PLT、PCT、MPV较非出血组明显降低(P<0.01),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增宽,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率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变化结合B超可作为临床预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危险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