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处理蝶鞍区疾病更直接、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5年1月33例蝶鞍区病变患者接受鼻内镜下经上鼻道进路手术的治疗效果,鞍区病变包括垂体腺瘤20例、蝶窦脑脊液鼻漏7例、视神经管损伤6例。手术时选择患侧或蝶窦发育较好侧鼻腔进行;鼻内镜下切除上鼻甲后半部分,直接暴露蝶窦前壁及开口,扩大开口,经蝶窦打开并扩大蝶鞍区病变部位并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实行了该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20例垂体腺瘤中15例全部切除,术后无复发,3例次全切除及2例大部切除者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或γ-刀治疗亦带瘤生存;蝶窦脑脊液鼻漏6例修补成功、1例复发;视神经管减压3例显效、2例改善、1例无效。结论鼻内镜下经上鼻道进路处理蝶鞍区病变具有安全、直接、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蝶鞍区疾病的良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胡民  刘刚 《安徽医学》2013,34(8):1133-1135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微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孤立性蝶窦病变行鼻内镜下经上鼻道入路扩大蝶窦自然窦口,清除病变。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慢性炎症9例,非侵袭性霉菌性蝶窦炎3例,囊肿4例,均为孤立性蝶窦病变。16例均治愈。无术中大出血、视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双鼻-蝶入路的方法 ,克服常规单鼻-蝶入路鼻内镜手术操作不便的缺陷.方法 选择蝶鞍区肿瘤患者37例,在鼻内镜引导下经双鼻-蝶入路暴露蝶鞍区并进行手术治疗.一侧鼻腔-鼻中隔通路供主刀进行内镜显示、切割、电凝等手术操作,另一侧通路供助手进行冲洗镜头、吸引、牵引等操作,辅助主刀进行手术操作.对于蝶窦内肿瘤采用内镜引导下切除,鞍内肿瘤则结合显微镜进行手术切除.良性肿瘤采用分块切除,恶性肿瘤采用整块切除的方法 .记录双鼻蝶手术通路建立的时间和出血量,并评价暴露鞍区、蝶窦的效果,以及手术切除肿瘤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建立双通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3 min(15~45 min),出血量平均为16ml(5~40 ml).术后病理:恶性肿瘤2例,为放疗后复发鼻咽癌;良性肿瘤33例,其中垂体瘤30例,乳头状瘤、脊索瘤和骨瘤各1例;炎性假瘤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经鼻内镜双鼻-蝶入路能充分暴露鞍区和蝶窦,并能有效克服操作空间狭窄所引起的操作不便.采用此双通路进行的手术治疗并发症少而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刘海兵  曾甦漪 《四川医学》2009,30(9):1409-14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2008年19例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9例患者术前均经CT、MRI及鼻内镜确诊。术后病理慢性蝶窦炎10例,蝶窦囊肿2例,真菌性蝶窦炎7例。19例全部治愈。结论CT及MRI检查和鼻内镜的应用,为蝶窦病变诊断提供有力依据,经鼻窦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径路安全,视野清楚,痛苦小,疗效肯定,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鼻蝶鞍区中颅底病变的微创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薇薇  廖建春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2013-2015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蝶鞍区中颅底病变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蝶鞍区中颅底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低分化鳞癌2例,高分化鳞癌2例,脊索瘤2例,转移性肾腺泡细胞癌1例,转移性鼻咽癌1例,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血管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脑膜瘤1例,黄色肉芽肿1例,脂肪瘤1例,蝶骨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巨大蝶窦囊肿2例,侵袭性垂体瘤向蝶窦、蝶鞍中颅底破坏者1例。结果23例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19例,病变次全切除4例。23例均进行随访,随访0.5~10.0年,其中3例失访,3例复发,5例死亡,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行鼻蝶鞍区中颅底病变手术安全、有效、微创,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双鼻-蝶入路的方法 ,克服常规单鼻-蝶入路鼻内镜手术操作不便的缺陷.方法 选择蝶鞍区肿瘤患者37例,在鼻内镜引导下经双鼻-蝶入路暴露蝶鞍区并进行手术治疗.一侧鼻腔-鼻中隔通路供主刀进行内镜显示、切割、电凝等手术操作,另一侧通路供助手进行冲洗镜头、吸引、牵引等操作,辅助主刀进行手术操作.对于蝶窦内肿瘤采用内镜引导下切除,鞍内肿瘤则结合显微镜进行手术切除.良性肿瘤采用分块切除,恶性肿瘤采用整块切除的方法 .记录双鼻蝶手术通路建立的时间和出血量,并评价暴露鞍区、蝶窦的效果,以及手术切除肿瘤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建立双通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3 min(15~45 min),出血量平均为16ml(5~40 ml).术后病理:恶性肿瘤2例,为放疗后复发鼻咽癌;良性肿瘤33例,其中垂体瘤30例,乳头状瘤、脊索瘤和骨瘤各1例;炎性假瘤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经鼻内镜双鼻-蝶入路能充分暴露鞍区和蝶窦,并能有效克服操作空间狭窄所引起的操作不便.采用此双通路进行的手术治疗并发症少而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10例有前期手术史,均为单侧发病。手术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术后定期鼻内镜下换药。结果:25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2例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鼻侧切开术,3例行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径路行肿瘤切除术,随访3年,复发3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定期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行蝶窦开放手术治疗蝶窦病变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蝶窦病变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行蝶窦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45例蝶窦病变经此入路均成功行蝶窦开放,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45例均治愈.结论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治疗蝶窦病变,疗效确切,手术直接、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定荣 《四川医学》2008,29(5):584-585
目的 探讨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4例孤立性蝶窦痰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均行鼻内镜下蝶窦手术.结果 24例中囊肿6例,真菌性蝶窦炎18例.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经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清理术,24例术后所有症状先后缓解或消失.结论 孤立性蝶窦良性病变易误诊、漏诊.诊断本病有赖于CT和MRI检查,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治疗蝶窦慢性炎的临床体会,以期提高蝶窦慢性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1例有蝶窦慢性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116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2~48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蝶窦慢性炎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蝶窦良性病变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6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径路蝶窦手术。先行鼻中隔矫正。再沿骨性中隔向后找到蝶嘴,并开放蝶窦前壁。处理蝶窦病变。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经鼻中隔径路蝶窦开放。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24例经随访6个月至1年未见复发。其余患者中1例蝶窦囊肿在术后7个月复发。1例蝶窦后鼻孔息内在术后10个月复发,均于门诊复查时顺利摘除。结论鼻内镜下经鼻中隔径路蝶窦开放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下蝶窦病变手术的应用及优势。方法我们应用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对37例蝶窦病变行手术,其中单纯蝶窦炎21例,干酪性蝶窦炎6例,蝶窦囊肿10例(其中黏液囊肿6例,黏膜囊肿4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全麻后通过导航定位注册成功,根据手术中的需要标定探针或吸引器作为术中的定位设备,在鼻内镜下,通过使用导航定位设备以判断术中器械到达的具体位置、了解局部解剖关系,确定蝶窦位置。开放蝶窦,清除病变;针对蝶窦囊肿,则仅切除囊肿前壁或前下壁,凿孔孔径约1cm×0.5cm,勿需清除所有囊壁;蝶窦黏膜囊肿则需将囊肿完全清除。结果37例手术均取得了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治疗蝶窦病变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晋舒  宋鑫 《四川医学》2017,38(8):895-898
目的研究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彻底切除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107例上颌窦内的息肉、囊肿、真菌、良性及恶性肿瘤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翻乳头状瘤28例、上颌窦炎伴囊肿24例、复发性真菌20例、出血坏死性息肉17例、上颌窦骨瘤6例、上颌窦含牙囊肿5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4例,上颌骨囊肿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手术先切除鼻腔和其他鼻窦病变,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再行泪前隐窝入路切除上颌窦病变,术后肿瘤患者行下鼻道开窗。结果全部患者均能良好显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无面部麻木、溢泪、眼眶青紫、视物模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非肿瘤患者随访3~6个月、肿瘤患者术后一直随访。内翻乳头状瘤有4例复发,3例术后1~2年上颌窦口附近复发,经局部切除后随访3~5年未再发,另1例术后6个月中鼻甲残端处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病灶及中鼻甲,随访3年,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腔上皮化。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前内下壁及窦腔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观察方便,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额窦骨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为18例额窦骨瘤患者行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18例额窦骨瘤患者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检查,其中单纯额窦骨瘤7例,额筛窦骨瘤3例;合并慢性鼻窦炎8例。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眶上匙孔入路磨除骨瘤,鼻内镜下经鼻腔置双管引流,保留1~3个月。结果:患者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额窦骨瘤,术野清晰,对患者创伤小,出血少,面部不留疤痕,额窦口引流通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岚  白广平 《河北医学》2009,15(1):75-77
目的:探讨蝶窦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慢性蝶窦病变13例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经过鼻窦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诊断后,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随诊6个月至2年,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CT或MR能早期明确诊断慢性蝶窦病变,鼻内镜下蝶窦手术治疗蝶窦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确诊为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鼻内镜检查所见、影像学特点、鼻内镜手术疗效。结果:临床症状为头痛10例次(77%),涕中带血2例次(15%)。鼻内镜检查发现蝶窦自然口周黏膜息肉样变6例,蝶窦自然口闭锁1例。鼻窦CT扫描显示全部病例单侧蝶窦腔内混浊影,其中有高密度的钙化斑块或斑点9例,窦腔骨壁增厚6例,蝶窦前壁破坏2例,窦腔内有气泡样影2例。全部患者采用经蝶窦自然口径路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术后随访1~4年,临床症状消失,术腔清洁,无一例复发。结论: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头痛最为常见;鼻窦CT扫描显示蝶窦腔内混浊影伴有斑点状或条块状钙化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鼻内镜结合鼻窦CT检查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鼻内镜下经蝶窦自然口径路蝶窦开放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在上颌窦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31例上颌窦病变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径路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乳头状瘤19例(3例术后病理提示癌变),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真菌性鼻窦炎3例,炎性息肉4例。手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清除上颌窦内病灶。结果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清除病灶,无任何并发症。3例乳头状瘤癌变病例术后转放疗科放疗,其余均于术后5~8 d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33个月,仅1例乳头状瘤癌变者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该术式解剖并保证鼻泪管完整,可明视下清理上颌窦各壁及隐窝内病变,有利于更好地清除病变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