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冯桂玲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0,2(4):437-437
Stargardt病是1909年Stargardt首次报告的,又称眼底黄色斑点症并发黄斑变性。一般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极少数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本病具有一种慢性进行性,通常双侧对称起病的后极部变性,其临床特点为双眼发病,发病年龄多在6~20岁,中心视力进行性减退,视野有中心暗点,有轻度的色觉障碍,眼底检查早期无明显改变,随着病程进展,黄斑部可见横椭圆形、边界清晰的萎缩变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1990~1998年我们对5例10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Stargardt病(Stargardts disease,STGD)的眼底表现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对27例54眼STGD患者进行视力、眼底及FFA检查.结果STGD患者的视力在0.02~0.10者46眼,占85.2%.眼底检查黄斑部均有横径为1.5~3.0 PD大小、呈青灰色并有金箔样反光的横椭圆形萎缩灶,其中15例30眼伴有眼底黄色斑点,占55.6%.FFA检查黄斑部病变为透见荧光,其中8例16眼呈"牛眼"状;22例44眼呈暗脉络膜背景,占81.5%.结论FFA检查在STGD的诊断中极为重要,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FFA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挫伤性视网膜损伤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108眼眼挫伤分别经FFA及OCT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震荡表现轻,预后较好,而视网膜挫伤表现重预后差。结论:对于眼挫伤都应常规检查眼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行FFA及OCT检查,他们是评价视网膜损伤的有效客观工具。 相似文献
4.
Stargardt氏病是一种原发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常因儿童期、青春期没有异常发现,被误诊为弱视,甚至长期接受弱视治疗。对于这类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Stargardt氏病。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0-2006年我科患者16例,30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0~35岁,查视力及近视力,其中10岁以前发病7例,11~20岁发病6例,21~35岁发病3例。视力:Stargardt氏病患者视力低于0·1者20只眼;0·2~0·5者6只;0·6~0·9者4只。近视力最高Jr=2,最低Jr=0。眼底表现:眼底检查出现的第一征候是中央凹反射… 相似文献
5.
黄斑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是 2 0世纪90年代研制出的非接触、无损害、高分辨率 (可达 10 μm)的活体组织切面显微检测系统 ,能对视网膜进行横断面扫描 ,对检测黄斑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使用OCT对诊断为黄斑病的 85例共 92眼进行检查 ,总结各种黄斑病的OCT图像特征及其在黄斑病诊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2年 7~ 12月 ,在我院经眼底镜、三面镜、眼底荧光造影等检查确诊有黄斑病的患者 85例 92眼 ,其中男 5 0例 5 2眼 ,女 35例 4 0眼 ;…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109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Ⅰ~Ⅳ期患者,均同时进行FFA和OCT检查,对比分析FFA和OCT检查诊断视网膜DME的价值。结果 FFA诊断DME 66眼(60.5%),OCT诊断DME 82眼(75.2%),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85.3%(93/109)。对DRⅠ期患者,OCT的DME检出率高于FFA(P<0.05),而对DRⅡ、Ⅲ、Ⅳ期患者,两种检测方法的DME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FA检查显示无渗漏的DRⅠ~Ⅱ期患者,在OCT检查中显示为海绵样水肿。结论对于DRⅠ~Ⅱ期患者,OCT对DME的检出率更高。但FFA对DR患者病变部位的血管渗漏定位准确,临床上可联合使用OCT和FFA,以对DME做出准确的诊断及追踪监测,从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并发黄斑水肿(ME)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点,为RVO的ME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75例75眼RVO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FA、OCT检查,了解ME的FA和OCT表现类型及其对应关系,并分析FA和OCT表现类型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75眼RVO患者中共发生ME 56眼,发生率为74.7%,ME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ME常见FA 3型和OCT2型.FA 1型患者视力最佳,而OCT 4型患者视力最差.FA类型与OCT类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FA 1型通常表现为OCT 1型,而FA 3型通常表现为OCT 2型,FA 4型与OCT类型无确切对应关系.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logMAR视力呈正相关(R2 =0.322,P=0.001).结论 RVO并发的ME以囊样水肿为主.不同类型的FA和OCT以及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患者视力存在相关性.OCT类型与FA类型有一定对应关系,但OCT显示的囊样水肿不能区分是否缺血,治疗前需要结合FA和OCT对RVO的ME进行更精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Stargardt病的临床辅助检查和处理经验,以完善其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于儿童眼科就诊的2例Stargardt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总结处理经验,并对其发病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病例1首次就诊在发病早期,双眼视力刚开始下降而眼底未见明显改变,被误诊为双眼球后视神经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共同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33例,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30例(39只眼)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4~80岁,平均65岁,右眼21例,左眼18例,其中9例为双眼不同程度发病。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5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以及中心凹没有明显变化。②黄斑部视网膜表面不平或呈锯齿状改变,黄斑中心凹变平正常曲线消失。③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可见暗区或囊腔形成。④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⑤继发性视网膜前膜,黄斑区高度水肿或囊样水肿,视网膜表面膜性增厚表面呈锯齿状。39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531μm,最薄的膜为41μm。平均膜厚度为104.64μm。前膜黄斑中心增厚,39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36~699μm,平均292.62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FFA可以检查出其他伴发的血管性及色素膜性等病变。通过OCT及FFA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1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以黄斑水肿为特征,病因、病理不明,病情自限,常易复发,多见于20~45岁的青札印男性。“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失代偿、屏障功能损害所致的黄斑病变,荧光素表现为黄斑部浆液性RPE和/或神经上皮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CA)虽然对大多数眼底病能准确做出诊断,但缺乏对某些客观的定量标准分析,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灵敏度、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一项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但能清晰地显示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及病理改变,同时还可进行观察并做出定量分析。我们结合FFA与OCT两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观察“中浆”眼底病变情况,并对此做出评估。现将2004年4~7月在我院就诊的13例“中浆”患者14只眼的临床资料和其部分患眼的FFA及OCT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眼底病变情况。方法:对9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矫正视力检查、眼底检查、OCT检查。观察患者OCT表现,分析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CT检查有异常148眼(75.5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4眼(56.76%),色素上皮层及椭圆体层改变38眼(25.68%)。其他改变如视盘水肿,视网膜有出血、棉绒斑等改变26眼(17.56%)。患者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对视力的影响最大。结论:75.51%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通过OCT检查出异常,其异常表现主要有3种,显示出OCT在该病眼底检查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报告28例(56眼)Stargardt氏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所见,全部病例表现黄斑色素上皮萎缩性高荧光及色素性遮蔽荧光;8例有片状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6例12眼显现脉络膜湮没征象;22例44眼伴有黄色斑点状虫蚀样荧光。 相似文献
16.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特殊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涉及全身多系统器官.其基本病理生理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长期胎盘灌注不足造成的全身小血管痉挛有关.眼底血管是活体状态下全身唯一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血管,反映了全身血管状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观察眼底血管的改变对评估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PM2.5 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BALB/c 小鼠(18 ~ 21 g,6 ~ 8 周龄,雄性)共32 只,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
照组两组,每组16 只,体重、周龄匹配。实验组采用5 mg/ml 的PM2.5 混悬液滴眼,对照组采用PBS 滴眼,均
为双眼,每天4 次。采用系统软件将角膜划分为17 个区域,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分别在干预前,
干预后第1、4、7、10 及14 天对两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制作模型前、干预第1 天,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4 天起,与对照组比较,实
验组小鼠角膜上皮下部的IT5、I5、IN5、IT6、I6 及IN6 区域增厚(P <0.05),但角膜全层厚度无明显改变(P >0.05)。
第7 天起,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角膜上皮所有区域均增厚(P <0.05),角膜全层中央和下部C2、IT5、I5、
IN5、IT6、I6 及IN6 区域厚度延长(P <0.05)。第10 和14 天,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
各个区域及平均厚度均增厚(P <0.05)。结论 PM2.5 能引起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改变,且随着干预
时间增加,角膜上皮下部各区最先增厚,其他区域随后增厚。角膜全层厚度随后也变厚,且为中央和下方各区
最先增厚,随后其他区域增厚。角膜全层增厚速度慢于角膜上皮增厚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结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DME患者80例(130眼)。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分别为70眼、80眼)。A组给予曲安奈德治疗,B组给予康柏西普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内液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并采用OCT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厚度(PMT)、黄斑中心厚度(FMT)、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BCVA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时间点的BCVA有差异(P <0.05);(2)两组BCVA有差异(P <0.05),B组治疗后3个月BCVA值较A组低;(3)两组BCVA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PMT、FMT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术,几经改进后应用于眼科临床。OCT的工作原理类似超声波,但其用光波代替声波。OCT利用低相干光对生物组织进行横截面扫描,并将所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再以图形或数字形式显示,提供量化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眼底病的诊断、预后和疗效有特殊的价值,我院于2000年12月-2007年6月,共行FFA394例,现将有关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